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高速成长,你必须“偏执”于一个目标

 

什么都想做的结果就是:什么也做不好,也做不精。...



早安,培训人
4月 第3期
用声音叫醒美好的周末晨光
本期导读:
  • “斜杠青年”特征: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请对号入座~)
  • 认真做好一件事,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你不太可能同时处理多件事)
  • 高速成长的秘密:偏执于一个目标(如果你想实现大目标,就必须拒绝其它的小目标)
本文是2018年4月推送的第30篇干货,计2312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文 | 陆JJ

来源 | 陆JJ(lD:tiyan818)

主播:xuan

配乐:风来君相忆 - 두번째 달

现在流行“斜杠青年”,很多年轻人热衷于把日程安排得很满。就像往枕头里塞棉絮,直到塞不下为止。

他们精力旺盛,爱给自己做加法。一件事不够做两件,两件事不够做三件。想学烹饪、想学西班牙语、想旅游、想学小提琴、想学油画、想尝试极限运动……

什么都想做的结果就是:什么也做不好,也做不精。



前不久,一位应届毕业生告诉我,他一天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

上午在一家杂志社做兼职编辑,下午报班学日语,傍晚在图书馆看书整理笔记,晚上在家录自己的电台节目,还要运营着自己的公众号,所以他几乎每天折腾到深夜... ...起初他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状态,但之后,焦虑逐渐产生。

在咨询我的时候,他提出了2点焦虑:

第一点是注意力溃散。

他最近总是做一件事的同时想着另一件事,比如他常常在杂志社背日语单词,在日语课上想着晚上的电台节目。工作无法保持专注,总会被各种事情打断。

第二点是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但一件都没做好,心累。

在杂志社里,他没有学到作为编辑的核心能力,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日语N3到现在还没过,水平停滞不前;公众号的运营难以维系,粉丝数始终徘徊在3500左右。

这其实就是过度增设目标所导致的结果——大量目标长期堆积,没有有效推进,反而形成负累。越是疲惫,越是无力完成目标,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我给出的建议是:每天完成最重要的一件事即可,并且适当削减目标。

1
认真做好一件事
比什么都重要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加里·凯勒的畅销著作,其中的核心思想是: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精疲力竭。我们要化繁为简,缩小目标,专注于一处。
假设一个人一天要解决“ABCDE”5件事。在开始做事前,要排好优先级,提取出“关键任务A”,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它。

解决“关键任务A”,就像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其余的BCDE诸问题,也会自动迎刃而解。这件事,就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

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可能会面对如此窘境:花费大量时间在意义不大的任务上,而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关键性任务。这就是抓出“关键任务A”的意义所在。

另外,你还需明白3点:

  • 你清单上的很多事情,没那么重要
如何测试一个任务对你来说重不重要?你就这样问自己,如果把它延后1~2天做,是否会受影响?如果不受影响,那就不是重要任务。

“每件事都很重要”,绝对是一个幻觉。很多事情该放就放,该缓就缓。

李笑来说过,他有个习惯,白天手机基本静音。每隔2小时看一次,发现是重要来电,才会回电话。因为他深信,世界上十万火急的事情,少之又少。如果因为一通电话而打扰工作,是最得不偿失的。

  • 你要有分析任务的能力
一般来说,任务本身有其各自的属性,可以分为四类:

  1. 有趣而有用的任务
  2. 无趣而有用的任务(递交材料)
  3. 有趣而无用的任务(同学聚会)
  4. 无趣而无用的任务
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有用。什么是有用?我的定义是:能够产生实际效益并且推进计划进程。

人类的本能是接近有趣的,排斥乏味的。但在任务面前,要务必清醒地意识到:从效益上来说,做一件有用的事,要胜过做N件无用的事。

  • 你不太可能同时处理多件事
有一项国外的调查研究显示,企业员工平均每11分钟就要被打断一次;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从干扰中恢复工作状态的过程中。

沉浸式工作,才能将工作最大程度地做好。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注意焦点。而注意焦点的频繁切换,会导致工作效率的大幅度下降。这也是我为何鼓励“单线操作”,而非“多线程操作”。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曾提出过一个理念:“Flow”,中文翻译是“心流”:

当人们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中时,就会丧失时间感。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步行动和想法都与前者流畅衔接在一起。这种“流畅的衔接”决定了高质量的产出。

2
高速成长的秘密
是偏执于一个目标
那位毕业生的第二点焦虑,是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但一件都没做好。你看,他在杂志社当编辑,也是日语学习者,做电台节目,也自己运营原创公众号。看上去很炫酷,但真正做好的,并没有。

这也就是“斜杠青年”现象所带来的“斜杠怪圈”:用标签包装自己,却无力深耕。因此,遍地都是三脚猫,但行家碰不上几个。

多年前我也在犹豫,是该老老实实深耕于一个领域,还是成为一个酷炫的斜杠青年。现在我有了答案,那就是前者。

Silktide的创始人Oliver Emberton曾经在quora上有一个精彩的回答,关于解答“究竟该选择做好一件事,还是同时做很多件事”。他说,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装满蜜蜂的沙滩球,数百种不同的力量让我们前往不同的方向。
欲望推着我们走,但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绝不甘心于做一件事。

于是,大部分人的欲望在无休止地冲突,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结果就是没有能力去战胜面对的困难。太多的欲望和想法堆积在一起,产生不同的方向,导致这个球最终哪里也去不了。

所以你应该怎么办?你只能把其它一切都放在一边,变成一个大黄蜂,朝一个方向努力,你会移动地非常非常快。

这也就是Oliver Emberton得出的结论:认真做好一件事,朝一个目标迈进。

正如下图中的公式:你的能力是分子,但目标数是分母。对你最终成就影响更大的不是能力,反而是你的目标数。专一的人能更快更猛地抵达目标。
 
偏执狂只专注于一个目标,这大概是最终成功的策略。

这是一个从每个成功人士身上都能发现的模式,无论爱迪生还是爱因斯坦。当你能连续地专注于一个目标时,你的成就就能取得它们理论上的极限。

如果你想要实现大的目标,必须拒绝其它的小目标。我知道,这的确不容易。但每个人为了得到,都要学会放弃,不是吗?

►关于作者:陆JJ,一个十八线编剧,一个做影视的小朋友。专注于写小作文和小日记,主要分享他的个人思考、成长经验、干货知识、情感日常。

本文来源于陆JJ(ID:tiyan818)。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美团“收”了摩拜,因为在用人上做对了三件事!

这家公司无组织、无纪律、无原则,靠“三无”管理称霸世界20年

那些你无比崇拜的厉害人,是如何建构知识体系的?

巨头企业的创新革命,往往从一张桌子开始!


    关注 培训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