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子刊:「另类」的炎症性肠病——显微镜下结肠炎的危险因素与诊治 一文总结

 

显微镜下结肠炎,你想了解的都在这!...

显微镜下结肠炎 (MC)


MC是指一组以慢性水样性腹泻一般肠镜检查无异常发现,但结肠黏膜活检有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疾病,其作为炎症性肠病(IBD)的身份日渐得到认可。

但与其他两种IBD不同的是,MC与死亡率的上升,或其他不良预后(结直肠癌、需要进行手术等)无明显相关性。

MC的组织学亚型主要有两种——胶原性结肠炎(CC)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C),两种病理类型的临床表现相似,主要根据结肠黏膜活检有无胶原带增生而区别。

该疾病在1976年由Lindström及其同事首次报告。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10年以来,随着内镜及其他检查手段的发展,MC的发病率、患病率也不断上升,在特定群体中,其发病率和患病率甚至已达到与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相近的水平。

本病的病理生理机制难以详细定义,但通常认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此外,多种药物均可触发此病的发生,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质子泵抑制剂(PPI)。
显微镜下结肠炎 (MC)

四种使MC风险上升的主要因素为:

女性性别(比值比:2.5)

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炎和乳糜泻)

有吸烟史或目前仍吸烟(若目前仍为吸烟者,则风险为从未吸烟人群的风险的3-5倍,且疾病首发年龄比不吸烟人群早10年)

物暴露:NSAIDs和PPI(尤其是当下或近期的PPI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绝经后激素疗法

丹麦最新的全国性研究显示,PPI与MC使用的相关性特别强,对CC的校正比值比为6.98,对LC的校正比值比为3.95。

NSAIDs和PPI的同时使用还能强化PPI与MC之间的关联性。

因药物暴露而发生MC的患者比例尚且未知,但据调查,35-55%的患者在确诊前一年内使用过PPI或NSAIDs。暴露的时间、时长都很重要。
临床表现


MC的症状无特异性,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慢性间歇性水样(非血性)腹,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异常。

此外,MC患者还常出现腹痛、体重减轻、夜间腹泻,和大便急迫感(见图1)。
图1 3个队列(瑞典、丹麦、德国队列)表现出的MC的症状


MC的自然病程不一。42%起病急,65%-89%的患者出现间歇性腹泻,15%患者的症状可自发缓解,尽管大多数患者的症状须在复发-缓解交替几次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缓解。

可见,MC的临床表现可能与功能性肠道疾病(主要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类似或重合。

一项对5000多名成年人的26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39%的MC患者同时伴有功能性肠病。

7%的功能性肠病患者同时伴有MC,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有MC的风险最高,可达10%。

在临床工作中,可通过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史,是否存在体重减轻、夜间大腹泻、腹泻持续时间等确定MC高风险和低风险患者,对MC高风险患者进行结肠黏膜活检,对MC低风险患者先使用止泻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MC的严重并发症(结肠狭窄、溃疡、蛋白质丢失性肠病、自发性结肠穿孔)较少见。
诊断


MC的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结果,尚无任何生物标志物可辅助诊断。其组织病理学特征见表1、图2。
图2 MC的主要组织学特征
(A)淋巴细胞性结肠炎的特征是表面上皮内淋巴细胞大量增加,固有层细胞增多(放大×100);(B)免疫组化显示淋巴细胞性结肠炎上皮内T细胞CD3阳性(放大×200);(C)胶原性结肠炎,表层上皮下胶原曾明显增厚,固有层细胞增多(放大×100);(D)胶原性结肠炎(放大×400)可见胶原基质内毛细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表面上皮细胞出现退行性改变,明显脱离上皮下胶原;(E)苯胺蓝染色(放大×200)和(F)Tenascin免疫组化染色(放大×200)突出胶原带,显示胶原性结肠炎特征性的锯齿状外观。
治疗「算法」




图3 MC治疗的推荐算法
*应避免的危险因素:吸烟、NSAIDd、PPI和绝经后激素疗法。
†可能导致该腹泻的其他原因:胆汁酸吸收障碍、乳糜泻、乳糖不耐受、胰腺功能不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Stephan

Miehlke, Bas Verhaegh, Gian Eugenio Tontini.et al. Microscopic colitis: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management.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 4: 305–14. DOI:10.1016/S2468-1253(19)30048-2.



点击“阅读原文”,检索更多文章。


    关注 医脉通消化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