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了肚子疼,老年人还要当心这类病

 

据报道,今年78岁的陈大伯与老友聚餐时吃了不少大鱼大肉。当天晚上,陈大伯感到腹痛,以为是油腻的食物吃多了消化...

☝点击标题下的生活与健康报关注我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报道,今年78岁的陈大伯与老友聚餐时吃了不少大鱼大肉。当天晚上,陈大伯感到腹痛,以为是油腻的食物吃多了消化不良,就吃了点助消化的药。然而,腹痛的情况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了,上厕所还有便血症状。自觉情况不妙,陈大伯连忙去了医院。经肠镜检查,原来陈大伯患的是急性缺血性肠病,俗称“肠中风”。

究竟什么是“肠中风”呢?

受访专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许国强主任医师


说到中风,相信大家都会想到脑中风,是因脑血管缺血或者出血而导致的疾病,其实肠中风也是一样的。医学上,肠中风也叫缺血性肠病,因肠系膜上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的。缺血性肠病可以发生在小肠、结直肠等肠道任意位置,绝大部分缺血性肠病发生在左半结肠。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与血管的堵塞程度有关。如果血管只是部分堵塞,就会出现类似心绞痛一般的腹部疼痛、腹泻、腹胀、恶心等;如果完全堵塞,可能引起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等,严重时会威胁生命。

缺血性肠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缺血性肠病是血管突然被大的血栓塞住,出现剧烈腹痛、便血、发热等。慢性缺血性肠病是因血管狭窄造成肠供血不足,导致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恶心等。

哪些因素会诱发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动脉硬化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在一定年纪后各个组织、器官都处于慢慢老化的过程,其中就包括血管。如果患者原本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血管就更易发生硬化、狭窄,在过量进食、饮酒、过量活动、意外伤害等因素的诱发下,血栓易脱落塞住为肠道供血的血管,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

此外,血管本身就有炎症或者血管畸形的患者也易患缺血性肠病。房颤患者在心房颤动时,也易出现血栓脱落堵塞肠系膜动脉的情况。

缺血性肠病多见于哪些患者?




临床发现,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绝经后的女性,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也有部分年轻患者是因血管炎、血管畸形、自身免疫疾病而患病的。

如何早发现该病?




由于缺血性肠病与动脉硬化关系密切,所以要想早发现,可以通过平时的健康体检来探寻该病的蛛丝马迹,如检查血压是否正常,血脂、血糖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是否患有动脉硬化等。对平时已有肠道供血不足症状且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的中老年人群,建议做针对性检查,如CT、磁共振等对肠系膜血管进行检查。

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在缺血性肠病发作的急性期,需要禁食、输液,用抗生素和改善血流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已出现肠穿孔、感染,则需手术治疗。

在预防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肠病虽然症状表现在肠道,但实际属于全身的血管病变,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有肠系膜动脉硬化,同样的也会有其他动脉硬化。所以与治疗心脑血管动脉硬化一样,首先要针对动脉硬化用药,改善全身的血管状况,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同时,还要对肠绞痛、腹泻等针对性用药。

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去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引发缺血性肠病的危险因素。

如果在饱餐后突然出现持续加重腹痛、便血、腹泻等情况时,特别是老年人,应考虑患缺血性肠病的可能,及时到医院就诊。
□本报记者 谢文竹


    关注 生活与健康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