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所绘仕女是这样的美

 

奇傲古拙 不失秀雅...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悔迟,诸暨(今属浙江省)人。明代画家,与崔子忠并称“南陈北崔”。早年受业于著名学者刘宗周、黄道周门下,1642年曾到北京为国子监生,授中书舍人,供奉内廷,不久即离京南归。

明朝灭亡后,为躲避清兵,一度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自号悔迟,亦号老迟。后在杭州以卖画为生。工诗,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

其画初受蓝瑛影响,后广泛临学古人,并大胆突破创新,所作人物、花鸟形象古拙,擅用夸张变形手法,独树一帜。
明 陈洪绶 《晋爵图》卷  绢本设色 24.2cmx235cm 

陈洪绶的仕女画与稍早的“吴门画派”诸家所绘仕女不同,吴门画派更注重写实与写意的结合,仕女雍容华丽,艳而不俗,侧重画中的文人气韵。



明 唐寅 《王蜀宫伎图》  绢本设色 124.7cmx63.6cm

而陈洪绶笔下的仕女却有不同,他所描绘的女性大多奇傲古拙、清瘦苗条,甚至看上去病态殃殃。

《调梅图》可称得上是代表陈洪绶仕女画风的佳作,我们先来看看这幅作品。



明 陈洪绶 《调梅图》

画面描绘的是两女仆调制梅子的情景。南方人爱吃梅子,但生梅因其性苦味涩,须经调制方可食用。调制方法倒也简单:水煮沸后,加少许糖,将梅子放入水中煮片刻取出,即调制完毕。此时的梅子脱掉生涩,呈现甘甜可口之味。



《调梅图》局部

该图便是截取调梅过程中将生梅放入沸水中的这一场景,生活趣味十足。两女仆小心翼翼, 神情专注;女主人则悠然自得,颐指气使。陪衬之花卉、石桌及几案则用笔精细,色泽雅丽,极富装饰性。所画仕女为樱桃小嘴,体态丰腴,面部颇类唐代的陶塑女佣,但却被拉长,身段也很瘦弱,表现出晚明以来文人逐渐形成的以清瘦、苗条甚至有些病态的仕女审美观。



《调梅图》局部

这种形象的萌芽是否从陈洪绶开始,现在也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在陈洪绶时代,这种审美倾向已非常清晰。

与《调梅图》风格接近的另一件作品是《斗草图》。斗草的习俗,一般分为“武斗”和“文斗”两种。所谓“武斗”,是指双方以具有韧性的草交叉成“十”字状斗力,以不断者为胜,一般为男童喜玩。

“文斗”则是指对花草名,女孩采摘百草,以对仗说出另一种草名,以草多而对仗工整者胜出,一般为仕女所喜爱。此图描写的便是斗草中的“文斗”。
明 陈洪绶 《斗草图》 绢本设色 134.3cmx48cm

该图描写的是端午时节五位仕女坐于松石之下斗草的情景。其中一位仕女右手执花草,左手扶膝,另一人相对而坐,右手执扇,左手举起,似在与对方对话。另三人或拎花草而等待,或拾掇花草而酝酿,或静观而有所思。

所写仕女各具情态,神情各异。衣纹如铁线游丝,行云流水,遒劲练达;人物造型各异,脸庞丰润,神态祥和。作为陪衬的古松与山石工细精致,奇崛古拙。
《斗草图》局部

陈洪绶仕女画反衬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时尚,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因而在中国人物画(尤其是仕女画)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中期以后,人物画家改琦、费丹旭、刘泳之等所绘仕女画将这种审美观发挥到极致,形成一种典型的审美趣味。
清 改琦《元机诗意图》轴(局部) 绢本设色 99cmx32cm
清 费丹旭 《十二金钗图》册 绢本设色 每开20.3cmx27.7cm
清 费丹旭 《十二金钗图》册 绢本设色 每开20.3cmx27.7cm

陈洪绶所高扬的绘画传统以及独具一格的仕女画不仅在当世,而且对后世人物画格局的形成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近百年来的人物画坛中,任熊、任伯年、张大千等人皆受其熏染,其流风余韵一直绵延至今。
主编 | 周   伟
副主编 | 金萌萌  张书云
内容摘自 |《中国艺术》第10期
原文作者 | 朱万章
《中国艺术》
定价:38元(点击购买)
点击下面动图,入驻人美艺术平台
点击下面动图,了解人美艺术平台
- EN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加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官方微店

 商业合作或投稿
联系电话 010-67517851
 QQ:483862710
 邮箱:483862710@qq.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关注 人民美术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