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趁机宣传“得语文者得天下”?

 

再说点常识...



1

这两天有一个考验,就是要不要趁机宣传“得语文者得天下”。

身边很多搞在线教育的、做机构培训的都在这么干。作为暑期写作课的新手老师,我似乎也应该跟进一把。

你也许已经看过这样的推文


这个说法有着扎实的数据支撑: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最后的中考成绩表明,拉开差距的核心科目,不是数学,不是英语,而是语文

就拿上海的数据来说,数学140分以上的考生接近2.7万人,满分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英语140分以上的考生接近1.6万人,135分以上的考生人数突破了3万……

相比之下,语文成绩保持着极高的区分度,140分以上的考生仅有不到200人。

于是机构就纷纷得出结论:语文是“拉分王”,语文补习很重要,快到我这里来,抓住“高分的钥匙”。

推演看上去好像是对的。

但作为家长,我“讲真相”的意愿还是超过了“增加一些付费用户”的意图。就和大家简单聊聊吧。

2

其实,作为主观评分比例最高的学科,语文一直扮演着“调节器”的角色。

直接点说吧。当那些客观科目偏难,分数差距拉得很大的时候,语文会稍微“松”一点,让分数线趋于均衡;当那些客观科目偏容易,大家都满分,拉不开差距,同分特别多的时候,语文会稍微“紧”一点,让分数线清晰一些。

今年的中考之所以出现了“语文拉分”的情况,恰恰是因为一个前提:其他科目,比如英语和数学,可能出简单了,导致高分和满分偏多了

为什么会简单一些?家长们可能也猜得到:上半年的网课。

网课的学习效率,终究比不上在校学习,如果维持既有的、甚至“每年稍微难一点”的难度,最后出现个“2020考生录取线历史最低”,总归有点难看。

如果我是出卷者,我也会稍微降低一点点难度。既能完成选拔,也能让历史分数线差不多。

但这时候,有一个“意外”发生了:

网课并没有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均衡地下降一点”,而是加速了两极分化:有自律精神和良好习惯的,基本能维持在校上课的效率,只要卷子简单一点,他们的分数就非常高;同样,缺乏良好习惯的,哪怕卷子简单,新知识对他们来说也格外艰难,分数就特别低。

而在正常在校学习里,有相当大一部分是“被动效率”(需要环境督促的),这部分学生就直接掉队了。

于是我们会看到,原来桃核型的总成绩一点点地变成了沙漏型:那些处于中间层的学生,因为自律和习惯的差异,迅速地“被分层”。认真的孩子会持续认真,偷懒的孩子会持续偷懒,钉钉和微信群里的纠正举措终究是弱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了新的主导因素。

这就带来了一个特别麻烦的新问题:同样一张卷子,考高分的特别多,考低分的也特别多。如果它稍微简单一点,考低分的可能会少一点,但考高分甚至考满分的就会更多。

所以大家就会有一个普遍感受:这次考试,高分特别高,低分特别低。但高分扎堆后,总要拉开差距便于录取,最后只能动用语文这个“调节器”。

语文变成“拉分王”,是英语的阅读没有拉分,数学的最后两道题也没有拉分。只要后者的难度提上去,“拉分”的“重任”就未必会在语文身上。

明年数学和英语的试卷会不会“复难”?很难说。只要它们提高难度,那两道难解的题,那篇看不懂的阅读,一样是“拉分王”,很可能比语文更重要。客观题的分,有就有,没就没,清清楚楚。就算估分,也一直是数学好估,英语其次,语文最难。

一个常识:从来不是哪个科目拉分,而是“谁难谁拉分”。也没有什么“得语文者得天下”,你得每门都好,才能胸有成竹。

3

学习这事儿,在义务教育阶段,总是不能偏废。刻意突出某一门的重要性,都是不合适的。

今年的中考分数给我的启示,并不是“语文很重要”,而是“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

趁机宣传“得语文者得天下”大概可以让写作课多卖个几十份,但作为家长,总觉得这个判断更接近事实,也更值得分享。

要知道,刘备得了卧龙凤雏都没“得天下”,在一场综合考试面前,单一科目的价值——

不可能异乎寻常地突然变强。
点阅读原文=全家共听


    关注 灰鸽叔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