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历史和典故

 

1978年春天,由山东省文化局组织成立的文化调查队,到今天地处滕州市官桥、张汪两镇的地面上采取重点调查、钻探...



1978年春天,由山东省文化局组织成立的文化调查队,到今天地处滕州市官桥、张汪两镇的地面上采取重点调查、钻探、试掘的方法,对薛国故城址进行勘查和墓葬发掘。在尤搂村东薛国宰薛比(卒于公元前497年)墓中,发现了一批煮肉的鼎、盛饭的簋、装酒的壶等陪葬品,更为重要的是在一青铜礼器簠里发现了水饺,为中国人年节吃饺子的习俗找到了历史的根据。[1]

1991年,国家大型学术刊物《考古学报》全文刊登了宫衍兴、解华英、胡立新三位考古工作者联合撰写的《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一文,文中详细记述了水饺出土时的情景:“出土的一件铜簠内排放着满满一盒三角形食物,出土时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食物,风一吹即消失掉,露出三角形状似水饺的食物。食物虽已炭化,但当用竹签轻轻拨动时,发现三角形食物内包有屑状馅。经观察分析,我们认为铜簠内三角形食物,即中国传统美食水饺,三角形食物每个长边为5-6厘米,从一角到一边中点长3.5-4厘米。如果我们的观察推断无误,那么出土的水饺要比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唐代墓中出土的水饺实物早近1500年。春秋时期的水饺在东夷地区薛国墓葬中的发现,说明这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美食,很可能最早源于我国古代的东夷地区。”

饺子原名“娇耳”,饺子馅主要分肉馅和素馅。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用来治冻烂的耳朵 。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然惦记着张仲景发明饺子的恩情。饺子是中国的传统面食,用薄薄的饺子皮包裹各种美味的饺子馅,用水煮至晶莹剔透,蘸着作料,回味无穷。


    关注 零元消费舌尖印象百味水饺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