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胃疼,三高……常见疾病坚持按这些穴位有良效

 

我们正常用药的同时,常常按按人身上的穴位,或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生了病就得吃药,血压高得吃降压药,血糖高得吃降糖药,胃疼得吃胃药……

毛病越多,家里常备的药也就越多,其实,在我们正常用药的同时,常常按按人身上的穴位,或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止休克掐压人中穴
人中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中医认为,突然昏厥是因人体经气一时紊乱、升降失调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窍失养所致。

人中穴属督脉穴,督脉入属于脑,出巅顶交会于肝经,有醒神开窍、 调和阴阳、 回阳救逆、解痉通脉的功效。

现代医学认为,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



取穴:唇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用法:掐人中前,应先察看患者有无呼吸、心跳,如果没有,应先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操作方法:将大拇指指尖压在穴位上,一紧一松地按压,力度要贯穿指端,节律均匀。
突发心脏病按极泉穴
突然感觉心悸、心痛,这是心脏病发作前期的症状,身边又没有急救药物,该怎么办?

危急关头,一定不要慌,先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的同时,可以弹拨心经上的急救穴——极泉,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救护时间。

取穴:上臂外展,在腋窝最深处有动脉搏动处。

操作方法:伸出你的左臂,用右手拇指伸入腋窝内,用力弹拨,注意弹拨时手指要用力向内勾按,速度不要过急,有酸麻感,即可。
止头疼按压太阳穴
太阳穴为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两条阳经从它周围经过,为火聚之地,因此,取名为“太阳”穴。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

揉按太阳穴则可帮助清肝泻火、止痛明目、通经活络、振奋精神。



取穴: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操作方法:用双手中指指腹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揉太阳穴,力度千万不要过大,以免使头痛加剧。
止鼻血捏脚后跟
经常熬夜、抽烟等会使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导致心火旺盛、循经上炎,出现流鼻血、牙痛、咽干、喉咙痛等“上火”症状。

脚后跟穴为远端取穴,有引火归元、清热滋阴、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取穴:位于脚踝和脚跟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在穴位上,一松一紧进行按压,至症状缓解即可。
心火旺按劳宫
心火亢盛多见于工作压力较大、烦心事较多、遇事老爱着急的人。

大多有情绪烦躁、夜间浑身燥热而失眠、多梦、焦虑等症状,此类人的清火药就是劳宫穴。

同时,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时,也可按压劳宫穴。



取穴:劳宫穴位于手握虚拳时中指指尖点到的位置。

操作方法:可内外劳宫(手心为内劳宫,对应手背处即为外劳宫)同时掐按,使麻胀感蹿至中指尖,可泻心火。
久咳不愈按孔最穴
我们身体上不花钱的止咳糖浆就是孔最穴。



取穴:孔最穴位于伸臂侧掌,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操作方法:拇指深按于穴位,待出现有酸胀、疼痛的指感后,像弹拨琴弦一样地往返拨动。
咳嗽有痰按丰隆穴
如果你咳嗽的时候带痰,在我们身上的丰隆穴,跟孔最穴搭配使用就可以了。



取穴:外膝眼与外踝前缘平外踝尖连线的中点,胫骨前嵴外侧约二横指处,按压有沉重感。
止便秘点按天枢穴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



取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约3横指)。

操作方法:便秘患者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感觉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

坚持1分钟左右,有便感,然后屏气,以增加腹内压,稍后即可排便。
降血糖按然谷穴
降血糖最常见的药物是二甲双胍,其实人体里也自备了二甲双胍,那就是然谷穴,然谷穴是肾经气血流经的部位。



取穴:足内侧,先找到足内踝尖,在其前下方可以摸到一块隆起的骨头,这个粗隆的下方就是然谷穴。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洗完脚可用拇指用力点揉这里,直到有明显的酸胀感为止。
止胃痛揉按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壮身心的大穴。

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取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操作方法:胃痛时,可用双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待有酸痛麻胀感后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文章推荐
  • 【修心】人生,有一种修行,叫善待自己的身体
  • 【食疗】经常胃胀、反酸,常吃这四种食物,不再烧心了!
  • 【健康】心、肝、脾、肺、肾的毒藏在哪里,你知道吗?
  • 【生活】读懂中国人的十二时辰,你就懂得了养生……
  • 【穴位】一个穴位疏通全身气血
本文选自:养生中国,综合自JSBC万家灯火、健康时报、生命时报。图片来源:网络,小郎中。

好文!推荐大家看


    关注 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