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与共享,破解智慧园区两组价值密码

 

智慧园区...

-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副理事长、江苏分会会长、智慧园区研究中心

-"南大系''企业协同创新联盟秘书长单位
关联与共享,是一体两面,唯有前端从硬件、软件、服务等各个环节做好关联,才能保证后端信息、资源最大化的共享。要改变目前产业地产大多依旧延续传统,靠物业租售“供血”维系,真正利用互联网+打造园区“智慧”运营,实现盈利模式转型升级,关联与共享,是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关键词,可谓破解智慧园区的两组价值密码。

智慧园区, 是风口但不是风



让我们从智慧园区的“智慧”说起。“智慧”究竟是什么?

近年来,各种关于“智慧”的概念很火,站在风口上,风来了,猪都上天了,但风走了呢?所以,仅仅将智慧园区看作一个概念、一个噱头、一阵风,最后跌倒摔到的还是自己。大道至简,唯有踏踏实实持续去做好关联,做好共享,才能让园区焕发生命力,继而赢得基业长青。

在我们看来,智慧园区是一个产品、一个平台,一套操作系统、一种商业模式。传统园区大多只是提供物理空间、物业服务,但我们做智慧园区,关键在于有一套操作系统,有了软件支撑,跟硬件搭配形成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经过进一步打造成为一个平台,在园区里做到人联网、物联网,生意供需交汇,产生更多的商业机会,协作、共赢,最终形成一种商业模式,可以复制衍生,继而又能更深更广地兑现客户价值。我们不妨称之为:产城社区运营服务智慧平台。

传统园区做产业地产,依旧侧重于“地产”,往往习惯于将重心放在盖房子、卖房子、租房子,遵循住宅地产那套高周转模式,甚至有物业管理和企业服务意识的都很少。但事实上客户到园区来是要做生意、开展业务的,如果仅仅提供一个冷冰冰的空间,是远远不够的。地段、地段、还是地段,是地产界的圣经,因为好的地段能够拥有更多的附加值资源,能够节约我们的时间、空间和人力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在金融区,那就意味着和同行打交道,银行间拆借、做一些产品打包,找一些服务顾问、甚至招聘一些同行业人才,都更容易。其实这些才是地段的本质。地段所覆盖的这些资源才是经营的核心价值。



对于传统地产商人来说,他要有很好的眼光,发现这个地段很好,这里已经具备这么多价值了,那么在这里买一块地皮,或者买一栋旧楼来改造,或者建一个新项目,要的只是把原有价值建成商机变现的载体而已。而产业需要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虽然,做产业园区,多数政府可以在用地成本上给出空间,但也同时意味着政府期待你为城市增加产业价值和税收。一句话,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所以做产业园区天然要多一些政府思维、城市经营思维,才能将地段的价值真正做出来。

简言之,房地产上一个黄金十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风来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到一定阶段后,我们要有意识地从价值挖掘者变身为价值创造者。因为进入存量房市场后,好地段好资源已日益稀缺,仅仅做一个价值发现者、整合者远远不够,你要创造价值,化腐朽为神奇,这才是一个企业根本的实力和魅力所在。只有拥有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复制,找到一个个价值的洼地。

关联,让智慧运营走得更远



其实,做园区服务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比如,刚开始也许你只是帮园区客户解决诸如代收快递、找场地这类常见问题。但是,慢慢你会发现当你能帮他解决招人,甚至帮他找一些供应商、合作者,这些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大事,你能尽心尽力服务;或者他说今天车被占用了、要接什么重要的人,你能将物业的奔驰借给他去机场接人,这样紧急突发的小事,你能灵活处理。那么,为客户创造了服务价值,首先客户关系肯定会更好,客户对你会更信任,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园区的客户体验,继而产生品牌效应,甚至第二次你在别的地方又做了一个园区,他如果要开分公司也会跟着你过来。

除了园区的企业服务,园区本身的定位也会让企业间产生天然的关联,如果我们定位为科技园区,那么园区的企业,很可能是相关联产业链的上下游,打交道的人很可能就是同行,那么这些人这些企业的聚合就更可能营造一个包括思维模式、文化品位等在内彼此更契合的环境。比如,天安云谷引入华为,跟着很多华为相关的供应商,即使工厂可能在坪山、东莞、惠州,但是也会把设计部门、把客户服务部门、营销部门放到云谷这里。再比如,711便利店基本是天安园区的标配,那里头的东西售价其实比较高,但它们的生意都很好。为什么?因为这种高科技产业园区里确实有很多职业人群早上吃个早餐、下去买包烟,这些小的消费,他们愿意承受稍微高一点的价格,但是一定要求品质有保障。所以,表象背后其实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如果说以上园区定位是刚性的、企业服务也不过是传统的,那么基于SMAC(Social:社会网络,Mobile:移动互联,Big Data Analytics:大数据分析,Cloud:云计算)互联网+创新驱动理念打造的CC+云平台则是促进关联与共享的“智慧中枢”了。这套大数据操作系统意味着能够全痕迹记录所有园区的运营、管理、服务,甚至在园区办公生活的人群行为、互动的点点滴滴。



这样说也许太过理想,但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以前没有移动互联网,也没有很好的物联网,但是今天除了手机,从手环、手表、眼镜等穿戴设备,到办公室任何一个小件,据说将来钥匙扣也有IP地址。万物互联,连接无处不在,是一个必然趋势,智慧园区会顺势而行。现阶段我们在CC+用户端上的每个操作,如你申请一次报修、点一次外卖、参加一次园区活动、发表一个话题,甚至你进一次门禁、停一次车、查一次电表、缴一次费,这些数据不是无意义的记录,而是会成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客户、服务客户的智囊。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比如园区车流往来哪些区域,哪些进出口,频率是多少等等,经过分析,就可以了解哪些车位最受欢迎,哪些角落很冷门,这说明当初根本不应该在那个角落设计车位;如果发现有些道路车流量很大、有些道路根本没人去,就说明人流规划出了问题。又比如引入的外卖商家,第五食堂、左右味道订得很好,黄焖鸡没人点,就可以让商家改进,或者剔除出去。通过大数据去对园区全方位进行诊断,再改善,这块特别重要。因为既可以更精准地识别用户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假如一个地方都报修十次了,那一定是施工过程有缺陷,可以对前期建设做反省,为后期规划做参考。

共享,为企业梦想插上翅膀



共享经济现在挺火,像Uber就是典型的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最大化利用闲散资源。这其中关键是怎么找到对某类资源有同样需求的用户?Uber是利用互联网,而产业园区则更多是利用天然的关联,因为处在相似产业圈层里的企业,有类似职业、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值得拿出来共享的资源肯定会更多。以硬件设施为例,如展厅、会议室、测评设备、实验室、污水处理设施都是挺大的投资。对于大企业来说有规模优势,投资大但利用率高,也许无所谓,但是小企业就根本撑不起,就算砸钱真的做起来,使用率也很低,所以,有个说法,会议室是每家公司利用率最低的空间。

基于此,我们可以有意识营建公共资源,园区企业可以通过智慧云平台实现信息实时交流,最终达到供需平衡,或者让园区中小企业共享一些大企业很有价值的资源盈余,比方说华为有无数供应商,第一质量有保障,第二性价比高,如果可以共享何乐而不为?另外,有一些资源,像找银行、找风投、找销售渠道等等,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人脉、触角有限,点对点单打独斗很难实现,如果利用园区的优势集合众多中小企业的需求,帮助对接政府、银行、大企业、大机构等等亟需的资源,协助其突破发展瓶颈,这也是园区平台的价值所在。

除了关键资源的对接,还有一方面是非核心业务外包。真正做企业要处理的问题太多,像租房、保洁、餐饮、出行、活动、员工福利等等,其实是每个公司或多或少都要面对的,但是这些又不是企业核心业务。像一个食品公司,肯定也有办公电脑,那么是不是一定要雇网管呢?如果公司有几百人,一个网管还搞不定,得请两个,但是这样干,第一不合算,第二网管就这么两人,在公司又没有很好的专业环境,服务质量和效率肯定远不如专业的网络管理公司。



随着行业越来越细分,企业聚焦核心业务,将其他业务外包,通过更专业的社会资源解决,这也是共享经济的表现。因为一种资源只有使用频率越高,专业度也才会越高。比如一家律师事务所,今天做做债权、明天做做离婚案,后天做做交通肇事,偶尔接个知识产权的官司,真能做得非常好吗?不太容易。但如果说这家律所在一家IT园区,一年到头接的全是打各种知识产权的案子,那肯定在这个领域非常专业。因为这家律所在这个园区得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使用重复度高,专业能力自然会不断强化。所以为什么产业要聚集化发展?因为不光对接受服务的企业有好处,对于服务供应商也有好处。在合适的生态圈里可以吸取更多的养分,成长会更迅速。同时,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生态链能有更好的贡献,那么,整个生态圈就会进入一个良性运转。

由此,见微知著,智慧园区不仅要利用人的智慧,还要更好地发挥万物互联的智慧、平台的智慧,利用大数据结合不同场景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将会促进园区企业、人才、政府等不同主体间的关联与协作,又能够让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共享,从而让园区的运营和服务更“智慧”,也为企业成长和创新提供更“智慧”的引擎。

文/天安云谷《产城社区》  汪成志  


    关注 南大智慧城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