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玉?别大惊小怪食玉文化源远流长

 

不管时事如何变迁,在中国文化中,用玉祛邪的思想还是亘古不变的,这个思想从远古至今伴随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是我们的祖先用口口相传或书面的方式一步步传承下来的...





不管时事如何变迁,在中国文化中,用玉祛邪的思想还是亘古不变的,这个思想从远古至今伴随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是我们的祖先用口口相传或书面的方式一步步传承下来的,中途也经历了许多变化,食玉文化便是其一。



无论中外古今,在传统医学里,宝石或贵金属总是占据着一席地位。比如中印的传统医学中都有以金入药的传统。玉石自然也不例外,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将玉石磨屑,送水服下。

明代的李时珍就曾在《本草纲目·石部》里记载:



【释名】亦称玉屑。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滋养五脏,止烦躁,宜与金,银,麦门冬等同煎服,有益。

【附方】小儿惊啼;白玉二钱半,寒水石半两,为末,水调涂心下。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



李时珍是明朝人,是以药方的形式记录玉在中医里的功效。而在更古老的时代,这种服食玉石的方式更多的是带着宗教的色彩。早期的食玉的记载散见于先秦时期的典籍、汉朝的医书、道家经典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以葛洪的《抱朴子》为其中的代表。

正史中的记载并不多见,即使有记载也语焉不详,在《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有《服玉方法》一卷,在《旧唐书·经籍志》中记载有《服玉法并禁忌》一卷。



在葛洪的《抱朴子》里对食玉有着详细的描述:“玉亦仙药,但难得耳。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也。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然其道迟成,服一二百斤,乃可知耳。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


    关注 福泽天润珠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