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佩蓉 奇山异水染红霞

 

他,当年江阴的官宦世家子弟,在22岁的韶华里,读万卷书,更致力于行万里路。临长风,沐云雾,...



他,当年江阴的官宦世家子弟,在22岁的韶华里,读万卷书,更致力于行万里路。临长风,沐云雾,涉洪流,攀险峰,探洞穴,摘野果为食,掬清泉为饮,偕僧友为伴。跋涉三十年,足迹天下半,用质朴的文字记录了神州大地的江山画卷。他,就是中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天台山,怎不教他心驰神往呢?        癸丑之三月晦(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自宁海出西门,开启了天台山之旅。翻越松门岭、筋竹岭,初三日,决策向华顶。正是江南的暮春,新雨初霁,黛山如洗,石梁卧虹,飞瀑喷雪。霞客跣足跳进草莽之中,冒雨寻谒寒岩、明岩,步行到桃源洞,但见群峰倒映,清溪淙淙,野芳发而幽香,不觉心旷神怡,几不欲卧。        这就是“翠壁万仞,森倚相间”,孤峰突起,“心悸骨惊不可近视”的琼台么?        这就是智者大师拜读《楞严经》的拜经台么?        这就是王羲之临池取水作书的墨池么?



这座“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的山,是丰厚深邃的,初涉天台的徐霞客也许不能完全理解。19年后,公元1632年,徐霞客再次踏上了进天台山的征途。他渡水母溪,观石梁奇丽;览螺獅滩胜景,发出“不能窥其涯涘”的感慨。复登琼台,探得百丈龙潭深碧如黛,详尽地考察了天台之溪的分布、源起、流径,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此次复游,他完成了游山玩水到解读山水的转变,实现了从单纯游玩到探究自然奥秘的华丽转身。        而今日,我循着徐公足迹,行走在满目苍翠的八重之山,聆听着华顶寺的晨钟划破长空,却不知这一片云蒸霞蔚的杜鹃,是否还记得当年竹杖芒鞋丈量天台山水的中年汉子。        青山若有心,当铭徐公意。霞客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末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狭隘的忠君爱国思想并没有束缚年轻的徐霞客心怀祖国,志在四方。他将对祖国的爱恋融进实际的探测上。“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足迹遍及赣滇湘黔等偏远。对泱泱国土的了解越全面,对祖国的感情也就越深厚。他以赤子的情怀,书写山川的壮美。游览石梁飞瀑,他写道“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溃,百丈不止”。游览天台山主峰华顶,他作了这样的记述:荒草靡靡,山高风烈,草上结霜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徜徉在这些妙语中,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壮哉,我天台大地。奇哉,我天台山水。



流水倘有情,当铭徐公志。徐霞客身上表现出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究精神。远游生涯的艰辛,无法想象,常人更难以克服。路途僻远,钱财匪劫,虎蛇盘踞,从没动摇过徐霞客执着的追求。遇到高山,一定要攀登顶峰;听说洞穴,一定要探测究竟。为了考察石灰石地形和长江源流,连续行走二十天。一个同伴难耐旅途艰辛半路撤退了,一个同伴染病客死他乡了,最后一个同伴也走了。接踵的打击并没有击退徐霞客,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跋涉在路上。正是凭“亘古人迹未到之处,不惜捐躯命,多力一竭虑以赴之”的坚韧,正是依托“盗贼不足畏,蛮夷不能阻,政乱不能动”的大无畏气概,他探测到270多个喀斯特地貌特征的洞穴,具体记载了各自的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初步分析了溶洞成因,成为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徐霞客的科学精神不但体现在实践考察上,也体现在对自我的超越上。壬申年四月十六日,徐霞客自雁荡返回天台山,顺着琼台边缘第二次攀爬往南。回想20年前,与云峰和尚从桃源过来,没能深入探究。这一次才得以从崖顶俯瞰,将高处、深处胜景尽览无余。        隔了400年的时光,我选择在5月19日重新走进天台山,在石梁飞瀑的奏鸣中翻读《徐霞客游记》。猛一抬头,却见一抹红霞映照在澄碧的水流上,散为金光,漾开璀璨的晕,正柔柔地挥洒在徐霞客塑像上。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了徐公沧桑脸上欣慰的微笑。




    关注 杜桥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