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读诗会

 

手电筒照亮了诗和诗之外的混沌世界,还为每一个轮廓不明的身体,铺设了一条可以消解生活困境的“诗之可能”。这“诗之可能”,一是抵挡外部黑暗的四面包围,二是呼应灵魂向光生长的迫切性。...



手电筒读诗会(一)



母亲节之夜,诗的照亮

      母亲节那天,黑暗降临得比平时稍晚一些,喜鹊提早落回白杨之上的旧巢。花未眠,天光慈祥,几十个手电筒闪烁在睡莲湖畔。

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高研班的诗人们,各自朝向自己的出生地,用普通话或者方言,向远方的母亲献上了一首首赤子之诗,为红尘滚滚的人世和物质主义的遗忘,送去一束束橘黄色的诗意之光。

世界上最美的夜是母亲之夜,世界上最美的诗是母亲之诗。在最美的母亲之夜读最美的母亲之诗,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本届高研班的诗歌导师、《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班主任张俊平,部分学员老家的作协领导以及北京联合大学的学生,与诗人们一起,经历并见证了一个个诗的照亮和诗的感动。

在鲁院领导的支持和商震老师的指导下,29届学员在徐俊国和徐庶的倡导下,成立了“同行诗社”,社名由商震老师题写。每个周末,将暗未暗的黄昏时刻,诗人们在玉兰、梅花、海棠、桑树、梧桐等花木下,举行“手电筒读诗会”。手电筒照亮了诗和诗之外的混沌世界,还为每一个轮廓不明的身体,铺设了一条可以消解生活困境的“诗之可能”。这“诗之可能”,一是抵挡外部黑暗的四面包围,二是呼应灵魂向光生长的迫切性。

(撰稿:鹅小鹅)










鲁迅文学院第29届高研班
同行诗社

微信ID:gh_85962ff0125e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关注 诗同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