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克|勒·克莱齐奥的回敬

 

每一个作家从来没有让每一个读者满意的责任。如果实现这个责任,或许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情。...





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

(Le Clezio,1940-)

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并获得勒诺多文学奖。此后他相继出版了三十余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他的早期作品,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后期作品,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1994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作的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说:“他是文学新领域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具有诗意般的神秘,它是旧习俗的死亡,新生命的诞生,探索着在当代文明掩盖下的人性,他的作品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融。”



勒·克莱齐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他再次获得被广泛言说的机会。我想他本人可能并不在乎这种言说。而我的言说可能有凑趣的嫌疑,那么就顺便说说我的心得吧。对于我,克莱齐奥当然不是一个陌生的作家,我读过他的小说,可能暗中受过恩惠,但是我却记不得什么。当然这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更不是一个可以嘲笑一个作家的理由。每一个作家从来没有让每一个读者满意的责任。如果实现这个责任,或许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情。

我记得《诉讼笔录》。我读这本书的年龄与克莱齐奥写这本书的年龄仅仅相差了两岁。我知道这么比较有点无聊。克莱齐奥受的是什么文学教育我受的又是什么文学教育,没有什么可比性。虽然我受过文学教育,但是更多的是自我教育。这就是我对克莱齐奥漠然而又保持敬意的一个原因。他可能迅速地越过了常识的壁垒而进入到了自己的个人世界。我暗中感谢克莱齐奥的教训,他可能由此赋予我或者我的同胞再次阅读他的机会。而且我希望他更多的书,尤其后来写的那些隐秘而深刻的内容能够出现在质朴的中文之中。当年耶利内克让我恐惧过。我明白我始终在人的边缘,从来没有深入过核心。或许中国文学一向是重视表现的,只从外面看一个人。这样可能更符合中国人的道德,如同川端康成在车窗玻璃上看到的倒影,模糊或者糊涂,好像印象派斑驳而绚丽的秋天。

我可能更适宜阅读米歇尔·布托尔的《变》或者《时间表》,因为在那里我能清晰地看见自己的生活,或者每一个人琐碎得近于美好的生活。人在年轻的时候就会暴露未来的精神气质吗?可能吧。但是我还是不愿意把克莱齐奥的处女作当作是他的一个终结。当时间流逝得太快的时候,我可能就会比较容易遗忘作者的年龄。年轻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老年人看见的可能更惊心动魄,但是他们此时此刻已经不愿意就此说些什么了。说话的仍然只是年轻人和不肯衰老的老年人,如同米沃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反而开始了真正的文学之旅。作家的斗争与火车相似,都是与时间较量,看谁将时间保存在了记忆之中。这么说的意思不是向某些读者推荐克莱齐奥的书。如果某些读者因此而读了也不是我的责任。我的意思是说某些读者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克莱齐奥并没有提供你们想要的东西。

如今的小说变成了讲故事。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惟一的正统。我不想表示反对,就如同面对许多读者要求诗歌提供与新闻相似的表达一样。这些都是读者的权利。但是诗歌从来就不是这样的,文学也是。文学有时好像不存在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如果真的没有它,人就会窒息而死。克莱齐奥在中文里活了这么长时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呢?即使知道他如我这样的人,不也没有接受他的影响么?活着等于没活,这可能让作家失望。何况克莱齐奥来过中国三次,喜欢中国的生活,喜欢中国的作家。他对老舍的喜欢和某些英国人相似。但是老舍却没有听到他的敬意。中国人也没有听见他对古老的中国的敬意。我们的兴趣可能多少有点马后炮。当然,这样比较保险。

克莱齐奥的书肯定将迅速地出现在各个书店显赫的位置。我在书店里甚至想说,你们这里还有许多明年和后年的获奖者。但是我没有这么愚蠢。因为商家势利是必须的。这也就是奖项惟一的社会作用。借着这股风气顺便完成一次道德教化的过程。对于作家本人或许可以躲过更多的金融危机或者个人的生活危机。但是克莱齐奥的钱缩水了,这是百年不遇。而中国人似乎更加有信心,埋头生活,埋头描绘自己的生活。这当然不是什么自信,而是发现了生活或者写作的真正秘密。生活就是要埋头生活的,否则就变成了高高在上的飞机。

2008,10



2016年10月22日,勒·克莱齐奥(右)在黑龙江大学,左为翻译许钧。桑克摄

(载《黑龙江日报》2008年10月15日十二版《读书》) 

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hljrbswan,可以关注《黑龙江日报·天鹅·读书》,欢迎来稿,来稿请寄: a84655106@163.com。查看以往文章,请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您可以在左下角点赞喔,而点击右下角“写留言”,就能发表您的感想啦。


    关注 天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