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2018】胡盛寿:迈向新时代,建设学习型医疗体系

 

8月3日上午,2018中国心脏大会(CHC)暨2018国际冠心病大会(ICC)暨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CVC)...

8月3日上午,2018中国心脏大会(CHC)暨2018国际冠心病大会(ICC)暨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CVC)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在开幕仪式上,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发表主旨演讲,阐述了新时代下建设学习型医疗体系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胡盛寿院士发表主旨演讲。


一. 对我国心血管病防治能力的基本判断:成就与挑战

胡盛寿院士首先说明,过去30年,我国疾病防治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从1990年至2016年,我国的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步幅度位列中等收入国家的首位。近10年来,我国每年心外科手术量从8万增至21万,77家主要心脏中心的CABG院内死亡率降至2.2%,与美国不相上下。

然而,未来30年,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准备好了吗?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不良生活方式流行,以及危险因素控制不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负担将持续加重。然而,我们面临的严峻现实是,医疗资源配置亟待优化,地区分布不均衡,体系协调不合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
同时,我国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亟待提升。例如,医生普遍高估冠脉狭窄情况,较美国更为突出,择期冠脉介入治疗存在过度使用情况。相反,降压药物的使用不合理,仅11%的高血压处方中使用了高临床价值药物,高价药物的使用更广。

此外,单纯依赖投入驱动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以美国为例,医疗花费激增,但健康水平提升缓慢,浪费严重,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国思考。

因此,“提质增效”正成为医改的新主题。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使命担当是什么?是建设学习型医疗体系,即专业机构和人员的“自省”能力建设。

二. 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使命担当:建设学习型医疗体系

(一)为什么需要建设学习型医疗体系?

胡盛寿院士指出,建设学习型医疗体系,目的是提升研究能力,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我国提质增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无据可依。例如,我国指南依赖专家意见或证据“进口”。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共识数量是指南的十多倍,只有25%的推荐是基于A级证据,仅有1.5%的推荐有包括国人的大规模RCT数据支持。

我国提质增效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有据不依。例如,2005年COMMIT/CCS-2研究证明β受体阻滞剂在心梗患者中的疗效,证据充分。但是,2001年至2011年,β受体阻滞剂在我国的使用仍然很不理想:使用率约50%,且使用不规范,疗效不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能力成为关键掣肘。我国医疗质量监控不足,反馈滞后。尽管医疗投入巨大,但患者获益程度亟待提升。例如,急性心梗诊疗结果十年无改善,治疗不规范、错误使用的现象普遍。另外,信息化体系没有发挥支撑作用,医院、医护人员无法及时获得医疗质量的信息反馈。

(二)什么是学习型医疗体系?

美国医学研究所认为,学习型医疗体系从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医生和患者的决策能获得并应用最佳的证据,推动在诊疗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知识,并使得医疗服务能够持续创新、改善质量、确保安全、追求价值。

学习型医疗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立足实践,(2)全面收集,(3)针对反馈,(4)快速迭代,(5)集体智慧,(6),技术支撑。

1. 立足实践

研究的价值,首先在于找到实践中的“科学问题”。立足实践包含三方面的含义:(1)研究问题来自于实践需求,(2)研究数据基于实践工作,(3)结果解释充分考虑实践环境。

2. 全面收集

全面收集数据,就要整合多源异构行政数据的全人群监测,围绕个体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追踪。例如,HQMS病案首页要包含主要诊断、合并症、人口学特征,以及院内治疗结局和花费等数据。

3. 针对反馈

针对反馈的含义是,以“反馈”推动“反思”,以“针对”指导“应对”。在疾病管理中,纳入关键指标,突出每家单位的个性。

4. 快速迭代

每一天的决策,因为有对前一天实践分析产生证据而更加合理。

5. 集体智慧

每一位医生,因为能获得将所有医生实践汇集的经验而更加明智。

6. 技术支撑

基于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数据驱动,将为建设学习型医疗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三)如何建设和应用学习型医疗体系?

1. 医院层面

从医院层面讲,建设学习型医疗体系,医疗品质要“以数据说话”,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例如,阜外医疗信息化平台2.0版较1.0版有了较大改进,具有自主分析、深度学习、自我纠错的特点。系统提取数据,经过智能分析、自我纠错,可以实时提醒,实现电子病历智能化质控。平台升级后,误诊率、漏诊率明显降低,病历合格率从27%提升至72%。

临床诊疗要“用数据支持”,深入挖掘规范化和个体化诊疗证据。大数据加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工具,满足医院和基础医生的需要。

解决远程会诊“可持续改进”、“可自我提升”的问题,要创新专科协作,促进应用推广效率。创新医联体,建立覆盖广、拓展快、扁平化、交互式、纵横交织、不依赖专家投入的网络,拓展覆盖范围和合作层次。
2. 社区层面

社区是我国医疗的基础单位,在社区层面如何建设和应用学习型医疗体系?以我国基层高血压管理为例,之前国家卫计委特设立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推动全国“五统一”,即高血压管理统一、工作绩效考核统一、民众健康宣教关键知识点统一、医生培训认证统一、质量考评体系统一。

而提高基层能力和质量的核心策略在于临床指南制订、人员培训考核认证、诊疗数据收集分析、质量评价反馈这四个方面。其关键环节包括:依托互联网的全国基层医生培训认证、基层高血压管理门诊实时记录上传、面向不同需求的针对分析和定期报告。每日分析、每季度提供面向各级政府、机构管理者和医生的绩效评价报告,致力于解决有据不依、无据可依的现状。

以基层高血压管理为例,一项针对学习型辅助决策工具的RCT,将获得传统RCT无法提供的证据。而且,工具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持续更新,给出更合理的用药建议。

在演讲的最后,胡盛寿院士总结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面对医疗资源绝对不足与医疗配置相对不合理并存的现状,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学习型医疗体系是我们“理性和有必要”的选择。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王雪萍┆美编 柴明霞┆制版 潘欢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关注 心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