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芳华》谈社交 ,“利己”和“利他”中需要有平衡点

 

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已经上映了好些日子,但有关《芳华》中揭示出的旧时青春、真实人性等话题却仍旧在各大...





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已经下线,但《芳华》中揭示出的有关青春、真实人性等话题却仍旧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讨论。这部电影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略显沉重的,这份沉重是因为里面展现出的青春和人性那么的真实。其实,《芳华》里也处处体现着到今天同样适用的一些社交问题,具体有哪些?又应该如何解决呢?

谈刘峰的人物性格 “活雷锋”

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动机


第一个社交问题是由男主角刘峰的境遇中显现出的,这个什么都抢着干的“大好人”因为表白丢掉了前途,因为战争断掉了手臂,最后过着辛苦操劳、看人眼色的日子。重庆荣格心理咨询所所长、高级心理咨询师周矩老师表示,刘峰在电影里占了很大的比重,是两个主角之一。刘峰是几次学雷锋的标兵,大家不愿干的事他都争着干,可以放下碗筷马上去追跑出去的猪,吃饺子他主动吃煮破皮的饺子,几乎没有缺点。

只是,每个人都有一副或者几副不同的面具,在不同的场合下表现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倾向。但是有些人你永远都看不清他真实的面具,有朝一日等他把真实自我大白于天下时,可能你会惊得来合不拢下巴。

社会心理学有一种动机是表现性的动机,做事的主要动力是寻求环境的支持和他人认可。如果当事人是一心只为自己,目的不可告人就非常危险。所以很多干部被提拔之前道德水平很高,提拔没有多久,道德水平就大幅度降低,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从小就习惯多做公益、奉献集体,乐于帮助他人才是自己最大快乐,则是很多劳模的心理。刘峰应该是这种。
公众的认可不等于个体的认可


令人心酸的地方还在于,在刘峰因为一个拥抱被认为是耍流氓,离开文工团之后,没过多久人们便忘了他。这样人们眼中一味善良、热心、忍让的处事方法真的合适吗?周矩老师告诉记者,上面也谈到,“活雷锋”的处事方式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是他发自内心的觉得利他、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快乐。而另外一种呢,就比较阴暗一点,就是它通过这种取悦于他人的方式自己放更长的线,钓更大的鱼,换取自己更大的利益,或者是机会。而刘峰的困境有一部分是在于他把公众对他的认可,个体化认为也是林丁丁对他的认可的程度。
在社交中需要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除了刘峰,电影中另一个让人叹惋的对象无疑就是何小萍了,她在文工团受尽冷眼嘲笑,中途因为战争中看到的一幕幕残酷景象患上了精神病,结局虽然如愿和刘峰在一起生活,却也让人唏嘘。在我们当今社会中,同样也有像何小萍一样类型的人,在职场上和与人交往中不被待见,这样的现象又说明了社交中的什么问题呢?

周矩老师认为,何小萍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常常是生活在自我的情绪当中,以及对过去的一些创伤当中,她没有把自己和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那这件事情也印证了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对她的性格的形成,和它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何小萍天真地以为,穿上军装,就不会有人再欺负她,她以为文工团是理想中的乌托邦。然而文工团没有何小萍的朋友。所谓社交关系,绝不是你认识他、他也认识你就可以了,而是合作与同行的人脉关系,需要通过建立互相产生的认同感。
良性的社交需要在利己和利他之间

寻找一个平衡点


周矩老师认为,刘峰和何小萍的结局让人感到沉重,这在当今的社会当中,是具有代表意义的。首先一个人如何放下过去,就代表着他有怎么样的能量与怎么样的状态去适应新的生活,社交中需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一种良性相对合适的为人处事之道,就是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而更好的一种境界就是通过向他人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服务,来获取自己更大的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周矩老师认为,相对合适以及平等的社交关系,就不能像刘峰一样一味付出,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是坏事,但不能让别人对你无所顾忌。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拒绝别人,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了赢得尊重。真正的聪明人懂得顾及他人,同时让人感激。
本公众号未署名文图作者请与本报联系,以奉稿费。

戳原文,订健康!


    关注 健康人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