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传动员的过去现在未来(上)(彭书睿)

 

若要成为一个运动或趋势,我相信圣灵自有时间表在人心中做感动的工作,但有志之士不能用过去的思维,面对今天的挑战。...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天下事专栏2018.07.06
华人跨文化差传运动之滥觞,一般的共识是从香港最早开始(也就是为什么今天讲到跨文化宣教“Mission”时,还会使用“差传”的原因,其实“差传”当初是一个广东话翻译的选择)。1970年代香港差传事工联会的成立,就是一个明确的里程碑,也是华人当中统筹宣教资源,差传数据调研,与机构教会链接上最成熟完整的网络。

世界各地的华人地区如台湾与美、加、澳、纽,也于90年代后渐渐的对普世宣教的呼声有所回应。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则因本来就在语言与文化上多元的优势,在英语教会当中也就有比较成熟的宣教行动与差传动能,华语教会当中也有不少特别有负担的领头羊。

近年来,随着内地的教会在人数与资源上的增长,以及圣灵的带领催逼,在动能以及心志上都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是有海归背景的城市新兴教会,上帝特别使用他们特殊跨界的策略位置。未来的20年必定是关键的时期,让我们拭目以待,笔者将于本专栏继续提出客观的观察与主观的建议,以期与读者共勉。

华人差传动员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其实是个巨大的命题,任何人尝试对此发表观点都有必然的盲点与眼界不及之处。笔者尝试从台湾的文本,用未来连续几篇短文浅显地来分享与分析,华人教会参与跨文化宣教的努力及所面临的挑战。

过去20年来,我们所熟知的宣教动员方式,都是来自于简单的四个字:“传递负担”。在一年52个星期日中之一,邀请一位资深的宣教士或对差传有负担的牧者站讲台。台上讲的动人,看到世界的需要,创启地区也好未得之民也罢,在海外生活服事的种种不易;台下闻者无不动容深感亏欠,少数人一时一刻就认为这是必须响应的呼召。

然而隔周隔月就是别的讲台主题,从敬拜、奉献、祷告、信心、夫妻关系,爱与团契,到主的出生与再临等。下次与宣教相关的讲员或信息,也许要再等一年半载。

这就是典型宣教动员的困境,因为对教会来说,大使命的呼唤只是蜻蜓点水而不是细水长流。动员者如已经动身的宣教士与有普世心胸眼光的牧者,也已经尽心竭力东奔西跑,每个月甚至每周牺牲自己的教会生活,像巡回艺人一样到处扮演保罗异象中的马其顿人,与彼得的哥尼流(注),但对于动员整体的教会仍然有限。

光是以台湾四千间教会来说,根据联合差传事工促进会2014年与2017年的跨文化宣教普查,未曾参与差派或奉献,教会没有任何宣教年会,或派遣海外跨文化短宣队的教会超过七成。其中真正有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差传相关主日的,不过是极少数的百余间。靠讲道“传递负担”其实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若要成为一个运动或趋势,我相信圣灵自有时间表在人心中做感动的工作,但有志之士不能用过去的思维,面对今天的挑战。

这也是宣教普及教育(或称宣教通识教育)的切入点(niche)。其实目的不是要如神学院装备响应特殊呼召的少数宣教菁英,而是对于整体教会从牧者到初信者的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下一篇天下事(8月3日),我会与各位分析报告包括把握时机(Kairos),挑战视野(N Vision),宣教心视野(Perspectives),探索/起来动员吧(Xplore/Go Mobilize)等已经在各处如火如荼进行的装备课程,它们各自的特色与局限。

注:保罗到了每西亚的边界,因圣灵禁止他前往庇推尼,他便去了特罗亚。在那里保罗看见一个异象:一个马其顿人呼求他过到马其顿去。同样,上帝也透过异象预备彼得去接待哥尼流,使彼得明白上帝对外邦人的心意。

作者为宣教动员者,联合差传促进会(台湾)理事长。

相关阅读

家务事或天下事?(彭书睿)

“万国”是哪一国?(彭书睿)

联系我们

投稿:editorial@oc.org,请务必注明“投稿给《举目》”。并附中英文姓名、笔名(若不想用真名发表)、电邮、地址及作者简介或相关照片。

转载:请先致邮editorial@oc.org获得许可,并了解相关注意事项。


    关注 OC举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