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学、哲学在华德福的教学体现

 

教育改变人,华德福老师的创造精神正是这个教育理念生命力的体现。让我们从生活中创造,从我们的文化中得到启发。...



浅谈中国文学、哲学在华德福的教学体现

——西安睿知园2016教学创作记录分享

在华德福幼儿园工作一年,从最初学习模仿别人的教学内容到今年年初至今的几次创作试水,让我逐渐有了感觉,回顾下来,这几次偶得的创作大多取自于民谣、古诗及先哲思想,现将创作过程与大家分享。

一、民谣、古诗词与手指谣

(一)民谣改编手指谣

1、《春节歌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碰拳头)

二十四扫房日,(一手扫一手搓)

二十五磨豆腐,(一拳磨一掌)

二十六买猪肉,(两掌放耳边)

二十七抓只鸡,(一手抓另一手)

二十八把面发,(揉面动作)

二十九蒸馒头,(两拳叠加)

三十晚上熬一宿,(遮眼睛)

除夕的饺子年年有。(比划饺子轻晃)

一月的教学围绕春节展开,我记忆中的春节前,抽象出的关键词就是“在欢快的韵律中为过年而忙碌”所以我几乎想也不用想的就哼出了这支春节歌谣,一开始打算当做歌曲来用,后来为增加趣味性尝试地加入了动作,并将其中两句“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宰公鸡”稍作改动。特征式的动作,押韵的歌词,时效性强的特点使其在教师会上一次通过。但因为那次晨圈缺一个重复性的歌谣,最终将其放大了动作并入晨圈,作为重复过渡内容。带入后,孩子们常常在自主游戏时间叨咕这段歌谣,一开始颠三倒四,但孩子们互相纠错挑毛病,最后竟也有序和流畅了。

首次创作,又是欢快的内容,所以之后我并没有多次回顾,去找出其中的不足,但也可能是私心作祟,不忍心在第一个“孩子”身上挑毛病。

2、《种豆》

房前屋后(横拳正反交换对撞)

种瓜种豆(左拳向下,右手反赞)

种瓜得瓜(双手和实拳变双手分开比瓜)

种豆得豆(实拳拇指渐出右手顶起左手)

清明时看到别人朋友圈的各种农谚,觉得这个很有画面感,读着读着就加上了动作,但因为已过了四月教学会,遂入库储备。带入实际后,可能会有一些动作改进。

(二)古诗词改编手指谣

1、《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左掌立又掌立由下顶接)

楼台倒影入池塘。(左右掌比屋再倒比屋)

水晶帘动微风起,(左手掌岔开轻晃右手插过)

满架蔷薇一院香。(双手比花,收放逐渐开出更多)

立夏前后,我们邻居家的一架蔷薇开的十分茂盛,每天从楼上看到那片花海及远处杨树由浅入深逐渐变化的绿,就很自然地让我想起了这首诗。五月的教学主题立夏,所以我选择了这首山亭夏日。其实一开始想将其作为古诗带入,但近一学年的实践我发觉单纯的古诗在我们园很难顺理成章地被“投入湖中”进而“掀起涟漪”,一个月一首我们都交不出作业。所以这次我将这首意象明确的诗改编成了手指谣,使其成为每天可见的一项内容。

带入时,我专注地做动作,尽量形象地呈现一个个图景,孩子们专注地盯着我的手自己比划,小声地跟读,带入3-5次后已成诵,餐前手指谣时,有的孩子正在准备毛巾,他也会一边叠一边背,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创作这个手指谣时,我受到了《很小的花园》一类安静的手指谣的影响与启发,在这之前我没有接触过手指谣,小时候没有这类印象,大学毕业就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且单身,没有机会接触现在的幼儿素材,在睿知园工作后接触到的手指谣多是认识五官、区分五指及欢快律动的动物性手指谣,这类手指谣也很受孩子们的喜欢。15年年底园内来了一位新老师,她带着孩子们做这个安静的故事性手指谣时,孩子们一边念一边做动作,似是自己在空间中建造出了故事里的图景,这一幕让我很受触动,所以我大胆的编出了一个舒缓的手指谣拿到了教学会上,可能是首次以手指谣的形式呈现了古诗,大家一致肯定了这一改编,使其成为五月的手指谣之一。

但后来,在六月备课时,我越准备新内容越能发现这次改编的不足,在下面的段落中具体说明。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

*动作要领:流动、舒缓、手随景走

明月别枝惊鹊,

(左手比月,右手比鸟飞远)

清风半夜鸣蝉。

(双手由高到低轻晃,鸣蝉时轻对扣)

稻花香里说丰年,

(双手手指舒展向上滑动)

听取蛙声一片。

(左拳右于上开合,声片两次开合)

七八个星天外,

(手掌冲外双手张开点点向上滑动)

两三点雨山前。

(手背冲外十指灵活点点向下滑动)

旧时茅店社林边,

(左右手架屋)

路转溪头忽见。

(右手上下划波浪)

有天晚上拉窗帘,看见一轮明月在远处高楼的角上别着,觉得甚是有趣,仿佛曾有诗词;找六月夏季教学素材时看到了这首,意象很美,似诉那晚相识;几天后随手翻kindle很早以前下载的《婉约词》(但我觉得辛弃疾这一首编入婉约词有待商榷)又见《西江月》,吸引力定律下,加之我又有迷信余毒,当时就放下平板玩儿起了手指谣。

第一句“明月别枝惊鹊”远飞的这个动作一出来就让我想起了《很小的花园》中那只衔食回巢的鸟妈妈,看来去年的那个手指谣不仅被孩子们吸入了,也进入了我的身体,在我需要的时候蹦了出来。

第二句“清风半夜鸣蝉”小肘和手一起舞动,这时我不禁想起了上一个“微风”,对照“水晶帘动微风起”我为什么只让手指舞动?我在做“清风半夜鸣蝉”时似有两道界限及一条线划定了我摆动的幅度和上升的高度,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回忆中,我找到了出处,那是4月24日,赖心诗老师在西安的一场《自信佛》演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优律司美,在此由衷地感谢西安芳草地学校为我们正在从事华德福教育的老师提供那次免费学习机会,说实话当时我什么都没有看懂,但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白跑一趟,回来后我立刻做了个当时触动最深的——优律司美服装观察记录。现在看来,我以为我什么都没有看懂并不是那么回事儿,她已经进入了我的身体,在我需要她的时候出现,给我惊喜。

4月23、24日那个周末,可能是我上半年吸入最多也最有启发的一个周末,23日我报名参加了西安华德福学校高中先导课程(还是自费的,现在看来应该让园长给我报销,虽然我没有来得及在园里分享笔记,但那次讲座被我吸入的部分已经各种后续地输出给睿知园和睿知园的家长们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穆培华先生和李泽武老师,仿佛“夜空中最亮的星”一般存在的大陆华德福领军人物。

那天早上,我在村道上边走边吃茶叶蛋,看到路边有位儒雅的、蹲着在村里拍砖头的中年男性,在南留村,这样的反差我已经见怪不怪,但潜意识里蹦出了一条弹幕——必是一位高人。主持人介绍完演讲人后不多时,在村里散步晚归的穆先生连上了电脑向我们展示照片中的故事,穆先生镜中:麦苗与秦的关系,旧瓦与红砖的关系;楹联与民国文风、字体的关系以及华美木雕门窗与破败院落的关系等等,都让我感叹有文化才有看头,我来来回回那么多次看到的只是一街两行盖不完的房还有那似乎总也睡不醒的几条红鼻子狗。

这样一段结合当地当下的开场秀让我对后面的演讲充满了兴趣,穆先生在欧洲拍摄的一系列照片看起来都像宣传画或者新闻图,要不景美要不就是有故事,他说可能他是搞语文的,所以比较有情怀。就是这一句让我想起了14年的一段经历,那年夏天去扬州玩儿,不管走到哪里脑子里都会蹦出来一句“竹西佳处”一天半以后,拖延症严重的我终于忍不住了,站在个园里百度了这句,看到结果我顿悟了!我为什么要学古诗词?是她让我遇到美景时能接收到美的频率,在同一频率下,我可以很容易静下来深入发现我眼中的它,美在哪里。这岂是喷一句脏话叹词,拍两张看似随意实际更随意回家以后再也不会看的游客照,然后离去所能替代的!

听完穆先生的演讲我觉得我们园的教学应该想办法将语文的魅力,确切的说,富有意象美的那些古诗词的魅力以恰当方式带入孩子们的生活,让我不用再担心某位小朋友“你是我的”一开腔后面就有好几个人接“小呀小苹果”,有首儿歌也是这个开头,很容易被孩子们唱跑,最近我也被他们带跑了,居然想不起那个原本的儿歌了,还真是劣币驱逐良币了。生活中有文学之美,作为老师,要有情怀,也许有人会说有情怀又能咋着,不当吃不当喝(华德福圈子外或者专喷中产的人常有这样的言论)。可我们试想下如果没有情怀,我们能发现一个园、一棵树、一片叶的美么,如果我们没有发现当下之美,就很容易被别人带走,转而去欣赏向往进而追逐消费别人眼中的美,在这其中我们牺牲掉的可能是时间、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自我,所以我们在微博上经常会看到一摆溜的来自某手机最新型号,朋友圈晒同一景多张连照,满大街的淘宝爆款……

穆先生在演讲中提到了贵族,这一提法我之前见过也跟家人讨论过,贵族的宠辱不惊来自于阅尽繁华的那一段曾经,哪怕那段曾经只是父辈口中的曾经,就是这段曾经,这份心境,让他们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生活的很有质量,所以在我们抱怨当下很难安贫乐道时,问问自己,首先你有没有道。串联起来,也理解了李泽武老师说他们招幼儿园老师也需要28、9的有生活阅历的原因。有篇文章写到,不怕不会审美,只要所见皆是极好的,那一定就会审美了。在幼儿阶段,我们作为幼儿的环境,尽可能的将美好的情怀表达出来,让孩子从小有情怀,至少,长大了也会像穆先生一样拍出美好的照片。

第四句“听取蛙声一片”,配合动作就是青蛙嘴巴的一开一合,可是我总也不满意开合的几个位置,总觉得随意的开合会打乱、破坏了原词的韵律。教师会上小堂妈学习过speech的经历帮助了我,最终我们确定在声和片两处让青蛙叫,第一次小开合小叫,第二次大叫,动作上有了轻重音的区别。

最后一句“路转溪头忽见”我和小堂妈都记得是溪头,现在找到的人教版本多是溪桥,最后我们决定用小时候学的版本,将这句从20多年前的时空中拽了出来,我们临时攒这一句的动作,我用双手平行摇晃仿溪,小堂妈双手合实摇摆仿溪,我们都对对方的动作不甚满意,这时陪我们加班等着回家的小堂单手波浪向前推出,跟我们说小溪可以这样流,登时我们俩都笑了,是,这样一只手的流动动作更容易做出由近及远流向远方的感觉。

第二天我在逐句检查这个改编时,看到这个动作,顿时让我发现了我一直未察的问题。之前的手指谣,包括一些小朋友常做的,多是为动作而生,符号化,且动作多是在一平面内、二维的,少有空间感。而小堂的小溪给我画出了x、y以外的第三根轴——z轴。小朋友可以在眼前构建一个三维的空间,动作不一定都要落到实处。需要体验触觉时我们可以爬胳膊搭成的山,大如小堂就可以爬一下他自己构建的山,说不定哪天他就能走出一个潘洛斯阶梯。

(三)存在问题

幼儿需要的图景与古诗词中的意象有着深深的联系,如果能够用好这些意象与韵律并转化为幼儿常见的形式,作为老师在备课时会省很多力,流传至今的经典民谣、诗词已经经过了多个时代的检验,也很大程度上省去了老师反复推敲之力。

但我愈来愈发现自己在改编上的力不从心,speech与优律司美的缺失,让我很难将这些优秀的文化高质量地传达,在后面的工作学习中我需要适当多学习学习这两部分内容,但我已能预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适当增加,短时摄入过多吸收不下,所以希望有这两部分培训经验的老师,可以抽个时间大家一起工作,作好一个精美的手指谣带给孩子们。

最近改编《西江月》手指谣时我总有一种感觉,我想如果它能像沙画那样连贯、富有流动性,行云流水的展示那该有多美,但目前这仅存于“我想”阶段,盼有高人不吝指点。

二、古代哲学与故事

(一)《毛毛虫之迟到的变化》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毛毛虫住在一堆树叶下,它们每天一起睡觉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慢慢地慢慢地越长越大。其中有一只毛毛虫做什么都很慢,别人已经在吃饭了它还在睡觉,别人已经在玩耍了它还在吃饭,别人都已经在睡觉了它还在玩耍,做什么都比别人慢,大家怎么喊它快一点,它都只说“嗯~不行,不行嘛。”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啦,有一天蝴蝶妈妈飞来了,她高兴地跟毛毛虫宝宝说“我亲爱的孩子们,时间就要到了,你们很快就要变成蝴蝶啦!就是这几天,请你们一定一定一定不要睡过头,如果错过了时间,就不能变成蝴蝶了,我在树叶上等着你们,千万别错过时间。”说完蝴蝶妈妈就飞走了。

 

毛毛虫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它们七嘴八舌地聊了起来。

一只毛毛虫说“好棒啊,蝴蝶的翅膀好漂亮啊!”

一只毛毛虫说“变成蝴蝶就可以飞到大树上啦,我真想从上面看看我们的家!”

又一只毛毛虫说“我也好想飞出去,去闻一朵花,听说花不光漂亮还很香呐!”

还有一只毛毛虫说“是啊是啊,我也要飞出去,找找跟我们不一样的小娃娃。”

毛毛虫们开心地聊啊聊啊,都在期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它们每天早上都很早起床,看看自己有没有变化,可是那只总是最慢的毛毛虫,还是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赶不上大家。

 

一天的早上,一只最早起床的毛毛虫发现自己背后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它惊喜地叫醒了大家,毛毛虫们陆续睁开了眼睛,它们看见自己背上的翅膀正在一点点一点点地变大,它们开心地叫醒了更多的伙伴,等到大家都长好了翅膀,它们抖一抖抖一抖准备出发,这时有只蝴蝶想起那只总是最慢的毛毛虫,它叫大家等一等,和几只小蝴蝶一起去找它,它们看到还躺在床上的毛毛虫,着急地喊呀推呀,可是那只毛毛虫只是翻了个身用枕头盖住耳朵接着睡呀睡呀,蝴蝶娃娃们一起大声地又喊了喊它,它不耐烦地嘟囔“不行不行,我还要再睡一会儿嘛。”蝴蝶娃娃们看怎么也叫不醒它,又怕蝴蝶妈妈等着急,只能留下这只毛毛虫飞走啦。

 

太阳越爬越高,晒到了那只撅着屁股呼呼大睡的毛毛虫娃娃,它揉了揉眼睛看不到大家,又摸了摸后背并没有什么变化,它着急地喊了起来,可是没有人回答它,它哇哇大哭了起来,不知哭了多久,蝴蝶妈妈飞了进来,它看到这只毛毛虫很惊讶“我亲爱的孩子,你怎么还在这儿啊,你的同伴都变成蝴蝶飞走啦!”毛毛虫娃娃一边哭一边说“蝴蝶妈妈,我睡懒觉,错过了时间,没有变成蝴蝶娃娃,您帮帮我吧,我以后再也不这样啦!”

蝴蝶妈妈为难地摇了摇头说“我亲爱的孩子,时间过去了,我也没有办法。”

毛毛虫着急地又大哭了起来“那我以后都只能住在这里作毛毛虫吗?再也不能变成蝴蝶了吗?我还能见到我的伙伴吗?”

蝴蝶妈妈说“可以,可以,都可以,明年的这个时候只要你不错过时间,就可以变成蝴蝶找大家,你要加油哦!”

 

这一年,这只毛毛虫再也不是最慢的那个啦,它每天早上都第一个起床叫醒弟弟妹妹们,第一个去吃饭帮弟弟妹妹们分发,玩耍结束第一个收拾整理家。一年过去了,蝴蝶妈妈来告诉大家时间就要到了,还特别提醒那只毛毛虫不要迟到啊!毛毛虫用力地点了点头!

 

那天一早那只毛毛虫第一个睁开了眼睛,它发现自己背后真的长出了漂亮的翅膀,它高兴地喊醒了每一个弟弟妹妹,出发前它仔仔细细地检查了家,不落下任何一只毛毛虫娃娃,等大家都变成了蝴蝶,一起飞了出去。

 

它一出来就看到了连成片的蝴蝶娃娃,那是它去年的伙伴在等它,它们一起用力地挥着翅膀往那一片翠绿又洒满金光的森林之巅飞去啦!

这个故事创作于主班老师生病,我临时代班那天,等孩子拖拖拉拉收完玩具来听故事的那7、8分钟。每天每个环节都有一个孩子,有时甚至是几个孩子做事情拖沓很久,一个班孩子数也就十个出头,一不留神过慢的人就过了半,使整个流程都一环扣一环的迟到了。虽然华德福教育是一个享受慢的教育,但不是来自于身体,能力或特殊情绪的拖沓是会影响到一日的节奏,以及后续状态的。当我看到有几个孩子在别人收玩具时转来转去,老师的引导也未能进入他们的心里,他仍旧我行我素地做着无规则运动,而当别人已经坐下来听故事时他亦或高效率亦或很敷衍或者是着急发脾气地收拾剩下的玩具,我几乎瞬间就构思完成了这个故事。那一天我改变了故事的内容,临时讲了这个故事,毛毛虫这位主角一出他们立刻说不是这样的,很快说出了春天听到的、做了手指谣的各种故事里各种各样的毛毛虫。我说请听我讲完,好吗?他们给了我时间安静的听完了整个故事,片刻的安静后有个小女孩说好好听,其他的孩子也纷纷“醒”了过来,有的有意识有的无意识地“跟风”表达好听云云。中午午睡起,有个孩子打着滚儿闹着要再睡一会儿,另一个孩子突然嘀咕了一句“时间过了,就过去了”,让我们很是诧异。

配班老师觉得这个故事挺好,我就将它作为五月教学内容放在教师会上供大家讨论,大家都觉得非身体、能力、特殊情绪的拖延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作为成人都知道“时机”的重要性,并且我们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进入社会越久我们越能体会到时机不到求而不得,时机到了所有的一切都顺理成章,那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也能有“时”的概念,不求精准,只求有。

在这之前一段时间我发现送园时孩子有时会问很多问题,而送园家长越是想分离越是花心思回答问题,结果经常老问题带出新问题,最终孩子停下了脚步专注地提问思考再提问思考,家长心急却仍在努力回答,最后真出了情绪问题。我们园老师商量后决定,近期多用“时间还没到*还没有准备好”“时间到了*已经准备好了”来回答他们的问题,结果发现这几乎是个万能答案,老师无波无澜地如是回答后他们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很少有人再接着追问。后来在与一位学习三简理论的家长聊天时发现我们在“时机”这一问题上颇有共识,时机的到与不到对人对事甚至有决定性影响,孩子可以也必要知“时”守“时”。

回顾中让我想起了李泽武老师23号在西安华德福学校的演讲,其中有多次,似有调侃似是感慨地说起了一件件缘起和一个个时机,时机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似是西方的天使灵力。

(二)存在问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所学所见实在有限,在日常教学对中国文化言传身教方面我也只是小小试水,在华德福教育本土化这条路上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很长的路要走。

三、结语

前段时间翻黄帝内经时头一次亲眼看见了史代纳博士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联(而非只听别人说),也想起薛仁明老师的一句话“华德福教育在中国为什么发展的没有别的教育那么快,可能恰恰因为他有东方智慧在里面,他,不够西方,所以没有大范围的传播开来。”穆先生在提到蒙特梭利与华德福时也做过比较,浪漫散漫的意大利人催生出了规矩的蒙氏教育,严谨的德国人催生出了自由的华德福,时至今日,我们身上仍有着尊与顺的影子,可能我们,至少现在的我本人更羡慕先贤那种恣意与底气。

本文算是近段时间的创作自述,入行时间短,所受培训有限,案例也不够大数据,用我妈的话说,用成功了,也只是瞎猫撞上死耗子而已。所以恳请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如有兴趣,我们一起讨论这种教学的内在规律,我们自己掰开了揉碎了吸收了,再将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带给我们的孩子们。

写在文章后:近期一直有写的冲动,却一直没有动笔,直到那天收到一位移居美国的朋友托他妈妈从国内寄给我的一箱茶后突然有了角度与思路,很快成文。那位90后朋友读研时在国内教英语,去年去了美国,到那儿后他渐渐带着周围的美国人办起了茶集,他又会剪纸更让人觉得有趣与神秘,常常有人找他带茶与茶具,再后来学设计的他在回国的短暂时间里找到了茶厂和瓷器工作室并做出了印章与logo,带回了美国,在他的圈子中让他本人与他的茶及中国茶文化有了紧密的联系,他正逐渐将这一爱好发展成自己的事业来做。我们聊天时他曾说,在外边,你身上中国的那部分才是你最大的特色。这就是正在发生的,身边人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经历。


    关注 睿知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