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无信不立--管理视角看国学(46)

 

信用成本到底有多高?在今天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我估计应该占到8成,广义来说,行政系统、司法系统、银行系统、以及广告宣传、营销策划、市场推广都可以认为是为了形成信用而产生的。...

管理视角看国学(46)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輗之于大车,軏之于小车,都是很小的东西,但少了它,整个车就运转不起来,信之于社会人群也是这样,它就像一个汽车的润滑油一样,没有它,整个社会的运行摩擦会非常大,消耗非常大,成本非常高,甚至导致难以运行。

信用成本到底有多高?在今天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我估计应该占到8成,广义来说,行政系统、司法系统、银行系统、以及广告宣传、营销策划、市场推广都可以认为是为了形成信用而产生的。一件衣服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中要加价数倍的普遍情况就可以知道信用成本的比例,如果从成衣的价值链再往上推也是如此,从中可见整个信用成本之大。而整整创造价值的设计、制造、物流运输等反而居于次要地位。

所以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信的论述虽然不多,但却极端强调其重要性,除了这里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外,《颜渊篇》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里更是把“信”放到了比兵食更重要点位地位,通俗而言,就是饿死也不能失信。

那么什么是信,信是如何产生的?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之圣,生而不可测谓之神。”,孟子这里的信其实主要是自信,“有诸己”就是把一种虚的、理论的、文字的东西确实落实到自己的心里、行动上而且得到了校验,大概相当于孔子自述中的“不惑”的境界,但孔子说的不只是自信,还要把这种信流灌于人与人之间,使其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媒介。钱穆认为:“信者,贯通于心与心之间,既將双方之心紧密联系,而又使有活动的余地。”,所以为什么说“民无信不立”呢,就是缺少了信,人与人之间就变成了孤立的个体,以散漫的原子状态而存在,就是所谓的“乌合之众”,对于社会来说,就像一个人的不同部位五脏六腑不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而是相互独立一样,自然就不能称之为一个体系了,“国将不国”。《天下无贼》里黎叔感叹“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民无信不立”就是“人心散了”。


    关注 秦合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