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剧场是对生活可能方式的一种排练 翟永明

 

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在接受一个全新的非常态的小剧场戏剧时代。...





《今天》第115期,精心策划了“当代戏剧专辑”,收录翟永明、曹克非、陶庆梅、田蔓莎、陈思安等诗人、评论家、导演文章多篇,“今天文学”将分期编发专辑文章,和读者共同探讨当代戏剧的发展潮流。

在不同的戏剧空间相逢

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在接受一个全新的非常态的小剧场戏剧时代。

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数据的介入,社会纪录和田野调查方式的剧场呈现,意味着当代戏剧的现场表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戏剧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各种形式融合,将为我们勾勒出未来小剧场戏剧形式的新方向。

2006年,我第一次在曹克非导演的《终点站-北京》中,看到了在中国戏剧场中的这一小步:尝试在各种不同媒体材质之间的切换,她用多媒体、黑白影像、装置作品、随机拍摄的DV场面,营造了多个现实中的不同空间和场景。

导演曹克非在德国居住过十五年,学过表演,也当过导演。从事戏剧导演工作以及剧本翻译,并策划了多个国际戏剧交流项目,有着在欧洲和国内的多次导演经验。我记得那天在现场(这是一场专门为一些大公司的白领所做的表演),观众(尤其是来自白领阶层的观众)似乎被这样的演出激怒了。有人退场、有人小声咒骂;当然,也有人不知所措。不过,更多的人,被这样一种新鲜的表现方式所吸引。毕竟,这出戏正是关于他们的现实处境、关于他们的,里面的人物具有代表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曹克非抓住了这个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城市、以及为了在这个大城市里“幸福地”生存,而紧张、颓丧、困惑地奔忙着的所谓精英生活。作为一个在国外生活多年的知识份子,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自觉地在戏中进行了一种对现代性的反思。

(图片源自瓢虫剧社豆瓣小站
在这之后,曹克非开始了她所热衷和探索的全新剧场实验:诗歌剧场的系列作品:《天空深处》《破坏仪式的女人》《乘过山车奔向未来》。诗歌剧场完全摒弃了戏剧的故事线索,而是将抽象的诗歌作为文本,结合当代戏剧手法,进行重新阐释。曹克非这样谈到诗歌剧场:“所谓的诗性并不止于语言,剧场要借助它的元素:空间、演员的身体(当然包括声音)、灯光、音效,甚至多媒体的影像,它们被组合、拼贴,产生一种关联,构成一个全貌,这个全貌才是一首立体的诗。”

这些年,曹克非的戏剧实践,更多地偏向社会剧场的方向。2016年4月开始,她在柏林与来自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青少年难民,开展身体工作坊。并于9月在柏林民主德国国家安全局博物馆,与这些青少年难民共同创作了表演装置《夜奔》。今年(编者注:2016年)十月,她在白夜的工作坊呈现,便是与来自德阳的十位女性,共同创作了关于女性自已的表演和自已的故事——《我们叫》。

草台班是2005年初在上海发起的民间剧场团体,也是目前日益引起关注的民间剧社。由作家、戏剧工作者赵川主持活动和创作。“草台班”过去是指农村农闲时节庆庙会上助兴的业余班子,赵川以此来定义剧组的民间色彩。从创立初,草台班和赵川就以激活非戏剧领域人士的剧场能量为目的,他们以非盈利的社会戏剧,来取代传统的剧场生产方式。近年来,草台班从上海出发,前往十数个城市,远及西南、西北和内蒙等地,进行非牟利的拉练演出,他们把农村、工厂、美术馆、篮球场、咖啡馆作为剧场的空间。并常常以集体创作方式排演作品。草台班的剧场作品包括:《狂人故事》《38线游戏》及《杂草》等。

据赵川介绍,成员们每周聚会,推进议题的讨论、成立表演工作坊和与不同的人员进行集体创作等。“我们一起吃盒饭、打扫、擦地,我们平等共处,没有任何界限。”“我们的剧场是对生活可能方式的一种排练”。

今年(编者注:2016年)10月7-9号,我有幸与赵川合作,在成都白夜举行了三场草台班的社会剧场演出。这次在白夜的演出则是根据鲁迅《野草》改编的《杂草》,以及作为草台班成立十年来,一部重要作品《世界工厂》。同时,还有曹克非根据赵川作品改编及呈现的工作坊“汇报演出”——《我们叫》。

这次在白夜,本来我很担心白夜的场地,并不适应十人左右的小剧场演出,但是,8号晚上,我有幸见到赵川将布满桌椅的营业空间,改造成了一个真正的小剧场。这也是赵川对剧场的认识和实践:将空间从它的日常惯性中短暂地脱离出来,成为一个剧场表演的美学特征。草台班的演出中,演员们不在意普通话标准与否,不在意外形,甚至不在意“表演”好坏与否,演员和观众看起来并无区别。但是,他们通过逐渐积累起的戏剧训练方式,让自已站在舞台上,自由表达,比拿腔拿调的专业演员更感人。

《世界工厂》的演出,在白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和关注。许多人受到震憾。赵川和草台班的视野,从世界第一个“血汗工厂”的发源地——曼切斯特开始;直至“世界工厂”来到中国、并将迁移何方的过程。他们的表演旨在提问,而不是解答:世界工厂意味着什么?它会慢慢转移至何地?赵川由此出发,并花了四五年时间做筹备。他走访了大量学者和专家,不断接触工人和企业主,他的研究成果开放给草台班的成员,促成共同的研讨。他们以剧场的方式进行表述与创作,不断有人参加进来,也不断地修改文本和故事,同时结合不同空间,最终形成现在的作品。
(图片源自草台班博客


三场演出结束后,我们有一个研讨会,作为主持人,我发现赵川积极地和观众进行互动讨论,甚至鼓励观众提出不同看法和负面意见。我发现,赵川正在把这种演后谈,也变成演后剧场。这与他在白夜第一天演出时,将观众入场,也变成预演一样。赵川对现实着力于穿透和介入,他让观众的参与,更像是受到一种逼迫、逼问,通过特殊的戏剧方式,进入和直追个人的和社会的真相。

演出后的第二天,草台班收拾行李,坐上火车,拉练去下一站演出。这是一种穷游加修行加训练的方式,让成员们更真实地去体验社会和观察现实,并融入到创作中。

我对川剧的喜爱和关注,跟我和“二度梅”得主田蔓莎的认识连在一块。2000年在柏林,我去看了香港导演荣念真的现代戏剧《四大发明》。戏中,蔓莎身穿披风亮相,清唱了一段川剧版《国际歌》。我一下就被震住了,这跟我想象和记忆中的川剧完全不一样。她唱的是《国际歌》,但是唱腔和表演中,既有很多川剧的元素,也贯入了某种当代性。2002年,蔓莎在四川川剧院演出根据莎士比亚《马克白夫人》改编的同名川剧。她请我去了现场,我又一次被震惊了。这场戏是独角戏,她在台上的表演气场摄人。对马克白夫人形象的塑造,也超出了传统戏剧人物的设定。这场表演,让我从中再次看到了川剧与现代、川剧与当代融合的可能性。

2006年,她以探寻川剧的当代表达为宗旨,创作了概念川剧《情叹》。撷取川剧传统剧目《情叹》中的片断,结合川剧艺人的命运,重新演绎,并改变了原剧著名唱段的板式节奏,将川剧艺人的命运与戏剧人物命运重叠在一起,创作了一套新的戏剧样式。尤其是她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川剧乐队,乐队人物甚至进入戏剧角色之中,让我赞叹。

最近几年,田蔓莎致力于将传统的戏曲经验和现代小剧场的表现形式有机结合,寻找传统戏曲的当代意义。目前她刚创作的《程砚秋西行记》,正是讲述京剧大家程砚秋在德国的故事。正如她所说:“努力寻找传统戏曲在当代的新价值,希望能创造未来新的传统。”我觉得田蔓莎对戏剧的感觉、探索,以及推广和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川剧界。她不仅仅做川剧演出,她的戏剧实践和理念,也走在整个当代戏剧的前沿。

辑中最年轻的一位80后,陈思安,兼具戏剧导演、小说家、诗人的多重身份,这使得她的创作,也一直在探索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的边界,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她的小说和戏剧都不拘于任何题材的约束,而是整合文学和戏剧的形式,以形成自己的风格。陈思安的小说以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的方式构筑叙事,借鉴了话剧的表达形式。她的戏剧也有意识地探索小说,诗歌与戏剧混杂的可能性,探索重塑剧场叙事的新的可能性。在以肢体表演、文本呈现、影像装置和实验音乐的推动下,她将诗歌意境注入到她的情景朗诵剧《吃火》和别的实验戏剧中。她在《随黄公望游富春山》的导演手记中说:“从一幅画到一首诗,再从一首诗走向一部戏,这中间要经过几重转换?又如何实现这些转换?”“探索词语如何显身,物与身体怎样互动,声响、影像与存在如何生成意义,这是诗歌剧场作品所致力探讨的问题”。

(图片源自陈思安工作室CSAstudio微信号
陈思安的新作《风雪山神庙》旨在实验一种嫁接、混搭、转基因的新剧种——摇滚音乐剧。编剧、导演一手包揽的陈思安在她不多的几出戏中,已经展现出年轻一代的才华,对时代的把握和开阔视野。

与本辑中四位风格、路数不同的戏剧导演的相逢,也是我在不同的戏剧空间中,与他们的戏剧观的相逢。这个小辑则充分地展现了他们的戏剧观点、文本、讲座、剧评,以及访谈;辑中也有著名剧评家陶庆梅对“草台班”的评价。因此,这些文字与图片,较为丰富地从多侧面展示了中国小剧场戏剧导演的一部份实践及立场。也让我们一窥他们舞台呈现背后的思维及意图,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的创作和探索。

作者:翟永明,1955年生于四川成都,诗人。毕业于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供职某物理研究所。1981年开始发表诗作,1984年其组诗《女人》以独特奇诡的语言与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文坛。1998年于成都开设“白夜”文化沙龙至今,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及民间影像活动。其作品曾被翻译为英、德、日、荷兰等多国文字。已出版《在一切玫瑰之上》《白夜谭》《行间距》《十四首素歌》《完成之后又怎样》《随黄公望游富春山》等诗歌、散文集10余部。

题图:源自陈思安工作室CSAstudio微信号


书名:红狐丛书

主编:北岛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红狐丛书”是一套北岛主编的当代国际诗人多语种诗集,汇集各国著名诗人作品,画出当代世界诗歌的最新版图,“让语言和精神的种子在风暴中四海为家”。红狐丛书依地域分为七辑,内容选自参与历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外国诗人作品。

每辑收录5―10名诗人的选作,尽可能展现当代世界诗歌版图的全貌。其中既有被誉为“整个东欧世界先锋诗人代表”的斯洛文尼亚诗人托马斯·萨拉蒙、日本当代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美国原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等;也有在国内并不知名,但在母国的诗歌界却有着十足分量的诗人,如被视作聂鲁达以来最重要的智利诗人劳尔·朱利塔,澳大利亚诗歌界几乎所有诗人都在阅读的彼得·明特,以及优秀的阿拉伯语诗人穆罕默德·贝尼斯,等等。每位诗人的作品独立成册,同时收入诗人原作与中英双语译文。每册诗集以袖珍小开本的形式出版,便于携带阅读。

*



书名:镜中丛书

主编:北岛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自2010年起,由北岛主持的“国际诗人在香港”项目,每年邀请一两位著名的国际诗人,分别与优秀的译者合作,除了举办诗歌工作坊、朗诵会等一系列诗歌活动,更重要的是,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双语对照诗集的丛书。到目前为止,已有八位应邀的国际诗人和译者合作出版了八本诗集,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传统。这套丛书再从香港到内地,从繁体版到简体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取名为“镜中丛书”。按原出版时间顺序,包括谷川俊太郎、迈克·帕尔玛、德拉戈莫申科、盖瑞·施耐德、阿多尼斯和特朗斯特罗默的六本诗集。





▲ 长按二维码,进入丛书购买页面
■ 回复“目录”可获取往期推送目录。

 本公众号所有图文资讯均为“今天文学”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 网址变更说明 】
《今天》杂志网站,现更改网址为today1978.com,之前的网址jintian.net从海外仍然可以访问。

敬请周知。

《今天》杂志 编辑部


    关注 今天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