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年俗: 叫李马

 

大年三十傍晚时分,一家人围在火堆旁高声呼唤:“李马李马,来俺家里过新年,带上银子带上钱!”...

作者:初绍庆


作者简介:

初绍庆,1953年2月生,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孟桥村人,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在《中国教育报》《贵州政协报》《农村大众》《作家选刊》《故事中国周刊》等十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在省、市征文中,多次获奖。



在我儿时的记忆当中,春节最难忘的莫过于“叫李马”了。

大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都要里里外外清扫卫生,人们把清扫的废纸屑、柴草,堆放在自家门口,傍晚时分,点燃了,一家人围在火堆旁高声呼唤:“李马李马,来俺家里过新年,带上银子带上钱!”


然后,点燃鞭炮。在人们一阵阵的呼唤中,噼噼啪啪的鞭炮齐鸣,真像一曲大合唱,热闹非凡。特别是那些顽皮的孩子,一边呼唤,一边悄悄的把鞭炮扔进火堆里,“啪”的一声,火花飞溅,使人大吃一惊,然后嘻嘻嘻哈哈,充满了欢乐。



关于李马的传说,有很多版本。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位姓张的人家,家里有五个孩子,他父母双全。全靠他卖高粱粥维持生活。他乐善好施,又非常孝顺,谁家揭不开锅了,他都会送去高粱粥让他们充饥,从不要钱。他每天外出卖粥,都会给父母买回馒头。而他夫妻和孩子们,却只吃糠菜团子,喝高粱粥。人们都叫他张善人。

这一天是大年三十,张善人又去卖粥,一天来一点儿粥都没有卖掉,他把口袋里的钱,给父母买了两个烧饼,剩下的买成了烟花爆竹。晚上,孩子们一边放着烟花爆竹,一边打打闹闹,非常高兴。可是回到家里,一家人只喝了点高粱粥。



这时,一位穿着破烂的老年人,手拿要饭棍,端着一个破碗,来到了他的家里。看到供奉着三碗高粱粥,他走过去端起来喝了个精光。

一家人看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目光都落在张善人身上。

张善人连忙站起来问:“你叫什么,怎么饿成了这样。”

老人回答说:“我叫李马,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看到你们家门口,有一层厚厚的爆竹皮,认为你家里很富有,就进来了。想讨碗饭吃,没想到你们家里也很穷。”



张善人听了,连忙又给他端来高粱粥,李马也不客气,端起来就喝。一直把锅里的高粱粥全喝光了,才站起来,捋了捋肚子说:“这次,吃了个饱饭,谢谢你们。”

说完,打了一个饱嗝,“哇”的一声,喝下去的高粱粥,全吐在了张善人家的锅里面。

张善人看了,也不生气,连忙走过去,一边扶着李马,一边给他捶着背说:“老人家,怎么啦,是不是病了?你在我家炕上躺一躺,我去给你请郎中。”

张善人的妻子朝着孩子们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都到外边去,接着端来一碗开水,让老人漱口。

老人摆了摆手,在张善人和妻子的搀扶下,摇摇晃晃地走了出去。



张善人和妻子回到家里,往锅里一看,顿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那锅里竟然是白花花的半锅银元宝。

张善人用这些银元宝买了房,置了地,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第二年,他们在家门口点起火堆,燃放鞭炮,高声叫着:“李马李马,来俺家里过新年。”

邻里街坊听说后,也学着张善人家的样子,大年三十叫李马。从此,除夕夜叫李马的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现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叫李马的习俗也渐渐消失了。但那些美好的传说故事,却充满着活力,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话题中,代代相传。



本文为原创作品,文字版权为作者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作者惠赐原创稿件,并授权“句点论策”公众号发布。欢迎转发朋友圈。如有公众号编辑发布该作品,须征得作者及版主同意,发布时须标注来源于“句点论策”公众号(jdlc2016)及二维码。



觉得好,就点赞吧↓↓↓


    关注 句点论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张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