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普洱茶

 

国人行事,大凡隆重,讲究个仪式感,必得师出有名。这种心理放在各行各业里,就是大家都愿意认个祖师爷。比如当木匠...





国人行事,大凡隆重,讲究个仪式感,必得师出有名。这种心理放在各行各业里,就是大家都愿意认个祖师爷。比如当木匠的,认鲁班为祖师爷;唱戏的,以唐玄宗为梨园之神;做生意的,奉范蠡为商家鼻祖。这一方面是出于对历史和源头的尊重,再者自己的行业出过那样惊天动地的人物,各人提起来也与有荣焉。更重要的是,人们一旦选定某一行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成败得失实难预料,祖师爷的像摆在正堂,时常看上两眼,想着他们沉浮起落、毕竟功成,心里面有个有个根柢,有团光亮。



要说咱们普洱茶的祖师爷,就不得不提诸葛武侯,至今云南各少数民族依然流传着“孔明兴茶”、“武侯遗种”的传说。说的是,诸葛亮西征孟获期间,因云南瘴疠太重、蚊虫肆掠,军中疫病横行。诸葛亮忧心忡忡,出门寻找治疗疫病的药材,一次登高瞭望,随手将手杖插于土中,手杖竟生根发芽,长出了青翠的叶子。蜀军将士采其枝叶煎水饮用,治好了疫病,那拐杖化成的树就是茶树。诸葛亮班师回朝,怜惜不少士兵病弱,因此将他们安置于六大茶山,并教他们种植茶树,以茶换物,维持生计,自此云南始有种茶、饮茶的历史。



云南作为一向远在中原人视野之外的边僻之地,竟然会以身为中原文明中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为“茶祖”,倒是颇耐人寻味。其实,云南植茶的历史,远早于三国时期,因此“武侯遗种”的故事多半是后人的浪漫附会。



传说虽不可信,但其背后的历史走向却值得一探究竟,云南虽是茶树的原产地,但在三国之前一直处在濮人种茶的蒙昧阶段,对于茶叶的利用十分粗放,并无茶文化可言,而巴蜀则是中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摇篮,“孔明兴茶”之后,巴蜀大地的茶种与种茶、制茶技术首次传到了这个化外之邦。与其说诸葛亮教会了云南人种茶,不如说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治理南中等一系列举措,终于打破了中原文化走入云南少数民族的关隘,自此巴蜀先进的茶叶种植文明开始深入影响云南。



从史实的角度讲,诸葛亮算不得普洱茶祖,但就文化和文明而言,“武侯遗种”提升了濮人种茶的境界,是云南茶叶文明的第一道曙光,为后来唐朝的银生茶时期以及明清辉煌的普洱茶时期奠定了基础。所以,诸葛亮虽不是普洱茶祖,却是普洱茶文化之祖,从他开始,中原茶文化突破关山之阻向西南进发,并且于未来的某一天,回流......



诸葛亮一生为蜀,鞠躬尽瘁,很多人记得那些“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伟大功业,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诸葛亮与儿子诸葛瞻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却以言传身教给予儿子深刻的影响,怕他不能成器,还写下一篇短小但郑重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饼——一本可以喝的家训


    关注 爻牌普洱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