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存废,命悬一线------曾经的汉字存废之争

 

说明,叙述中的这些人要么是国学大师,要么是革命家,无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请不要忘...



说明,叙述中的这些人要么是国学大师,要么是革命家,无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请不要忘记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中国受欺负的时代,中国文化低估时期。特别是一些国学大师,正是因为他们精通中国文化才对中国文化的某些问题有着精准的判断。作为享受由他们的汗水甚至血水铺垫的今天的繁荣,读者应该给与基本的感恩心情。



章太炎先生像

现在中国文化虽然还不是繁盛时期,但也已经走出了低谷,我们没有对这一历程有过任何贡献。对贡献者该保持足够的尊重。

1. 章太炎挺身而出与国民党四大元老之首对阵:汉字不可废,万国语不能用

面对吴稚晖等革命派学者、大知识分子们废除汉字的主张,国内反应最为激烈的当属以“保全中国语言文字”为职志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

清末民初,国内改革声一片。汉字改革沸沸扬扬地兴起,“规仿泰西”和“步武日本”是晚清文字改革运动乃至整个现代化过程的路径。 太炎先生以激烈的言辞与废除汉字者进行论辩,其主要观点是:以“一返方言”为基石,对抗“步武日本”的“汉字统一”与“效仿泰西”的“万国新语”,他的整体思想体系就是“言文一致”思想与“语言统一”观念。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民国时期诸多大师,为何反对最激烈的是太炎先生?

清末民初,正是时代变革之期,有人认为改革汉字才能改变国家衰弱的命运,有人则认为汉字是中国之精粹,只需稍改,不可废。太炎先生的语言文字学是革命之学,他把语言文字视为国魂,作为反清革命的重要武器,认为语言文字是“国之大史”,“文字亡而种姓失,暴者乘之,举族胥为奴虏而不复也”。

章太炎认为,张之洞等人提倡的“汉字统一”的文言一致并不是真正的文言一致,只是以普及教育为目的,功利性强,将文、言强扭在一起,放弃了对声音和言语的追求。他提出自己的“言文一致”观:“果欲文言合一,当先博考方言,寻其语根,得其本字,然后编为典语,旁行通国,斯为得之。”通俗理解也就是,要进行文字改革,必先追溯方言,沟通古今之处,通了方言,汉字才有可能被改革。

他亦主张摒弃当前汉语不常用的汉字,补之新词,同时又倡导少用新造之词,即所谓的对废弃之语的重新发掘。打通过去与未来,汉语要实现新造之词,必须采用方言。遂太炎先生编写《新方言》为其理论之根本。

废汉字派领袖,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吴稚晖


这是太炎先生针对仿日派“汉字统一”所提出的反对观点。

但针对仿欧派提倡的万国新语,他的态度更激进一些,与吴稚晖的那场辩论,二人的才学更是惊天地泣鬼神。

两位大师皆是民国时期现代报刊的重要主笔人,且都被称为“疯子”,疯子相遇,你来我往,必有花火。语言统一是他们争论的焦点。

太炎先生主张以汉文为基础统一中国的语言,在保留汉字的前提下,改良汉字以弥补反对者认为其难学难用的缺点,比如为普及教育制定音韵表,为改变其不易书写的问题。并且可以重新发掘汉字的多种书写形式。汉字在表意和审美上的优点是西方任何一种文字所不具备的。

吴稚晖则坚称万国新语是世界人类最终“可相互”之归依。吴认为,章太炎改革的手段依旧是制定拼音字母,也就是说承认语音的基础性地位,不过采取的是韵文、纽文的形式;万国新语本来就是合声文字,比汉文还少一道工序,为何不能作为语言统一的目标呢?万国新语将成为世界性的语言,更易于学习世界的知识和技术。

章太炎的改革之道,总结之,就是以“今方言”为手段,打通进入新造语的渠道。在民国初年百家争鸣的年代,汉字改革迫在眉睫,章太炎立足于方言,以不变应万变,可说是沟通古今、笼络南北。

2. 废汉字派在民族危亡之际,认为:汉字是阻碍中国前进的最大障碍。

废汉字派分为两派:仿欧的“万国新语”和仿日的“汉字统一”。 所谓“万国新语”,是指柴门霍夫创制的“世界语”,万国新语以拼音字母为基础,又超越了英、法、德目前的文字,是“进化淘汰之例”中,“惟良者存”的抉择。



“规仿泰西”的“万国新语”主要以吴稚晖为代表,在前文已经提到吴与章之间的经典论战。吴稚晖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他一生追随国民党革命却一生不入官门。其在国民党内部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在汉字改革中树立起的万国新语领袖之地位却是依靠和章太炎的持续交锋才被民众认可的。持续的论战为他建立起了话语权,他被胡适称为与顾亭林、颜元、戴震相埒,同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反理学思想家。

吴稚晖曾在《新世纪》撰文激烈鼓吹废除汉文,“谓中国当废汉文, 而用万国新语”。

此一派人士普遍认为,汉字不废除,教育不能普及,教育无法普及,则国民素质无法提高,则中国无法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汉字有七难:难识、难记、难学、难认、难写、难辨、难用。如不能解决这七难,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

“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充分的发展, 何以故? 因汉字难识、难记、难写故;因僵死的汉字不足表示活泼泼的国语故;因汉字不是表示语音的利器故;因汉字做梗, 则新学新理的原字难以输入国语故。”吴稚晖认为,万国新语与汉文之间的鸿沟是进步与野蛮、新与旧之别。

这种观点除了汉字确实存在难写难识之弊端,也着实偏颇很多。除却辩驳支持者外,不免有些文人墨客之间的小恩仇,但大师终究是大师,对待学术的态度是一丝不苟的。

提倡废除汉字,改用新语言,除了吴稚晖外,钱玄同(章太炎先生的弟子)是另一位激烈反对汉字的大师。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钱的思想从“复古”到“反复古”。他对汉字改革的萌芽起源于他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批判。他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指出文言文的旧典籍中充斥着皇族的骄奢淫逸,毫无进步思想可言。甚至提出了“绝对不用典”的主张。
钱玄同废除汉字的目的是排斥孔学,1918年4月,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论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高声呐喊“ 欲废除孔学,则不可不先废;欲废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他的具体主张如下:

汉字必须革命!

从教育角度看,“四四方方的汉字之难识难认,这是早已有许多人说过的了”,而拼音文字“易识易认”。“所以我们主张记载国语,应该把不适用的汉字废弃,改用适用的拼音文字。这样,可以使今后的学童在识字方面少费许多脑力,少耗许多光阴;腾出这些宝贵的脑力和光阴来,可以为社会谋福利,为自己求知识,这不是最有益最上算的办法吗?”

从国语统一的角度看,“想靠汉字来统一国语,何以异于想在没有米的锅子里煮出饭来呢?”而拼音文字是表音的,所以“拼音字则看了拼法,可以得到正确的音读,这才能达到国语统一的希望。”

从实用的角度看,汉字排序、打字及排字均存在问题,其中汉字排序问题尤大,“字典、目录、索引等等,汉字都是没有办法的,无论数笔画、分韵、或依那狗屁之尤的什么《康熙字典》分部法,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便查’三个大字足以尽之,故一言以蔽之曰:‘没有办法’。”


    关注 天涯随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