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珍  富春山居图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吴洪裕手中,他极爱此画,死时将此画焚烧殉葬。结果被他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现分别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 春 山 居 图 (无 用 师 卷)
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 吴洪裕 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 春 山 居 图 (剩 山 图)
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黄氏为子,“黄公望子久矣”,故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他中年当过中台察院椽吏,后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带卖卜,作《富春山居图》时已79岁。

无用师,本名郑樗,字无用,为全真道士金志扬的弟子,黄公望的师弟。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题跋上面写道“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后人由此称此卷为“无用师卷”。
自跋: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敓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印:黄氏子久 一峰道人
被 烧 掉 的 那 部 分 是 什 么 ?
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曾在温家宝的决定下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但两段画,却并非是完全无缝对接的。
据悉,除了两段画失散过程中装裱和修复技艺不同的因素,还可能是因为两卷之间缺少了大约30厘米长的画面有关,蒋勋介绍说,与 黄溍(与黄公望同时期)的摹本相比,之间缺少的部分像极了富春湾。

此外,从临本来看,《剩山图》的右首少了大约50厘米的“伏笔”,因为像这样的长卷起首,一开篇就被一个顶天立地的山峰堵死,不像一个“开头”的样子。
上:无用师卷&剩山图;中:黄溍摹本;下:子明卷。

无用师卷的结尾有一座突兀的山峰,而黄溍版、子明卷中均是平静的水渚。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黄溍版本临摹《富春山居图》时,无用师卷还未完成,最后的山峰是黄公望之后所画。
书 画 界 的 “ 熊 孩 子 ”
说起《富春山居图》的临本,不得不提著名的 子明卷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在6米长卷上题跋50多次,几乎占尽了所有的留白处,打破了同一个人在同一幅画上题跋次数的历史记录
“点赞狂魔”乾隆帝


作为一国之君的他,自然是有任性的底气的。只要是他喜欢的书画,统统都盖上了他的大印章。据《乾隆宝薮》记载,乾隆有印章1000多方,常用的有500多个。

除了《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之外,赵孟頫的《水村图》、王珣的《伯远帖》无一幸免,最夸张的要属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乾隆皇帝不仅盖满了“乾隆御览之宝”,“古希天子”等大印章,写满了字,还在中间写了个“神”字。真乃神人啊!
接上面的话题:乾隆爷破了历史记录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无用师卷。

其实,此前他得到的那卷已经被宠幸了几十次的《富春山居图》,为明末文人临摹的子明卷,后人伪造了黄公望的题款,这才使得乾隆没有分出真伪。

然而,为了挽回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面子,乾隆帝一边尴尬而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它买下,并令大臣在真迹上题字示伪,并被编入了《石渠宝笈》次等。
而此时的《剩山图》呢?
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自康熙八年(1669年)便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流落民间,湮没无闻。直到200多年后,才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后又入藏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 THE END -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关注 博物馆丨看展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