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朱德庸:“我最痛恨这句话,别让你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

 

做一个最好的父亲并不难,就是要真正懂得你的孩子在想什么。...



根本就是两个段子手好嘛。

5月27日晚,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携新书《绝对小孩》和上海艺术家马良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谈,现场笑声不断。话说上一次让我笑出猪声的,还是段子手俞敏洪的现场。



段子一:(朱德庸)我生孩子比较早,可是呢,因为我自己就像是一个小孩,所以那时候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家里还要多一个小孩?他3岁的时候我才发觉他是一个生命。后来他慢慢长大后,我就和他一起玩,我和他出去,我对他说:不准叫我爸,叫我哥!我从来不让他,玩具被我弄坏,把他弄哭去找他妈妈,他妈妈快疯掉了!但是我太太知道和我讲没有用,她把小孩带到房里说你不要看你爸爸个子那么大,其实他是假的,身体里有个小孩在操纵。他就明白了,说:哼,原来你也是个小孩!

段子二:(马良)我从小就失眠,每次晚上爸妈回来的时候我就假寐,我父母以为我睡着了也不避讳在我面前谈事。有一次,我听我父亲说明天剧院院长和党委书记要到家里谈事,妈妈说月底没钱了你把他们带来怎么吃饭?我父亲说你让他们到对面的饭店自己点菜就好了。

第二天我放学回家,正好看到院长们来了,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家月底没有钱了,请你们去对面饭店点菜。”没有想到我爸妈一个耳光把我打飞出去,我外婆从远处的走廊里奔过来把我揪走了。我当时整个人生产生了很大的混乱,不是你们说的吗?我把这件事讲出来了你们为什么要打我?

段子三:(朱德庸)《双响炮》《涩女郎》火了之后,走在街上,常有人走到我面前问我:“你是朱先生吗?”我总是说不是然后跑掉。因为我患有亚斯伯格症,社交障碍。如果我说是,接下来我必须和他交谈、交流,我就必须要听他跟我讲说我看过你的作品我必须回复他说谢谢你,你是我的支持者吗?我一想到这里就根本没有办法继续下去,我到三四十岁还一直这样。有一天我太太实在看不下去了,她说其实人家过来问你说你是朱先生吗,人家已经知道你是了,人家只是礼貌必须要先来确认一下,所以她跟我说你绝对不能这样,这是非常失礼的事情。我想了一下,觉得确实是这样,确实很不礼貌,所以后来我在街上只要有人过来问我说你是朱先生吗?我会说我是。然后,再跑掉。

朱德庸所说的“亚斯伯格症”,是神经发展障碍的一种,其重要特征是社交困难,伴随着兴趣狭隘及重复特定行为,但相较于其它泛自闭症障碍,仍相对保有语言及认知发展。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直到他成年之后,他逐条对照“亚斯伯格症”的症状才发现自己童年时可能患有这种病症。

当他知道自己有亚斯伯格症的时候他觉得松了一口气,他原谅了自己,他童年时常常看不起自己,觉得你怎么会和所有人不一样?你处理很多的事情完全没有能力,这让他自卑,但是亚斯伯格症让他接受了自己。

小时候,因为社交障碍,面对人群他常常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记忆力障碍,他无法背诵课文,成绩也就可想而知。绝对是一个老师眼中的差生,但老天却给他开了另一扇窗,因为四格漫画,他从宝岛红到了大陆。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漫画作家富豪榜”发布,朱德庸以6190万元的十年版税总收入,荣登漫画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谁都想不到,这位成绩垫底的差生,居然成为了红遍天下的成功人士。

“我很感谢我父亲用另外一种方式鼓舞我,”朱德庸说,“以前我很喜欢画画,那时候环境很差,我们需要一个空白本子的时候不可能像现在跑到书店买,因为家里很穷,这都是钱,我父亲会用一种有点泛黄的纸把它裁成8开大,用线帮我缝成一本本册子让我画,他给我最大的鼓励是每当我本子快画完的时候,第二天我的桌上会多一种新的本子。”

父爱如山,信然。
可是,命运就是这么奇妙,1985年,《中国时报》向他约稿,他埋头画了一个月,把一套《双响炮》交给报社,然后就去了一个很封闭的小岛服兵役。三个月后,父亲来信说,时报开始登了,每周3次。半年后,他回到台北,才知道《双响炮》已经在台湾很红了。听许多人说,他们一拿到报纸,先看朱德庸的漫画专栏,然后才看其它内容。因为有关漫画作者的消息很少,社会上不免诸多猜测:这是外国人画的。

而当时,朱德庸不仅没有结婚,甚至连恋爱都没有谈过!这让得知真相的马良都大吃一惊,因为当马良十八九岁看到这部漫画时,他和很多读者一样,都以为这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已经有过结婚甚至离婚的人生阅历,才能看得这么通透,可是真相却是,他画《双响炮》的时候,只有25岁!

而现在,拿出最新这本漫画集《绝对小孩》的朱德庸已是中国漫画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只是他的内心,还住着一个小孩。
因为有这段人生际遇,所以朱德庸说:“我最痛恨这句话,别让你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这真的是恐吓大人也恐吓小孩的,其实我觉得小孩没有照着自己的方式走是很可怜的,也许很多人照着自己的感觉走会失败,老实说我看了那么多的人,其实照着别人的感觉也没有成功。我们站在大人和小孩的视角梳理了一遍,作为家长我很有启发。”

所以他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就是散养,孩子喜欢什么就鼓励他去做,从不加以管制,结果,他的孩子考上了台湾地区最好的大学。而刚刚当上父亲的马良,还在憧憬着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我已经谋划了很多和他一起玩的树屋材料,飞行器的设计图也做出来了,只是他还太小,我都有点着急了。”

两个都曾经输在起跑线上的父亲,如今用他们自由散漫的方式教育着孩子,一个已经成材,另一个发誓要做“最好的父亲”。其实,做一个最好的父亲并不难,就是要真正懂得你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也许比一味填鸭式的教育更有效,因为朱德庸和马良都坚信,未来的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没有创造力的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也不会笑到最后。
转载请后台联系周刊君,获得授权!
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出处和微信号。



    关注 新民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