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乐桑丨跨文化的学习动力:个案研究——以对外汉语教育为例

 

9月8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授予法国著名学者白乐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荣誉职衔颁授仪式在700A会议室举行...



9月8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授予法国著名学者白乐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荣誉职衔颁授仪式在700A会议室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副校长为白乐桑教授颁发客座教授荣誉职衔聘书。北师大国际交流处处长王秀梅教授主持会议。

颁授仪式结束后,白乐桑先生《跨文化的学习动力:个案研究——以对外汉语教育为例》主题讲座开讲。金丝燕教授担任主持人,汪德迈先生、王宁先生、董晓萍教授、李国英教授出席讲座。

白乐桑先生的讲座从内在动机和外动机的概念界定切入,谈到内在动机学习者是一种个人倾向,无需用外力推动而自愿学习,包括兴趣、求知欲、焦虑。外在动因是具有影响力的权威人士、竞赛、奖赏、意识形态背景、结业计划、期望,外在事物具有诱因而使个体去从事各项活动,此动机存在于学习对象以外。然而,内部动因与外部动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外部动因在一定情况下会发生内在化的转化过程。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趋向,学习动机是推动一个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能产生动机,动机推动学习行为,并会增强学习效率。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白乐桑先生将第一批留学中国的法国学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自身的学术历程为线索,通过访谈的研究方法,探索第一批法国留中学者的汉语学习动因,并进行了细致地归类总结,展现出20世纪新一代学者所引领的海外汉学史画卷。20世纪法国汉语学习及汉学研究拥有独特的文化气候,其主要状况在白乐桑先生系列讲座的前两讲中已经有着详细的讲解。耶稣会士在法国汉学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法国汉学家代表的雷慕沙同样是因为与耶稣会士的交往使他走向中国学研究之路。当时,年轻的雷慕沙对植物学感兴趣,在耶稣会士家里发现了一本植物学图书,但是由中文编写的。一本植物学的著述,竟成为一位伟大汉学家诞生的最初动因。于此相似的是,汪德迈先生也在与雷慕沙相同的年纪也接触了一位法国神父,从他那里得到了一本德国人编写的中国语法书籍,从此进入中国学研究。作为系统研究的重要背景,由著名汉学家艾田蒲所编写的《东游记》不可忽略,此书是一本旅游行记,书中记述了艾田蒲、谢和耐等四位汉学家在中国进行三周旅行时的所见所闻,写出了法国人眼中中国这个遥远国度的神秘之处。

白乐桑先生自身的治学经历展现了中文与哲学相遇的某种“必然性”:哲学与中文对于法国学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这两门学科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透明和远距的,这些学者的共同志趣即是对于其他人所不了解的文化和领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时至今日,白乐桑先生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即是学习中文的理由,而白先生给出的回答则是:“我学习中文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人们问我,您为什么学习中文……”他表示,这种回答,某种意义上真正反映了一种具有内在性质的动机。正如他自己所言:“中文的汉字是学不尽的,正因为这样才有无穷魅力。”

根据以上分析及论述,白乐桑先生认为在第一批留学中国的法国学者当中,其内部动机占据了主要位置,这些动机包括成就动机、挑战性动机、发现性倾向、人道主义及理想主义倾向,以及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


    关注 跨文化民俗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