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 儿童从哪里获得精神生活呢?

 

孩子可能本来就对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精神感觉,有着天然的熟知和亲切,有着本能的嗅觉,如同植物和动物的本性。...





我把精神理解为儿童对真、善、美的了悟。

——孙瑞雪



小鹿班比的妈妈不幸在一次猎杀中被打死(《小鹿班比》第一集的内容)。现在,朋友们都走了,班比孤单地卧在雪地里睡着了,逐渐进入了梦境……他远远地看见了妈妈,于是向妈妈奔跑过来。母子相拥……

班比妈妈:“班比——”

班比:“妈妈—— 我好想念你啊!”

妈妈:“嘘,乖,一切都会没事,放心。”

班比:“你为什么一定要走?”

班比妈妈:“森林里万物都有她的时节,一物灭亡,另一物生长。也许不是它原来的那个生物,但依旧是美好的新生命啊。”

班比:“可是我觉得好孤单。”

班比妈妈:“可是我一直在你身边啊,即使你看不见我,我就在这儿,我在这儿。”

这是一个充满爱和精神的回答。她在用自然法则安慰孩子:“森林里万物都有她的时节,一物灭亡,另一物生长。也许不是它原来的那个生物,但依旧是美好的新生命啊。”小鹿的妈妈为什么没有对自己的孩子直接说事情本身,没有说具象的事情?实际应该问作者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作者让她深入到了事物的背后,深入到了生命现象的后面,在那个后面她找到了万物存在的法则。小鹿的妈妈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了孩子。这就是精神。



你一定会想,儿童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儿童为什么在看动画片的时候会如此地投入和如此的有愉悦感。这是因为好的动画片几乎是很多孩子唯一的精神生活的来源。只不过动画片所展示的精神层面各不相同,因此儿童吸收的也不同。

由于在我们文化和生活的周围,许多成人并没有成长到可以拥有精神生活的程度,这导致儿童生存的环境中就没有精神生活。儿童从哪里获得精神生活呢?这个来源只能是动画片、音乐、绘画和书籍。但是最后的精神活动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互动。

勃纳德•利维古德说:“精神总是要求实现生命的目的,它总是指向终结。在心灵中,这个目的作为一种召唤被体验到,作为一个生活计划被酝酿,或作为一种生活之路被期待。”



我把精神理解为儿童对真、善、美的了悟。

真善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活生生的生活,我们的一句话,一种心态,一个举动,墙面的装饰······永远呈现的都是这些内容。我们的话语是直指真相还是谎言或废话,我们的心态是猥琐的还是健康的,儿童对此的敏感度高于成人。这些正是他们赖以成长的文化环境,如果不清明,那么文化就造就了人。



童童每天早晨到幼儿园,都必须从幼儿园大厅右边的楼梯上楼,尽管左边的楼梯离他的班级近,但是如果妈妈想要从左边上楼,童童就坚决反对。右边的楼梯上挂着现代派画家的画,有凡•高、塞尚、高更……转过楼梯,二楼的走廊里,挂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画……童童需要每天从右边上楼,每天认真观看每一张画,一直看到教室里……童童最喜欢的一幅画,挂在班里,叫《宇宙原素》。有一次,老师告诉我,童童看了14分钟,然后就像美餐了一顿,愉悦地离开了。他从来没有告诉成人,他看到了什么。他用感觉,感觉着精神。这个活动持续了好几个月。

名画总是孩子们的最爱,就像那些著名音乐一样。那里表达的,是精神;那里对话的,是精神。

精神生活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嗜好,人类的核心正来源于此,而儿童尤为敏感。只是成人并没有预备这样的精神环境。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这阻断了儿童精神生活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呼应。

孩子可能本来就对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精神感觉,有着天然的熟知和亲切,有着本能的嗅觉,如同植物和动物的本性。所以我们聊天的意识和语言在什么层面、在什么精神层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孙瑞雪 | 发现生命需求的迹象!

孙瑞雪 | 如何给孩子读故事?

精神生活丨名画欣赏

精神生活 | 十首经典圆舞曲欣赏

推荐影片 |《 头脑特工队》绝对值得一看或者再看!

推荐影片 |  适合陪孩子一起看的电影!


    关注 爱和自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