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天花板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昨晚小姨带着外公来家里做客。问起高考刚结束的妹妹今后想从事什么工作,妹妹说当政治老师,小姨笑说这个职业没有上升空间,今后大概最多也就能当个主任什么的。我妈说这年头能进事业编当个老师已经是不错了。联想起上次我报考社区书记助理时,小姨也善意提醒我,说这份工作没有什么职业上升机会,顶多就是居委会主任。我想,她可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是在基层岗位恪尽职守,少部分升至中层管理,极少有人达到高层。

除去承袭家业的富二代不谈,我所认识的绝大多数人所从事的职业,都受制于学历和家庭背景。比方说,职校毕业的是一线普工;国内重点高校毕业的,基本上就是中层管理人员;而高管和boss,大部分都是名校海归(或富×代)。而且,从事的职业也和家庭息息相关,公务员家庭的继续当公务员,家境一般学习优秀的女生毕业后基本当老师,而令人称羡的拥有说走就走看世界的资格的,大多出身于一二线城市中产阶级,早期成长经历中游历四方(旅行、留学),接受异域文化熏陶,眼界宽广。加之家境宽裕工作不必为稻粱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想经营事业,于是成为设计师、摄影师、音乐人和撰稿人等等,追寻诗与远方的生活。



许多年前,也曾相信过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那个小助理一路升到总监,让灰姑娘出身的我们平添羡慕,后来看了原著,发现电视剧把一部写实小说改编成了一出鸡汤励志剧,书中杜拉拉进公司不久后就被提拔为行政主管,后来通过激烈竞岗升为行政经理,最后因表现不佳面临离职。书中并没有所谓连升N级的奇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某处细节描写通过杜拉拉对女性领导的岗位等级分布的分析,侧面展示了一家全球五百强企业管理层女性的职业天花板。

拉拉忽然想到什么,请教海伦:“海伦,DB在中国有多少女总监和女大区经理呢?”

海伦拿出电话分机表点了点数字说:“总监一共有二十四位,其中女总监有六位;销售部有三条业务线,其中商业客户部分为五个大区,有五位大区经理,大客户部分和公众客户部都分为三个大区,各有三位大区经理——所以共有十一位大区经理,其中女大区经理有三位。”

拉拉心里马上默默计算出,女性在管理团队中的比例大约是四分之一不到。

凡人难有连升N级的职场奇遇。这就是现下屌丝逆袭的鸡汤被人诟病、而阶层固化的言论大行其道的原因。

值此高考即将放榜之际,遥想起一条“旧闻”,南方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有位女孩本可考入北大清华,但她深受曾留学法国的母亲影响,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最多而不是最好”,决定放弃高考,申请包括哥大在内的大学,并获得成功。这则新闻获得大量转载,一片褒扬之声。底下有条评论令人印象深刻:我没有皇城根下的家,也没有留过洋的爸妈。我只能咬着牙拼命学习,在千军万马中挤破头,换来一个国内普通的大学,而我还要拼命努力,才能换来一个普通的人生。但这条新闻把千万个我们这种普通家庭却从没放弃努力的孩子,当成了傻瓜。

当下文艺圈比较流行一种类型的故事,大致是主人公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追求自己理想的事业并过上自己梦想的生活。他们大多是出身优越的精英阶层,受过西方良好教育,毕业后供职于四大或五百强,宠命优渥,后来某天厌倦了这样刻板乏味的工作模式,悟出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与远方,于是辞职看世界,当一名摄影师、设计师、撰稿人,组建团队创业,写经历出书。这些故事深受朋友圈里旅居海外的白富美高富帅认可推崇。可小编认为,这样的生活并不适合大多数你我这样平民阶层出身的人效仿,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基本都是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中产阶级。他们确实经历个人奋斗,但财力充实的家境才是支持他们自主选择生活的前提和保障。反观自身,拼命进入体制,谋求一份稳定生活是根据自身条件权衡利弊之后的稳妥选择。有钱方可任性,而需要谋稻粱以维生计、实现财务自由之日遥不可及的我们委实难以“说走就走”。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大概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实现希望渺茫的阶层升级、屌丝逆袭,而是珍惜当下,热爱生活,不枉此生。罗曼•罗兰有句名言,送与诸君共勉: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关注 文艺咖与小确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