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文物】: 四弦陶写晋人心

 

天外曲,月边音。为君转轴拟秋砧。...

鹧鸪天·咏阮
                       张镃 
不似琵琶不似琴。四弦陶写晋人心。
指尖历历泉鸣涧,腹上锵锵玉振金。
天外曲,月边音。为君转轴拟秋砧。
又成雅集相依坐,清致高标记竹林。
 
历代诗人都将阮咸作为魏晋乐器的代表,白居易在《和令狐仆射小引听阮咸》中也写道“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器乐的名称便是来源于魏晋名士——阮咸,他是竹林七贤之一,阮之于他,就像酒之于李白,是他风流澹荡性格的载体。他赋予了阮魏晋特有的风韵,也难怪阮声响起时,诗人就仿佛回到了那个流觞曲水,惠风和畅的年代。

阮咸,是一种弹拨类乐器,相传西晋的名士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而实际上,关于阮咸的起源、命名,历代文献都没有一致的定论。


-竹林七贤画像砖-
说到阮咸的形象,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的竹林七贤砖拼壁画。画像上的阮咸赤足盘膝,左手持阮,右手持拨。《晋书·阮咸传》称:“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从文献中来看,至少在当时并没有出现“阮咸”的器名,“琵琶”是所有弹拨类乐器的统称。

这点从其他文献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旧唐书》载:“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阮咸所弹与此类,因谓之阮咸”。《通典》中:“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今制。列十有二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用阮咸所弹,与此类同,因谓之阮咸”。可见阮咸亦称“秦琵琶”,到了唐代才因竹林七贤中阮咸善弹此类乐器而将其命名为“阮咸”。

至于阮咸的起源更是众说纷纭,一说为阮咸所创造,一说为解汉代公主远嫁之苦所作,另外还有弦鼗之制的说法。《新唐书·元行冲传》:“有人破古冢,得铜器似琵琶,身圆,人莫能辨。行冲曰: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雅,乐家遂谓之阮咸”。阮咸所作的说法源于唐代元行冲,但他也只是一句带过并未有更可靠的依据。


-青釉堆塑谷仓罐东吴-
出土于浙江绍兴下窑陈村三国时期墓葬的青釉堆塑谷仓罐,罐上有明确的纪年铭文“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其上所塑乐伎手中的弹抱乐器,也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阮咸造型。这也就推翻“阮咸所作器也”的说法,至少在西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阮咸乐器。

关于乌孙说和弦鼗(táo)说,晋代傅玄所作《琵琶赋》则言:“《世本》不载作者,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曰之,故云‘琵琶’,取易传于外国也。杜挚以为赢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据,以意断之,乌孙近也”。傅玄本人更偏向于乌孙说,然而其依据不过是“闻之故老云”,公主携琵琶下嫁的故事只能当做民间流传的传说,在正史中无从考证。
 

-鼗鼓-
宋代陈旸的《乐书》记载:“秦汉琵琶,本出于胡人弦鼗之制,园体修颈”。“弦鼗”按《周礼》郑玄注: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鼗鼓是一种打击乐器,而阮咸是有弦有品的弹拨类乐器,由打击乐器发展成为有弦有品的弹拨乐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能排除阮咸圆形音箱的形制是参考了鼗鼓。

敦煌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弹抱阮咸的飞天乐伎。结合图像资料,我们大致可以得知阮咸有三种放置方式:横抱式、竖抱式、斜下抱式;以及两种弹奏方式:指弹和拨弹。


-莫高窟第461窟窟顶西披(北周)-
壁画中左边第一个飞天竖抱着阮咸,左手持琴柄,右手食指、中指弹拨琴弦。这种手指为弹奏工具的演奏方式是指弹。


-莫高窟第217窟北壁(盛唐)-
画像上的飞天头梳垂髻,背身,伸手去接空中的乐器。空中的阮咸盘圆柄直,除了器身之外,还有一拨子。与竹林七贤砖画上阮咸所弹方式相同,应为横抱式拨弹。


-莫高窟第220窟北壁(初唐)-
画像上的乐师怀抱阮咸,琴首斜向下放置,右手指弹。


-螺钿紫檀阮咸(唐)-
没有考古出土的实物,传世的阮咸也极为稀少,最为精美的要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的唐代螺钿紫檀阮咸。阮咸修颈圆身,四弦十四柱,背面有螺钿并玳瑁、琥珀缀成一双鹦鹉衔珠之图,制作之精巧,举世之罕见。

馆儿君听说一年一度的正仓院展于10月22日即将开展,兴致冲冲的去官网上搜寻了一下今年展出的宝物,可惜这件螺钿紫檀阮咸并不在这次展出的64件宝物的名单上。看来想要一睹承载着雅趣悠远、清静无为魏晋风韵的阮咸的真容,确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一诗一文物】:锦瑟无端五十弦
你说相思赋予谁?
二十三丝动紫皇,石破天惊奏箜篌
Q&A:关于这些文物,总有些上不了台面的问题困扰着我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惊艳的女性干尸
尤物:云鬓花颜金步摇
妇好鸮尊,第一“戎”器        这4万5千平米壁画,全世界都没有丨樊锦诗
从“假宝玉”撞脸青铜人谈谈古蜀文明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关注 博物馆丨看展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