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中求道,道不远人

 

——听朱占奎报告有感

这里,记录着孩子们的原创习作 这里,见证着孩子们的读书、习作历程 这里,充盈着一种幸...



——听朱占奎报告有感

这里,记录着孩子们的原创习作

这里,见证着孩子们的读书、习作历程

这里,充盈着一种幸福而美好的教育生活



古人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即“做事之道”。“道”是离人不远的,如果有人因遵行“道”而远离人群,非真“道”。

近年来,一直在探索、追寻教育的“道”。 那个寒意突袭的初冬傍晚,聆听到教授级特级教师朱占奎的报告——《简中求道,我的教育主张》,心中骤然间亮堂起来。一、课堂之“道”——简约,不简单

提起课堂,特别是小语课堂,总觉得“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常有难以言说的情愫。

一些公开教学的课堂,看似热闹非凡,上得像飞天一样浪漫,像哲学家那样深沉,像歌星演唱会一样火爆。这样的课堂,对孩子,对听课的教师能有多少裨益呢?自然是不得而知。而家常的语文课堂教学,总感觉要抓的点太多,但又舍不得割舍,课堂难免琐碎、甚至支离破碎。

“苏步青教育奖”评价朱老师的课堂是这样的:他的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与启迪,但很‘简单’:模式简单——始终坚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问题循环的变式教学模式;语言简单——讲的话不多,但善于在‘追问’中导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内容简单——讲的原题很少,但精于利用‘变式’经济地使用例题、习题。”

我知道,这个“简单”其实是教学的“简约”,后面其实蕴涵着诸多不简单。如几年如一日坚持“赶”——边“走”边“干”,每天上下班路上的两个多小时,把这作为好好备课、打腹稿和试讲的过程;再如拼命做题,不断整理归类……我更懂得,坚持,是一种精神。坚持,需要一种水磨功。

近年来,我对小语课堂教学进行不断探索,多年的课堂实践与反思,2014年底,确立了“构建蕴涵写作力的语文课堂”研究方向:不仅关注教材的原生价值,更重要的是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学习作者传播信息的智慧即精巧的语言表达力,生动的语言写作力,最后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会写作。每节课后追问自己“如果不组织这个教学,学生是否有这样的变化”。2015年12月,该课题已被省教科院及南京凤凰母语研究院确定为省级课题。

现在,我更知道简约的课堂不追求形式,特别是教师的导入新课无需精巧,过渡语无需精美,结束语更无需精彩。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一节语文课抓住一个点,引导孩子多说多练,让这个点慢慢长大,直至渐渐矗立在教师和孩子们面前。上课前,满怀期待地走进课堂,下课后,如沐春风般走出课堂。

二、教育之“道”——心路,不远人

朱老师说,数学是简的,数学的教学应该简,学校的教育也应该简,将教育的路径简单些,简出一条能够适合学生终生发展的成长路径。简出时空,学生才能放飞属于自己的梦。

这样的教育之“道”,其实为孩子的成长铺就一条通道。如今的孩子难管、难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求适合孩子发展的“道”?

2007年,我正式开始了全面记录、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历程。我惊喜地发现,如果用研究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切都变了。我不再为顽劣的孩子伤神纠结,因为孩子身上的每个新问题,都能促使我更新教育观念、生成教育智慧。全记录的过程,让我真正明白了冰心老人所说,调皮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让我真懂了,杨振宁博士曾经说过的话,一对夫妻如果有个顽皮的孩子,这是他们最伟大的财富;对于一个班主任,如果班级里有几个顽皮的孩子,这注定是班主任教育教学生涯中的伟大财富。所以我班调皮的儿童成了班里“专员干事”——维持纪律,管理图书,做知识讲座,担任班主任小助理……孩子们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发挥着自己的潜能,这是班级共有的财富。

教育之“道”,是一条通向唤醒孩子心灵成长的心路,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 “道”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能够不断参悟,成就孩子的同时成长自己。自己的教育人生因此从容、丰盈。 


    关注 书味文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