澄怀园语解说(68)皇帝能投枣 大臣敢掷栗

 

嘯園叢書丨澄怀园语丨卷之四丨桐城张廷玉砚斋...



嘯園叢書

澄怀园语卷之四

桐城张廷玉砚斋



【原文】萧琛与梁武帝有旧,仕梁为尚书侍中。

一日,预御筵,醉伏几上。

帝以枣投琛,琛取栗掷上,

正中面,御史在坐。

帝动色曰:“此中有人,不得如此。”

不得如此,岂有说焉?

琛曰:

“陛下投臣以赤心,

臣报陛下以战栗。”

此事见之《梁书》。

语虽诙谐,

然识之亦可为清谈之助。

【解曰】

投枣报栗,是个非常有趣的典故,也应该算作成语吧。故事较早见于唐代李延寿编著的《南史》,宋代李昉所编《太平御览》中也有记载,明代冯梦龙撰写的《古今笑史》也有引用。

萧琛与梁武帝萧衍有老交情,并在梁朝做官,担任尚书侍中。据唐代姚思廉《梁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记载,高祖武皇帝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人,共同交游来往,号曰八友。

有一天,萧琛参与梁武帝萧衍主办的宫廷御筵,喝醉酒趴在桌几上昏睡。梁武帝萧衍看到这种情景,就想和他开个玩笑,随手拿起桌上一颗红枣,向萧琛投去,正好打在萧琛的头上。萧琛即刻惊坐而起,见到梁武帝萧衍得意地笑着,机灵的萧琛立刻反应过来,这是梁武帝萧衍干的,于是顺手抓到一个栗子,向梁武帝萧衍抛去,正好打在梁武帝萧衍的脸上。宴会上也有御史在坐,也都看到这一幕。御史这个职位,既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又有纠察弹劾官员的职权。

显然梁武帝萧衍生气了,厉声呵斥道:“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你萧琛不能这样做,竟敢拿取栗子砸朕?你有什么话可说?”萧琛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马上说:“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报陛下以战栗。”意思是说,皇帝陛下您抛投给臣下的红枣,那是表达对臣下赤诚的爱心,因为枣子颜色通红通红;臣下我掷扔给皇帝陛下的栗子,表示臣下报答皇帝陛下诚惶诚恐心情,因为栗读谐音战战栗栗。萧琛机智应对,一语双关,免去了一场灾祸,梁武帝萧衍也开心的笑了。

这件事情见于《南史》等书记载,而《梁书》中并未发现。

张廷玉大学士说,这个典故语言虽然诙谐,其实并不真正可笑。纵然知道了,也只能作为茶余饭后谈资,侃大山,吹牛皮,助兴而已,不必当真。

明代冯梦龙对这件事的评价,较为中肯,“虽说得好,终是欠雅。”意思是说,虽然萧琛巧妙的对话,非常悦耳动听,终究还是有失文雅。

假如这个故事发生又会怎么样呢?比如领导与职工欢聚一堂,饮酒作乐,某个职工与领导交情深厚,喝醉酒趴在桌上,领导看见,抛投一颗软绵绵的红枣,落到员工的头,职工惊醒,拿一个硬邦邦的栗子,向领导扔掷过去,正好打中领导的脸,领导生气了,责问职工:“你怎么回事?”职工回答:“领导投我以赤心,我报领导以战栗。”领导未必会象梁武帝萧衍那样转怒为喜,即便两人不会就此绝交,然而隔阂终将从此形成。开玩笑,一定要讲究分寸,把握尺度。如果把握不准,最好少开玩笑,甚至不开玩笑。否则将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萧琛(478-529),一作萧璨,字彦瑜,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人。萧琛生于宋顺帝刘准升明二年(478),卒于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元年(529),年五十二岁。祖父萧僧珍,为南朝宋廷尉卿。父亲萧惠训,为太中大夫。萧琛年少时期,聪明敏悟超群,具有南北合纵、东西连横的才智机辩。因与梁武帝萧衍同宗,而且两人又有老交情,人称萧琛为宗老。官至云麾将军,晋陵太守,授金紫光禄大夫。

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人。萧衍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萧衍长子萧统,世称照明太子,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南齐时,萧衍颇受明帝萧鸾宠待,历任东阁祭酒、黄门侍郎、雍州刺史等职,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500),萧衍起兵讨伐朝廷,并拥立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中兴二年(502)萧宝融的禅位,萧衍建立南朝梁,设年号为天监。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爆发,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年八十六。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梁武帝萧衍晚年笃信佛法,大兴土木建造佛寺,广收僧众。直言善谏的循吏好官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唐朝诗人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朝寺庙之多。

萧衍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下令僧人必须吃素,从此汉传佛教形成吃素的传统。并下令要求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大臣议论纷纷,最后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萧衍曾经四次出家,四出赎回。普通八年(527)三月八日,萧衍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改年号中大通。大同十二年(546)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改年号中大同。中大同二年(547)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改年号太清。梁武帝萧衍真能折腾。

宋代释普济编著的《五灯会元》中,记载了梁武帝萧衍与禅宗祖师达摩的著名公案,即是关于学佛有无功德问题。

菩提达摩从印度出发,漂洋过海历时三年,梁武帝普通七年(526)九月到达南海,时任广州刺史的萧昂,以主人的身份热情迎接,并报告梁武帝。于是萧衍派特使于大通元年(527)十月诏请达摩到达南京。

两位高人见面,梁武帝萧衍便问达摩:“自从我当皇帝以来,建造寺庙,抄写经书,度人为僧,事迹众多,不能逐一记述,难以说尽,有什么功德呢?”

首先来看一看,究竟什么是功德呢?自古以来,就有人对此迷惑不解,当然也有众说纷纭。

在一般意义上,“功德”一词意为功业与德行,指做好事、有益的事,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事。“功德”作为佛教语,其内涵更加丰富。

《佛学常用词汇》解释为:“功是善行,德是善心。”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这样说:“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隋朝慧远大师所著《大乘义章》,卷十四“十功德义”云:“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其卷九“二种庄严义”曰:“言功德者,功谓功能善 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佛学大词典》将“功德”进一步深说为“真功德”:“所谓真功德,乃净智妙用,体自空寂,不求于世。”

世人常将“功德”混淆于“福德”,功德是内在的修养境界,福德是外在的五欲六尘,那么功德与福德又有哪些差异呢?

一是本性不同。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把修养升华成一种智慧力量去帮助别人,称之为功德。福,指幸福美好之意,是把自己的幸福美好寄托于德行而实现的,称之为福德。从本质上讲,功德是利他的,福德是利己的;功德是精神层面的,是摸不到看不见的无为而为的智慧;福德是物质层面的,是摸得到看得见的身心体验的实惠。

二是发心不同。发心为己,图有所报,得到的只是福德;发心为他,不求图报,其果报是功德。福德是基于自己的行为造作,所完成而得到的一种结果,也可以说,福德是为自己享用的;功德,其行为也是自己造作,但它是对别人的一种帮助。简言之,福德是对己而言,功德是对人而言,造作的对象不同。上圆下空禅师开示:

“一切为众生,为善,功德备;

一切为自己,为恶,业障现。”

三是操守不同。持戒不持戒是区别功德、福德的一个重要标志。持戒表明心地清净,不持戒说明这个人心地还不够清净,修行的境界不同,果报也就不同。所以,若求功德,必须持戒,同样的善行,如能持戒则功德无量;若不能持戒,功德全无或微不足道,得到的是些许福报。如放生、布施,本来是善举,可有的人今天刚刚放完生,事后就大开杀戒,杀鱼宰鸭,涂害生灵。有的人今天布施了一万,明天又去发不义之财,骗走人家一百万,这种做法何来功德!

四是时效的不同。福德以积善而得,修养福德能获得善报,使物质条件优厚,精神欢畅,可是不能避免福报的享尽。福德如储蓄,那点储蓄用光了,福报也就随之没有了。而修养功德渐成正觉,才是功德效益的最好作为。有了功德就有了智慧,在了智慧就可以超凡成圣,了生脱死。因此说,功德是永恒的,福德是暂时的。

可见,修炼行作,清净善业,便是功德。修养言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灭除内心愚痴是功,增长现前智慧是德。

接着再看达摩祖师与梁武帝萧衍,关于学佛有无功德的经典对话。梁武帝为佛做了那么多的事,有什么功德呢?

达摩祖师回答:“并没有什么功德。”

梁武帝问:“为什么会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你做的这些,只不过是六道轮回中,人界与天界的小果报,下辈子做人,或者投生天道享福,但这是有漏的,终归有完结的一天,好像人的影子,看着是有,却摸不着,没有实体。”

梁武帝问:“怎么样才算是真功德呢?”

达摩祖师回答:“清净智慧美妙圆融,本体自性空无寂静,如此这样真正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手段去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什么是佛法真理的第一要义呢?”

达摩祖师回答:“广大无边,圣凡无别。”

梁武帝问:“我对面的人是谁?”

达摩祖师回答:“不认识,不知道。”

梁武帝萧衍不能领悟,达摩祖师知道时机还不契合。十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到达洛阳。从此开始禅宗法脉在中华大地的传承。
据《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记载,韶州刺史韦璩,向慧能大师请求开示时说:“弟子听说当年达摩祖师化导梁武帝时,武帝问:‘朕一生中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财物,广设斋会,有什么功德呢?’达摩祖师说:‘实在没有什么功德。’弟子不明白这个道理,希望和尚为我解说!”

慧能大师回答:“实在没有什么功德。你们不要怀疑先圣的话!梁武帝心存邪见,没有认识真正的法性。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财物,广设斋会,这只是在求有漏的人天福报,不可将这些福报当做功德。因为功德原本就在法身之中,不在修福的事相上追求。”

慧能大师又解释说:“能认识自性就是功,能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就是德。念念没有滞碍,常能见到真如本性,真切确实,美妙利用,这就叫做功德。

内心谦虚卑下就是功,外面依礼而行就是德;

从真如自性中建立万法就是功,心体远离一切妄念就是德;

念念不离自性就是功,应用万端而不染就是德。

如果要寻求功德法身,只要依照这样去做,就是真正的功德。

如果真是修功德的人,心里就不会轻慢他人,而能普遍尊敬一切众生。

如果心中经常轻慢他人,我执没有断除,自然不会有功;

自己的心性虚妄不实,自然没有德;

这是因为我执未除,自高自大而常常轻视一切的缘故。

诸位同修们!

念念不断就是功,心行平直就是德;

自修心性就是功,自修身行就是德。

诸位同修们!

功德必须向内见到自性,而不是借着布施供养所能求得到的,所以福德与功德是不同的。

梁武帝不认识这个真理,无法契入,并不是我们的祖师有了过错。”

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享年八十六岁,为历史上最长寿皇帝之一。萧衍少年时代博学多才,襄助宋齐明帝萧鸾继位,领兵力退北魏军队进攻,后在雍州战败占据自守,羽翼渐丰,诛除十九岁萧宝卷,贬其帝号为东昏侯,逼迫十五岁和帝萧宝融禅让,并赐金自尽,于是代齐建梁,自立皇帝。在位期间,勤政节俭,广泛纳谏,设谤木函与肺石函,任人唯贤,政绩显著,后任人唯亲,徇私护短皇室眷属,猜疑斥责元勋功臣,国运逐渐废弛不昌。随后六弟萧宏私通篡位,次子萧综叛投北魏。于是看破红尘,从儒转佛,笃信佛教,创立三教同源说。收容侯景,衰败立现,最终饿死于台城皇宫净居殿。萧衍在经史、诗文、音乐、绘画、书法、围棋等方面都很精通,也算是个超群卓越的奇才高人。然而梁武帝萧衍最著名的故事,或许就是投枣报栗的典故,还有学佛没有功德的传说。

【参引】

附1:唐代李延寿《南史》卷十八

列传第八(节选)

帝每朝燕,接琛以旧恩。

尝犯武帝偏讳,帝敛容。

琛从容曰:“二名不偏讳。陛下不应讳顺。”

上曰:“各有家风。”

琛曰:“其如礼何。”

又经预御筵醉伏,上以枣投琛,

琛仍取栗掷上,正中面。

御史中丞在坐,帝动色曰:

“此中有人,不得如此,岂有说邪?”

琛即答曰:

“陛下投臣以赤心,

臣敢不报以战栗。”

上笑悦。

上每呼琛为宗老,琛亦奉陈昔恩以,

“早簉中阳,夙忝同闬,

虽迷兴运,犹荷洪慈。”

上答曰:

“虽云早契阔,乃自非同志。

勿谈兴运初,且道狂奴异。”

附2: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四

果部一

《梁书》曰:

沉约常侍宴,会豫州献栗,

径寸半,帝奇之,

问众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知。

约少帝三事。

约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

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

徐勉固谏,乃止。

又曰:萧琛常预御筵,醉伏。

上以枣投琛,琛乃取栗掷上,中面。

御史中丞在席,帝动色曰:

“席中有人,不得如此,岂有说也?”

琛曰:

“陛下投臣以赤心,

臣敢报之以战栗。”

附3:明代冯梦龙《古今笑史》

报栗

梁萧琛预御筵,醉伏。

武帝以枣投琛,琛便取栗掷帝,正中面。

帝动色。琛曰:

“陛下投臣以赤心,

臣敢不报以战栗?”

虽说得好,终是欠雅。

附4:《梁书》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

祖僧珍,宋廷尉卿。

父惠训,太中大夫。

琛年数岁,从伯惠开抚其背曰:“必兴吾宗。”

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

起家齐太学博士。

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

负其才气,欲候俭。

时俭宴于乐游苑,

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

直造俭坐,俭与语,大悦。

俭为丹阳尹,辟为主簿,

举为南徐州秀才,累迁司徒记室。

永明九年,魏始通好,

琛再衔命到桑乾,还为通直散骑侍郎。

时魏遣李道固来使,齐帝宴之。

琛于御筵举酒劝道固,道固不受,

曰:“公庭无私礼,不容受劝。”

琛徐答曰:“《诗》所谓,‘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

迁司徒右长史。

出为晋熙王长史、行南徐州事。

还兼少府卿、尚书左丞。

东昏初嗣立,时议以无庙见之典,

琛议据《周颂·烈文》《闵予》,

皆为即位朝庙之典,于是从之。

高祖定京邑,引为骠骑谘议,领录事,

迁给事黄门侍郎。

梁台建,为御史中丞。

天监元年,迁庶子,出为宣城太守。

征为卫尉卿,俄迁员外散骑常侍。

三年,除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

九年,出为宁远将军、平西长史、江夏太守。

始琛在宣城,有北僧南度,

惟赉一葫芦,中有《汉书序传》。

僧曰:“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

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

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

非隶非篆,琛甚秘之。

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琛寻迁安西长史、南郡太守,

母忧去官,又丁父艰。

起为信武将军、护军长史,

俄为贞毅将军、太尉长史。

出为信威将军、东阳太守,迁吴兴太守。

郡有项羽庙,土民名为愤王,甚有灵验,

遂于郡厅事安施床幕为神座,公私请祷,

前后二千石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

琛至,徙神还庙,处之不疑。

又禁杀牛解祀,以脯代肉。

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

普通元年,征为宗正卿,迁左民尚书,

领南徐州大中正,太子右卫率。

徙度支尚书,左骁骑将军,领军将军,

转秘书监、后军将军,迁侍中。

高祖在西邸,早与琛狎,

每朝宴,接以旧恩,呼为宗老。

琛亦奉陈昔恩以,

“早簉中阳,夙忝同闬,

虽迷兴运,犹荷洪慈。”

上答曰:

“虽云早契阔,乃自非同志;

勿谈兴运初,且道狂奴异。”

琛常言:

“少壮三好,音律、书、酒。

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

而琛性通脱,常自解灶事,

毕狖余,必陶然致醉。

大通二年,为金紫光禄大夫,

加特进,给亲信三十人。

中大通元年,为云麾将军、晋陵太守,秩中二千石。

以疾自解,改授侍中、特进、金紫光禄大夫。

卒,年五十二。

遗令诸子,与妻同坟异藏,

祭以蔬菜,葬日止车十乘,事存率素。

乘舆临哭甚哀。

诏赠本官,加云麾将军,

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赙钱二十万,布百匹。

谥曰平子。

附5: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

王即具大舟,实以众宝,躬率臣寮,送至海壖。

祖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

实梁普通七年丙午岁九月二十一日也。

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

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当大通元年丁未岁也。

(普通八年三月改元。)十月一日至金陵。

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祖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

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

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

附6:唐代慧能《六祖坛经》

决疑品第三(节选)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

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

布施设斋,有何功德?’

达摩言:‘实无功德。’

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造寺度僧,布施设斋,

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

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

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

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影印】





【往期】

澄怀园语解说(67)瑕瑜不相掩 功过难相抵

《澄怀园语解说》(66)廷杖极羞辱 忠直藏矫伪

《澄怀园语解说》(65)敬贤当远色 治国须齐家

《澄怀园语解说》(64)君相有异禀 常理岂可测《澄怀园语解说》(63)学问与经济 偏颇亦相因


    关注 有义方家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