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最好读点纯文学,比如从奇女子萧红开始

 







校园时光来之不易
趁她还在,多读一点未来可能不会读的书吧



你  们  还  记  得  自  己  读  的  第  一  本  文  学  书  吗  ?

大学我们到底读什么?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总有不同的回答,现在PH学姐的答案是,除了课本,以及老师推荐的各门类大作外,我们还得读点纯文学,不管你是文科还是理科。

对于文学作品,我似乎在小学到高中阶段读得更多一些,反而到了大学,读的东西越来越杂。

而到了毕业以后,为了工作、为了晋升,读书便更加的功利化起来,有时候是什么畅销什么火热,我们就读什么。那时候不再有充足的、安静的时间,让我们沉浸在经典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加上手机碎片化阅读,我们更加难以捧起一本好书细细地品尝。

所以,趁着你们还有美好的校园时光,好好地读点自己喜欢的文学吧!




可  是  啊  时  间  却  不  容  许  你  想  太  久

今天PH学姐和大家推荐的是我的最爱——萧红。

记得大学时,一次无意间在图书馆读了一本《呼兰河传》,便立刻爱上了萧红的故事和她的作品。那时候,大家都喜欢张爱玲,却很少人认识萧红这个可以和张爱玲相提并论的女作家。

直到近几年,小宋佳和汤唯分别主演的电影《萧红》、《黄金时代》上映,萧红好像突然被大家关注了,不过电影归电影,我还是更喜欢从她的自述和作品中去读那些故事、那个时代。

接下来是我大学期间写的一篇关于萧红的文字,读完如果你也喜欢这个女子,那么文末有她的经典作品名录,你们可以去读一读。

淡定容颜,洁净文字,生为所爱,死得其所,一路寂寞,却不休不止。对她而言,生命的本质,即是荒凉。



-1-


人寂时,屏息之间,你能听到一个小女孩嬉闹的声音吗?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在萧红的童年世界里,就只有祖父慈爱的身影与面容,和他们的后花园。那歌咏不尽的后花园里,花草虫都是玩伴,连白云都是有生命的,在那里她自在而快乐。

然而她眼中的家庭生活是灰色的。出生于封建大家庭的女子,注定拥有悲剧的命运。父亲的冷淡,以至于后来的逼婚、开除祖籍,母亲的恶言恶语,祖母的狠心等等造成了她童年爱的缺失。唯有祖父,性情宽厚,将之视为掌上明珠,倍加溺爱,才让她拥有了自由放任的一段纯真时光。


可是在祖父去世后,她便只能孤零零地长大了。也是因为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萧红多愁善感却又敢爱敢恨、放任不羁的性格。

19岁的她没能好好享受青春的美妙,却用出逃来反抗封建的婚配,其勇敢,其大胆,将生命的锋芒展露在这个不合时宜的社会,却也告示着她悲剧人生的开始……






她  是  一  个  最  不  可  宽  恕  的  疏  忽

-2-


花自飘零水自流

“我总是一个人走路。以前在东北,到了上海以后去日本,又从日本回来,现在到重庆,都是我一个人走;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似的……”

是的,萧红从来都是寂寞地行走,飘零,走向一段段爱情,飘向永无止尽的悲伤。

逃婚来到北京后,她与生命中第一份爱——陆振舜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段自由恋爱是美好的、纯真的,让她开始懂得爱情,并且更加清醒地认识了封建制度。

然而它也是短暂的,封建家庭的压迫扼杀了她萌芽的爱情,将她重新拉回那个精神禁锢的家里。

在无奈的生活压迫下,她与逼婚对象王恩甲同居了。没有爱,只有忍受,王的恶习满身、庸俗不堪,折磨着这个内心追求自由的女子。

更加残忍的日子接踵而来,在她即将生下王的孩子时,王却销声匿迹了,留下大腹便便的她被扣旅馆,面临被卖青楼的命运。



不幸中的万幸,萧军出现了!不顾自身的拮据,他下定决心“要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他帮她逃离旅馆,照顾她生下孩子,便开始想方设法为艰难生活而奔忙。再一次拥有了爱情的萧红,却把孩子送走了,她亲手虐杀了自己的母性。

可这也许才是正确的选择。在这段日子里,他们惺惺相惜,彼此呵护,耐住困苦的折磨,他们开始了文学创作,1933年出版共同的小说集《跋涉》,从此更成了事业上的伴侣。

然而好景不长,当事业蒸蒸日上时,感情却出现了危机。萧红之细腻,萧军之粗放,成为了他们之间相爱的空隙。

萧红说:“灵魂太细微的人同时也一定渺小,所以我并不崇敬我自己,我崇敬粗大的、宽宏的。”

而萧军并不喜欢她的多愁善感,孤芳自赏。她为他织了一张绵密的温柔网,而他天性不喜拘束。于是在忧伤中萧红只身来到东京。






寂寞的异乡生活里,萧红只能通过信件表达她的思念,开始另一段爱恋的萧军亦在这时开始了对往日爱的呼唤,可是半年后重逢,他们之间的裂缝始终不再愈合。

萧红在关系上的从属地位更加加重,她仍活在一种“男性至上”的封建枷锁里,这让内心强烈反对封建、追求自由的她痛苦不堪。只是抗战的开始,让所有的矛盾暂时归于平静,他们与一群作家辗转武汉、临汾、西安。

在临汾时,矛盾再一次凸显,在临汾一别,这份感情走上了不可挽回的路途。到西安后,萧红与同行的端木蕻良同居了。萧军的突然到来,更加确认了这段轰轰烈烈的“两萧”爱情永远结束。

端木蕻良在武汉时成为两萧的邻居,他尊重萧红,赞赏她的作品,这让萧红感受到了一种自尊和独立,尽管对其性格气质并不欢喜,但她选择了和他在一起。

可是,她的天真让她又一次错了,在端木眼里,她的自尊并不算什么。当时时局紧张,萧红已是大腹便便,怀有萧军的孩子,端木却先离开了武汉,留下无助的萧红一个人面对苦难。




在去重庆的路途中,开始还有冯乃超相陪,后来冯病重进院,萧红在码头上被绊倒,望着黑夜的天空,虚弱的她无奈地躺着,幼年的生活开始在脑海浮现。

这次,她产下了没有生命的死婴,她感受到的是一种无爱的爱。

重庆受到日军空袭骚扰,体弱的萧红与端木来到了香港。这时的萧红,身体已经很衰弱,患着肺结核,经常咳嗽,头痛、失眠,精神上也仍然感到郁闷和烦恼。疲倦的她却依然坚持着创作。在医院里,不断的有朋友来看她,又不断地离去。

端木也离开了,只有她东北的作家朋友骆宾基一直守在她身边,直到生命的尽头。四十四天朝夕相处,萧红和骆宾基谱出了一段黄昏之恋,甚至她还答应骆宾基:若能痊愈,下半生将与他长相廝守。

一九四二年一月,萧红病逝,临死将版权送给弟弟张秀珂、萧军和骆宾基;而留给端木蕻良的只是一张离婚证书。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个在感情路上一直飘零的女子终于走了,带着无尽的遗憾。






穿  过  爱  情  的  漫  长  旅  程



-3-


遭遇半路“父爱”

鲁迅先生在两萧的人生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或许对于从小缺少父爱的萧红来说,遇见鲁迅算是遭遇一份“半路父爱”吧。

1934年11月30日,由于两萧的请求,在“内山书店”里,他们见到了鲁迅。鲁迅不仅在信中给予谆谆教诲,而且也在经济上接济他们,更重要的是鲁迅介绍他们和上海的一些著名作家,譬如,日本左翼文学青年鹿地亘和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认识,这使他们很快在文坛上立住了脚。

这一时期,萧红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手》、《牛车上》等篇,同时整理了《商市街》。

就这样,在鲁迅的关爱中,萧红成长了。她可以在鲁迅家中自由来往,她可以天真率性地与他聊天,她在作品中对中国国民性的探寻是与鲁迅相通的。鲁迅欣赏萧红稚气和不安定的个性,包容她的无拘无束和直爽野性。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的去世带给她巨大的悲痛。之后,她写下了不少怀念鲁迅的作品,《鲁迅先生散记》、《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这些都见证着她与鲁迅之间的深厚情谊。



-4-

魂牵梦绕呼兰河

萧红只有短短三十年的生命,十年的创作生涯,却写出了十多部小说集、大量散文以及诗作和信笺。在她的文字里,都魂牵梦绕着家乡那条呼兰河,可以说,那是她的力量、热情和灵感,亦是她悲剧的源泉。

她反愚昧、反封建,她锋芒毕露、大刀阔斧,她幽默中带辛酸,极尽冷嘲热讽之至。

她的作品里有对寂寞童年的忧伤记忆,有对心酸爱情的无限苦痛;更有对封建堡垒的痛斥和抨击,对中国女性命运的悲歌。对人性的关注,对生命的强烈慨叹,对人的精神状态的触动,对国民性的探寻一直贯穿在其作品中。

封建礼教的禁锢、桀骜不驯的个性、屡遭坎坷的命运、新文化新思想的浸染,使萧红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最深刻地揭示中国北方农村女性悲惨命运的著名作家,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诚实面对自我的作家。

她永远以最真诚的态度,写下最真实的感受,不受主题意识、文体技巧、政治环境的干扰,在其小说里甚至缺少少个性鲜明的人物,缺少首尾一贯完整的情节,可那依然感动着读者,震撼着文坛!

她的性格是多愁善感的,她的笔触是细腻多思的,她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写作。


下  面  这  些  书  单  你  可  以  读  一  读

【主要作品推荐】

散文

《蹲在洋车上》《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夏夜》《记鹿地夫妇》《回忆鲁迅先生》

散文集

《商市街》《狂野的呐喊》

小说

《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王阿嫂的死》《马伯乐》

小说、散文集

《跋涉》《桥》《牛车上》

诗(集)

《沙粒》《萧红自集诗稿》

哑剧

《民族魂》



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

我始终相信你在等我

高校百科全书宣
文/PH学姐  图/百度(侵删)





    关注 高校百科全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