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与不吃,这是个问题(五)

 

吃与不吃,这是个问题NO.5:荸荠皮“荸荠常生于水田中,其皮能聚集有害有毒的生物排泄物和化学物质。另外,荸...





吃与不吃,这是个问题

NO.5:荸荠皮

荸荠常生于水田中,其皮能聚集有害有毒的生物排泄物和化学物质。另外,荸荠皮中还含有寄生虫,如果吃下未洗净的荸荠皮,会导致疾病。此外,需要提醒大家,荸荠皮中含淀粉较多,糖尿病患者应慎食。”这是原文对荸荠皮不能吃描述。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烂在网上了。几乎所有描述荸荠皮不能吃的地方都是一字不差的照搬照抄。甚至某些电视节目都是这样照搬照抄的。这足以见证当下国内的媒体们是多么的粗制滥造

首先是“其皮能聚集有害有毒的生物排泄物和化学物质。”难道“皮能聚集”、肉就难免了么?这不是很奇怪的逻辑么?假如荸荠皮能够完全避免内部的肉免受毒害,那岂不是很神奇的功能!其次是“荸荠皮中含淀粉较多”,我猜测这句话本身就是个笔误!最早的作者大概是要说荸荠中含淀粉较多、而不是荸荠皮中。因为的确是荸荠的白色肉质部分含有更多的淀粉而不是荸荠皮。但后来的照搬照抄的人压根儿就没搞明白、或者根本就没去仔细看看而简单的照搬照抄人云亦云,于是满网络中就充斥了“荸荠皮中含淀粉较多”这样的荒谬语言。

中间一句话,“荸荠皮中还含有寄生虫”算是靠谱的,尤其是后面还跟上了“如果……未洗净”的话。但这里面仍有语言的隐患。

荸荠皮的确容易携带寄生虫,这一点儿都不假。但是,能够携带寄生虫的可不仅仅是荸荠。我们常见的水生植物,如荸荠、菱角、莲藕、水芹等等无一能够逃脱



在动物界,有一类很细小的动物——扁形动物,是生活于淡水、海洋等潮湿处的一大类低等生物,全世界现在已知大约有超过15000种。扁形动物门旗下有三个纲,分别是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涡虫纲约4000种,涡虫经常被当作鱼食用来喂养鱼类,它们不会寄生于人体。而其中的吸虫纲的种类近6000种、绦虫纲约有3400种,均为寄生虫;而且许多的吸虫都是人畜共生的。
我上面提到的几种水生植物均可携带和传播这些寄生虫,以荸荠传播最为著名的寄生虫是布氏姜片吸虫,简称姜片虫,寄生于人、猪肠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就是姜片虫病





我们以前经常会听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为消灭血吸虫病而做的努力,但血吸虫病至今也未能根除。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估计有5~6亿人口受威胁,1990年全球患病人数达2亿。



可是你知道么?钉螺只是血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而并非唯一传染源,被污染的水就可以传播该疾病,包括水中的一切东西都是被污染体,当然也包括其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其它的还有如肝吸虫病、肺吸虫病、绦虫病等等,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说了好多疾病,似乎印证了荸荠皮的确不能吃。但反过来说,不光是荸荠皮,我上面说的几种水生果蔬都如此啊,岂不是都不能吃?!而且,你有听说过多少人真的因此而生病?!

所以,奥妙就在于原文的极端描述和细节的模糊

极端描述就是把任何一种可能都说成普遍的、必然的事情。仿佛只要吃了荸荠皮就一定会感染寄生虫而生病。细节的模糊是并没有说荸荠皮怎样吃才有可能生病、而怎样吃又完全不会生病,以偏概全的笼统说吃荸荠皮就会生病。实际上,没有必要恐慌这些寄生虫病!但前提是正确、科学的去享用美食

清洗当然是必要的,尤其是像荸荠皮比较多毛和不光滑,更加容易携带各种污染物,当然要好好清洗。去皮也是需要的,去皮当然也会去掉大部分威胁,但要明白,去皮最本质的原因是因为皮并不好吃!国人从来没有因为危险而拒绝美食的。但是,去皮并不能完全去掉寄生虫的威胁。最最核心的,是尽量不要生吃!吃熟食是人类进化并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大重要特征。熟食不仅会让大部分食物更加美味、容易吸收,还可以消除大量的病虫威胁,其中就包括寄生虫病。无论是吸虫还是绦虫,它们都不够耐热。加热至熟透,或许某些食物的口感会有些变化,但安全性则要提高极大。



从生熟食的角度来说,我是极不提倡各种“刺身”、“鱼生”等吃法的。这些吃法原本就发源于我国,但现代更加流行于日本、朝鲜半岛等地,返回来仅从文化的角度上就又成了某些哈韩、哈日人士的谄媚之举。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生食水产的吃法逐渐式微极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寄生虫病的因素。而当代日、韩地区乃至欧洲生吃金枪鱼、三文鱼(鲑鱼)等多数是以海鱼而不是淡水鱼为主,海水中的扁形动物要比淡水中少的多。再进一步包括生吃牛排、猪排等陆生动物的肉,在西方是有严格的检验检疫的,未经检验检疫的肉类端上餐桌是违法的事情。但在国内,我们的卫生防控机制和条件远远达不到,大量的餐馆是没有检疫检验的,即便有的也多并无严格的标准和执行。所以在国内吃生肉类食品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



在传染寄生虫病的危险中,最主要的是淡水产品。在淡水中,贝类、虾蟹、蛙等为最危险,然后才是鱼类,包括生食、酒醉等方式食用;其次是陆生动物肉如猪牛羊、鸟类、蛇类等生吃或半生吃;最后才是海洋水产。在海洋水产中也是以贝类、虾蟹为最危险,然后才是鱼类。植物中的淡水生植物原则上都不应当生吃,都是危险的

《好奇实验室》2014年9月24日发布新的试验,就是关于三文鱼刺身的病虫害问题,受限于视频的大小、与本文也并不有完全的关系,我就不转载了,有兴趣的自己找来看看。我从视频中截取了两张图,都是我们常用的佐料的杀菌、杀虫效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依靠佐料来杀虫除菌消毒基本上完全无效

不要以为这些小寄生虫不会引起大疾病,实际上这些寄生虫病的危害很严重,常年折磨患者,最终引起死亡。而且,当它们寄生到人体内部后,其实可以长得很大。比如人畜共患的猪带绦虫,人因食用生的或半生的含猪囊尾蚴的猪肉而被感染。在烹炒时未煮熟透,或尝生的肉馅或吃生肉片火锅或生熟刀具不分等都可食入活囊尾蚴。成虫在人体内大约可存活25年左右、在肠道中可以长到3至4米长!



回到荸荠上。比起实际上是一种生熟皆可吃的绝佳食物,甚至被誉为“江南人参”。荸荠的主要营养成分有醣类、磷、钾、维生素A、维生素C等。其中荸荠所含磷的成分在所有根茎蔬菜中是最高的,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对牙齿骨骼的发育有很大好处,同时可促进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调节酸硷平衡。磷在神经发育和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巨大,尤其是在青少年和婴幼儿的神经发育中,可以说是一种“聪明的”元素。在资料中我还注意到一种同样被广泛宣传的物质,叫做“荸荠英”,称是英国科学家发现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同样,极难再找到这个所谓的“荸荠英”究竟是何东东。所幸,最后还是被我找到了,原来就是“荸荠素”,英文puchiin 的音译,实际来自于港台的翻译。网传媒体均以“一种不耐热的抗菌成分”冠头,但2005年《食品科学》曾报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华南农业大学研究人员对荸荠英抗菌性能的研究,结论是“温度对其抑菌活性影响不大,在121℃下处理30 min,抑菌活性才略有减弱。”荸荠英实际上是含有酚类、生物碱、有机酸、皂苷及游离黄酮类等成分的复杂物质。不过这个荸荠英却是富含在荸荠皮和荸荠皮与白肉之间的结合部的位置。如果削皮吃荸荠,实际上会导致大部分荸荠英损失

我国中医学认为荸荠性味甘寒,功效清热化痰、生津开胃、明目清音、消食醒酒。现代研究证明还有抗肿瘤、抗菌、降低血压、防治呼吸道疾病、利肠通便和利尿排淋等作用。有一个很有名的药用法子,就是把生荸荠捣烂服用,用于抗食道癌。荸荠绞汁冷服还治咽喉肿、阴虚肺燥、痰热咳嗽。

荸荠从来都是熟可做菜、生可做果的两佳食物。但也同样不可否认,生食荸荠导致寄生虫病的风险也是比较高的,而不是荸荠皮可吃不可吃的问题

我的建议是如非必要,在当下的环境卫生条件状况中,荸荠乃至其它的淡水生植物、动物肉都尽量不要生食,而且要熟透再食用;如果药用,则要根据药用的法子选择

荸荠味甘,性寒,不适宜虚寒及血虚的人使用,不适宜冬季食用,也不宜多食;其含淀粉较多,也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另外,同样为水生植物球茎的慈姑(如上图)自古以来就容易被与荸荠混淆,这在《本草纲目》中也特别指出它们是不同的。不过慈姑同样也入菜、入药,但性味与荸荠不同,不要搞混。

最后说一句。注意到题图了么?呵呵,那就是荸荠的花


    关注 活好点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