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说说“亲近”

 

亲近,太重要了!...

1
今天元宵节,收到了已经毕业几年的学生发来的信息。



想起了几年前上课时发生的一件事。
2
那时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到学期中已经和学生非常熟悉了。有位女生在课间休息的时候问了类似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学生中有普遍性,就在上课时特意以这位女生为例子,“讽刺挖苦取笑”了一番,讲了这种问法为什么不靠谱。

有个男生听不下去了,反驳说,其实这位女生也是好意呀,老师怎么能这样说人家呢?

我听了一愣,因为没想到会有学生这样理解这种场合下的“讽刺挖苦取笑”。就问:“你爸爸肯定过硬的朋友很少。”他想了想说:“是”。然后又问:“父母肯定很少带你参与他们的社交活动。”他没想就说:“是”。

然后我又问正笑的前仰后合的这位女生:“我‘讽刺挖苦取笑’你,你有什么感觉?”女生说:“太好玩了!”

然后我又问大家:“这说明什么?”
3
微信加的学生比较少,通常是有了交往接触后才会加,而且在加之前都会提示“加了就是自己人”。但还是发现:普遍没有“亲近感”。

“亲近感”不是日常生活中与朋友、同学的热络,也不是各种训练营与干部们的标准化热情与笑容,而是工作中与同事、上级、客户,甚至是突遇的陌生人,能够获得对方发自内心的认同、认可与支持的一种意识与能力。

这种意识与能力,通常要从小培养。具体表现为为人方面的“自己人”意识,处世方面的“亲密能力”。对以后低成本高收益的生存与发展,极其重要。

缺乏“亲近感”的危害,在为人方面,既没有建立自己人的意识与能力,也没有辨别自己人的意识与能力,更无从拥有自己人。这样在复杂的社会中单打独斗,风险与痛苦高而收益与快乐少。在处世方面,既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意识与能力,也没有辨识亲疏远近的意识与能力,更无从拥有自己亲密的圈子与团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只靠个人体力、智力,很可能勤劳而不富裕。
4
怎么有“亲近感”?就是抓住人,分析人,理解人,体谅人,关心人,帮助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亲切感”,所以对不同的人就要“投放”不同的“亲切感”,即抓住人。进而分析其会对什么感到亲切,理解这种特质产生的原因与机制,理解其不易之处,体谅其为难之处,进而关心不易之处,帮助为难之处。在做这些的“之初”,通常难以见效,只有大量的实践,有了把握人、感动人、制约人的意识、体验与初步能力,就会在言谈举止、神情气质上具有“亲切感”。

最终达到用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小物件来“赢得人”。
5
既然是“亲近”,那肯定与普通的一般性的交往不同,方式方法都不同。“讽刺挖苦取笑”就是一种亲近的方式,但这是表象的,内在核心是“关心帮助爱护”。但是如果缺乏“亲近”能力与意识的培养,就会被这种表象阻挡住,而只看到表象的“讽刺挖苦取笑”,而得不到内在的“关心帮助爱护”。

另外还有常说的“交浅言深”。从常规的角度看,这是要避免的,但是从“亲近”的角度看,则是一种很好的交往方式。

“交浅言深”这种手段的实质,是通过在“交情”还不够的时候,有意透露一些自己的隐私,而使对方产生己方很坦诚、不设防、无心机的印象。可以迅速加快双方的交往进程,拉近关系,促进合作。是社会现实中一种非常重要、行之有效的交际手段。

之所以会产生“交浅言深是不好的”的想法,是因为交际能力与交际经验都不足,从交往中得到的快乐少,而在与人交往之初就“忍不住”倾诉自己的私事,事后又自己制造一些“被别人知道了”的恐慌,来引起心理兴奋。

其实,现实观察,极少发现有人会过于关注或利用“交浅言深”得到的私人信息。更多的是自我制造恐慌以得到心理兴奋,与自我制造出一种被外部关注的感觉。
6
再回到今天收到的信息上。作为老师,眼里盯的是学生在为人处世有什么到不到的,马上指出来,这才是老师的本分,也是对学生真正的好。如果停留在“学生也是好意”而不说,那学生的将来可能就少一些本事、一些收益。

而学生心知肚明并借此开玩笑,那就更是亲近了。这样的感觉很好。

当然也有简单粗暴有力量的,感觉也很好!



参考阅读:《人情练达的学问》

上大李晨:解析世事,认知情感。


    关注 上大李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