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民国大师的茶话人生,坚持过自己的小日子

 

喝茶是过日子的最低标准。...

一至周日 更新原创文章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关注 茶业复兴





文章来源:《都市时报》2018.1.27A13版

作者:《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蔡晓玲

复古的线装装帧,配以蓝灰色的基调,加上“与大师喝茶的日子”的副题,使《民国茶范》在书堆中颇为耀眼。



在都市时报2017年度好书评选上,这本书获得了“十大云南好书”称号,其授奖词曰:周重林、李明所追忆的,是一种饮茶风范。风范就是气度与风度。我们今天缅怀的,有学识、精神、气节、面貌,还有断代的趣味、礼仪。一片茶,展开就是一个清澈如水晶的世界。一本书,翻开就带着强烈的精神回响。

这不是周重林第一次写与茶有关的书,这一次,他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那些已逝去的民国大师身上,期待以茶为切入点,探寻民国时期大师们的生活态度。

周重林 ■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杨帆
昆明是许多大师们居住过的地方,因此,在周重林的理解里,昆明拥有茶话人生的氛围。“走在一二一大街等地方,你都会假想你与那些人不期而遇。”周重林和李明希望,以茶为关键词,将民国大师们从故纸堆里召唤出来,呈现他们过去的日子,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
 对 话
           ▼            
  


都市时报:为什么会想到把茶和大师结合写一本书?

周重林:我的兴趣点是从胡适开始的。像他这样一个很传统的中国人,到了美国,

对于如何选择饮食,要克服很多难题。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写过茶,但我想他写过那么多日记,肯定会有的,结果他在美国第一年的日记都没有出现过“茶”的字样,忙着适应环境,第二年才有。

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三件事,第一,他的好朋友到了美国,他们就聊了白话文运动,喝着龙井,第二是聊德先生、赛先生,这就是围炉夜话。还有一个就是他出名以后,家乡请他代言“胡博士”茶,他拒绝了。他很爱办茶会,我们今天也叫茶话会,我从他喝什么的角度来看,很有意思,也是一种娱乐嘛。

都市时报:写完书之后,你们觉得茶在民国大师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周重林:这本书的台版换了一个名字——《民国茶范——与他们喝茶的小日子》,他们把“大师”变成“他们”,把“日子”变成“小日子”,他们强调的是过日子的态度,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

不管是多么伟大的人,都要强调一种过日子的心态。我去林语堂、梁实秋的故居参观,发现他们非常注重生活。电影《无问西东》里面有很多生活的场景,飞机带着炸弹过来了,他还是要在锅炉房里煮银耳,希望回来以后就熟了,结果回来以后,锅炉房都被炸了。你再艰难,也要从容地过日子。闻一多也是这样,他到了昆明很穷,但是没茶叶他过不了。我们可能关心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但我们现在应该更关心他们以什么样的面貌生活。

李明: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精神缩影。于民国这群大师而言,茶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探讨学问的曲径,塑造文学形象的素材,寄托人生喻旨的载体。

李明 ■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曲鸣飞
都市时报:你们如何挑选这些大师?

周重林:首先还是易得性,我随便找两个人,他们都喝茶,一个是胡适,一个是陶行知。他们有很多相似,都去美国留过学,回来也是教书,现在陶行知影响也很大。这些人主要还是来自茶乡,不是茶乡的人很难对茶感兴趣,这16个人中,东北人一个都没有,主要是在长江以南。浙江人也很多,鲁迅、郁达夫、周作人,北方就天津人喝茶比较多。

李明:角度是以茶观人,具体写谁,受个人阅读经验和范围影响。在材料选择上以这些大师已经公开出版的日记和书信为主要材料,参考其他学人研究成果和传记。周重林写了胡适、陶行知,我写了顾颉刚、鲁迅、张爱玲、张恨水。后来,周重林又写了周作人、梁实秋、闻一多和郁达夫,我又陆续写了汪曾祺、巴金、林语堂、李叔同、苏曼珠、丰子恺。等到要出版时,周重林对我的文章提出意见,我再进行修改,如此反复多次得以成书。总体上,《民国茶范》是在怀念一个时代,召唤一种风范,并试图赋予这种风范对当下生活的意义。

都市时报:写作中,让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人?

周重林:最动人的就是梁实秋了。跟太太约会,在茶馆里,他父亲来给他买单,包括他太太照顾他父亲喝茶,每天起来烧水,送茶的时候温度要凉到刚刚好,很动人。他晚年到了台湾卖茶的故事也非常动人。像林语堂、梁实秋和胡适,他们喝茶很平和,处事也很平和,给外界展现的也是很平和的生活。懂得生活的人都很长寿,家庭美满。梁实秋和胡适的文章好读,不像鲁迅剑拔弩张,这和他们爱喝茶有关。茶是一个释放善意的东西。



李明:我对顾颉刚的印象最深。顾先生有口吃,身体不好,那时的生活条件也艰苦,但无论如何,还是坚持读书、交友、写笔记,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而且乐于奖掖后进,提携人才,他受到胡适的影响,弟子中也有葛剑雄这样的杰出人物。

都市时报:同样喜欢喝茶,为什么梁实秋和鲁迅区别那么大?

周重林:他们早些年还是挺好的,只是后来慢慢变了。左派的人,就是攻击周作人的这些人,觉得喝茶是享清福。鲁迅也觉得喝茶是资产阶级,觉得不应该这样,慢慢地就把茶当成一个敌对物。他小时候抄《茶经》,后来和喝茶的人分道扬镳了,他觉得这些人太不务正业了,所以他写茶都是反讽的,他和他的跟随者都是攻击喝茶的人,陈独秀还号召大家不要喝茶,因为觉得喝茶之后,松散、邋遢。

都市时报:写这本书花了多长时间?

周重林:我们写的时候很快,主要还是积累的过程。我写胡适这篇花了一年多,不断地读他的日记。我们也写了很多其他大师,没有放在书里,有些不太适合这本书的结构,还有些风格不太搭调。



都市时报:你希望这本书给读者带来什么收获?

周重林:茶有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希望大家不管世事多艰难,要坚持过自己的“小日子”。我们已经丧失了这种美的追求了。

李明:茶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保留了这个世界的秩序、传统和凝聚力。有人说过,文化史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能从它的历史来定义它。处在转型时期的民国,要接纳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们赋予生活的普遍意义,并在生活中展现一种探索和实践的姿态。那时的大师们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远眺西方,最后都要把生活转化为意义问题。生活终将一往无前,我们处在这个时代,面临的是同样的心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入那段历史,最终在进入的过程中完成对当下的观照。因此,过程就是意义。

 文| 《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 蔡晓玲
END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关注 茶业复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