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地】这篇老文章年年被炒冷饭,却年年被关注

 

这篇文章究竟说了什么?...





2008年,北大教授钱理群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提出现代大学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法一出一时间舆论哗然。时过境迁,钱教授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却犹如魔咒,每一年都会被各路媒体翻出来炒冷饭,又年复一年地被人关注,被人感叹。

内容 | 钱理群 北京大学教授

编辑整理 | 小姚老师

阅读时间:约5分钟

北大教授的中学挫败史
钱理群,北大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已经退休。钱教授之所以用激进的词语猛烈轰击包括其母校在内的中国名校,这和他曾经受过的一次严重挫折有关。

2004年,钱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开了一门“鲁迅作品选读”的课程,这个课程要是放在大学,那一定是堂堂爆满,一“站”难求。第一堂课的确是把教室塞得满满当当,但是1个月后,大教室里只剩下寥寥数人。本来从岗位上退下来,钱教授难免失落,大学教授教中学生却遭此打击,更是让他痛心,他不断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不好,然而学生给他的信揭露了残酷的答案:

“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这个回答让钱教授从一位和蔼的退休大学教授逐渐变为了激烈的教育批判者,他开始全面反思中国的教育,和一般研究者喜欢把焦点集中在中学教育和高考上不同,他的目光对准了高等教育的塔尖:中国的名牌大学。

合情合理的欺骗
钱教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比如说吧,一天我去上课,看到一个学生坐在第一排,他对我点头微笑很有礼貌,然后我开始讲课。在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对教学效果是有一些期待的,讲到哪里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因此,我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学生总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点头、微笑,等等,就是说他听懂我的课了,我很高兴,我就注意到这个学生了。

下课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我的面前来,说“钱老师,今天的课讲得真好啊!”对这样的话,我是有警惕的,我也遇到很多人对我的课大加赞扬,但我总是有些怀疑,他是否真懂了,不过是吹捧而已。但是,这个学生不同,他把我讲得好在哪里,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全在点子上,说明他都听懂了,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而且老实说,老师讲的东西被学生听懂了,这是多大的快乐!于是我对这个学生有了一个好感。

如此一次,两次,三次,我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到第四次他来了:“钱先生,我要到美国去留学(课程),请你给我写推荐书。”你说我怎么办?欣然同意!但是,写完之后,这个学生不见了,再也不出现了。于是我就明白了,他以前那些点头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资!这就是鲁迅说的“精神的资本家”,投资收获了我的推荐信,然后就“拜拜”了,因为你对他已经没用了。

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评他吗?我能发脾气吗?我发脾气显得我小气,一个学生请你帮忙有什么不可以?这个学生有这个水平啊。但是,我确实有上当受骗之感,我有苦难言。这就是今天的北大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尖子学生。

钱教授提出了极为尖锐的问题,我们的现代大学生越来越圆滑,越来越有心机,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步一步设计机关,每一步都合情合理,而一旦达到目的之后,就拍拍屁股走人。有时,他们只是短期利用,而更多时候,他们长期利用着别人。知识,文化成了他们满足低级物欲和低级虚荣的工具,智慧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光芒,这种情况被叫做“异化”。



(钱理群教授)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利己主义者可怕的地方就是在于他们为了自己,可以什么都不顾,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则更加可怕,因为他们往往通过合情合理的手段来达成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目的,他们甚至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利用各种漏洞来瓦解对方的底线。

钱教授说,培养这种人是对中国社会的“犯罪”,他说:

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这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却恰恰“聪明反被聪明误”,从个人来说,其实是将自己套在“名缰利索”之中,是自我的庸俗化。

在钱教授眼里,这是中国社会的一场大灾难。


    关注 家辉培优升学指导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