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一笔,还是两笔?

 

米芾讲的”一笔书“到底是怎么回事?...



黑老虎丛谈】



作者:梓堂

摄影:王敏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讲:“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

什么是“一笔书”?

一个字的每个点画都连接起来,上下几个字也都连在一起,中间没有断开,就是米芾讲的“一笔书”了吗?

是不是我们常讲的,说某个人好厉害,可以一笔写多少多少字?



林散之在“风雨送春归”这件作品中,经常3到5个字从头至尾连在一起,这是一笔书吗?

用蓄墨多的长锋羊毫,把多达几十个字的笔画都连在一起,就是一笔书了吗?

行草书很多笔画上下连接,可楷书中很多笔画是不相连的,比如简单的“一”、“二”、“三”等字,米芾讲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又怎么会是一笔书呢?

既然米芾讲到褚遂良,刚好梓堂这两天正在看褚遂良(596—659)的《伊阙佛龛碑》,我们就从一些基本的点画谈起,看看他的一笔书是怎么一回事吧。

《伊阙佛龛碑》为褚遂良46岁所书,本文选用的拓本为明代何良俊清森阁旧藏明初拓本。



上图“以‘字中标注的地方,是先写”竖“,然后再提笔重新写”提“吗?

而”之“字中标注的地方从外形上看,撇“的起笔顶端明显要高于”横“的收笔位置,分开写的特点看起来还是蛮明显的嘛。



”哀“字的”竖提“,和”中“字的”横竖“,从字的外形上来看,一笔写成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怎么办?当代人发明了一个新的词语——调锋,在一个笔画的尾部笔锋在原地打转、挪移,调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再写下一笔。

这样的话,”哀“和”中“字标注的地方从外形上看起来也是一笔完成。

梓堂在这里先演示下当代人在横勾、竖提、连续折笔等几个笔画的调锋。



这种调锋跟分开两笔写,本质上有区别吗?仅仅是笔离不离开纸的差异吗?

但无论怎么调锋,从笔锋的运行方向上分析,其实还是两笔写成,跟笔是否离开纸没有任何关系。

比如“包字的横勾,调锋时,总会出现一个向右的笔画,还有一个从右上往左下的笔画,其实还是两笔,等同于写一个横画和一个短撇。
如”表“字的竖提——
无论怎么调锋,还是分成了一个竖画和一个提画两笔去写,笔锋的运动方向一个向下,一个从左下往右上。

再如”结“字的左边——
左边常见的这个部首,中锋用笔的调锋,无论快慢、笔是否提起离开纸面,笔锋运动方向都发生了改变,实质上还是两笔。

同样在一个笔画没有连接的字,如一、二、三,是怎么如何调锋的?
这也是常见的”一“字的写法,这里面的调锋次数可就多了。

如果按照笔锋运行的方向分析, 这一笔起码写了5笔。

这位仁兄也是这么写的,只不过按照《阴符经》中的横画外形少写了一两笔而已。


那么,米芾讲的褚遂良的“一笔书”到底是怎么回事?

怎样写,才叫“一笔书”?

《八卦圆圈歌》:“练艺转掌是首功,以圈为法要走圆,圈里为里圈外外,圈为先天八卦盘。”

好的拳师,每一个招式承前启后、起落之间总是在一个或多个圆运动内,如果东一拳,西一脚,就会手忙脚乱,不但打不到对方,反而自己时时露出破绽、空档。

书法也是同一个道理。

每一笔起头收尾都是一个内向的圆运动,每一个字自然也就在圆运动以内;每个字的收笔无论是牵带出下一个字的第一笔,还是蹲锋弹起再落下开启另外一笔,也都是在一个内向圆运动内。

所有的笔画以及字与字之间的承接呼应上,均围绕着一个或多个逆时针或顺时针的内向圆运动进行,这样笔势才能终一而不中断,而是自然衔接,连绵不绝,就像一股气盘旋在每个点画、每一个字之间,有始有终。

此谓“一笔书”。

把笔画简单地拖连在一起,而没有遵循圆运动的法则,东一笔,西一笔,有时看似连在一起,其实是死拉硬拽在一起的,笔势早就中断了。

还是从一个横勾开始讲起,比如“宫”字的横勾。


这个横勾是笔锋绞转运行到尾部的时候,打开锋,钩的起笔处就会比横画高,然后蹲锋向左下出锋。

跟前面举例的”之“字这个地方的写法是一样的。

也可以不打开锋,而是直接切笔向左下蹲锋而出。

也可以在横画的尾部打开锋或者不打开锋,然后蹲锋向下弹出,写成横竖。

这个方法,跟”表“字中的竖提和”结“字中的左边本质上是同一种方法,只不过是笔锋的方向角度有所不同。

记得2013年初,在杭州跟梁师第一次学习这个横勾笔画的时候,梁师只是要求我们横画写到尾部的时候,笔锋要顶住,不要绕到后面去,而要往前用力,像铲铲子一样铲出去,还没有要求笔锋要绞转出去。

而这个简单的动作,那天下午我练了两个小时也没有学会。

一晃三年多过去了,今天这个演示的视频,还是做得马马虎虎。



在“黑老虎丛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第38页,有三个“之”字,第二笔横画和第三笔撇都不相连,第二笔皆蹲锋弹起,落笔即蹲锋向左下出锋。第三笔起笔位置皆高于第二笔末端。



不但如此,而且前面两个“之”字起笔的右下端也高出第二笔的末端了。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手势要对,第一笔横画末端蹲锋弹起时手腕丝毫不能动,落下时稳稳顶住笔锋,旋即打开笔锋。如果有一点提按的动作,一笔就完不成了,点画还会走样。

《伊阙佛龛碑》中的“之”字,第二笔横画的末端大都与第三笔撇画相连。



第一个“之”第二笔的起笔位置完全低于第一笔的末端,后面两个“之”字,第三笔的右下端低于第一笔横画的下端。

相较《九成宫》来讲,这两笔连起来写要相对容易多了,不连起来,还一气呵成,技法就高多了。

这也是75岁的欧阳询比46岁的褚遂良高妙所在。法还是同一个法,褚遂良这个时候还没有达到精熟的程度。

《伊阙佛龛碑》中的笔力相对于他晚年的《雁塔圣教序》而言,笔力还是弱了不少,而且一些字中还存在笔力不均一的现象。

这里还是以横勾这个笔画举例。



“宣”和宝”的横勾处,都是在横画的尾部铺锋旋即蹲弹而出,具体来讲是同一个方法。

相较而言,”宣“字的横勾就显得生硬许多,笔力外露,主要原因是笔锋绞转幅度较小,而且有那么一点点偏锋。

”宝“字的横勾就显得圆厚许多,笔力内含。



”宗“和”珰“的横钩是同一个写法。

“宗“字的横勾笔力弱,原因是偏锋多了许多。

而””珰“字整个字每一笔写得都好,这一笔横勾写得尤其好,点画沉厚圆劲,该处蹲弹得极为爽利,不输欧阳询。







在整个《伊阙佛龛碑》中,每个点画都能写到位,圆劲有力,结体又稳妥的字并不多见。如果褚遂良46岁时每个字就能达到“分”、“化”、“难”、“能”、“其”、“地”这六个字的水平,那么他最终的成就不会低于欧阳询和虞世南。

学法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修行,他从欧阳询、虞世南学到笔法,再把笔头的功夫一点点练出来,何其难哉!


如果我们大致明白了”一笔书“的基本道理,在练习的过程中有一点点的体悟,就会知道《阴符经》墨迹本每个笔画之间都是断开的,毫无笔势可言,锋全是死的,一笔也挨不到褚遂良书法的皮毛,点画软弱、结体丑陋,是件书法伪作垃圾中的垃圾。



看到古人前贤的书论,在实践中细心揣摩真正的含义,而不要去突发奇想,动不动发前人所未发。

无论多么高妙的技法,古人其实早就讲过了。

学习书法上,我们所作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印证古人说法。

今天聊“一笔书”,也是如此,也纯属多余的废话。

2016年10月13日梓堂于深圳瞻淇室
前期文章


读帖,你真的看懂了吗?/两种粗细变化,两种用笔方法

王羲之这一笔,看看有几个人写对了?

王羲之到底神在哪里?

我们与古人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这块碑,让无数碑帖专家栽了跟头

《万岁通天帖》墨迹本真的是唐摹本吗?


    关注 雅合文化传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