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植物特辑】“岁寒三友”系列之“梅”

 

今天为大家介绍耳熟能详的“岁寒三友”,同时也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中的一员——“梅”...









凛冬日之芳——“梅”


今天为大家介绍耳熟能详的“岁寒三友”,同时也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中的一员——“梅”

梅可谓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之一,代表着桀骜清高,逆势中顽强的崇高品质。

但是事实上从植物学的角度上来说,“梅”同样是一种价值极高的植物!首先让我们来大概的了解一下梅的特征:


梅(学名:Armeniaca mume Sieb.):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直径2-2.5厘米,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



果实近球形,直径2-3厘米,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与核粘贴;核椭圆形,两侧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果实可食、盐渍或干制,或熏制成乌梅入药,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线虫危害,可作核果类果树的砧木。

当然,更重要的是“梅”在我国的历史印记。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 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 周南》云:“缥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 烹调和 馈赠等不可或缺少的东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1975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梅就有3200年前的记载,可见“梅”在中国确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作物。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 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呢。



宋(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 梅谱》(约1186年),搜集梅花品种12个,还介绍了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书中除介绍江梅型、官粉型、朱砂型外,还介绍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叶梅")、"绿萼型"、"单杏型"。属杏梅系杏梅类)、黄香型(即百叶湘梅,属黄香梅类)和旱梅型(花期特早,中国国内已不多见),等等。此外,周叙《洛阳花木记》(1082年),记载了朱砂型(红梅)等品种。而张磁的(功甫)《 梅品》(1185年)与 宋伯仁《榜花喜神谱》(1239年)等,则为有关梅花欣赏与诗、画的专著,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找度娘欣赏一番哦!


中国古代文人对梅花情有独钟,视赏梅为一件雅事。赏梅贵在“探”字,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可见赏梅如品茶,愈细愈深愈美!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几个比较近的赏梅圣地。

灵峰梅花灵峰位于杭州植物园东北角的青芝坞内。从前,曾与孤山、西溪并称西湖三大赏梅风景区。如今,古老的“灵峰探梅”又露出新的风姿。近几年来,经过重新布局建设,景区植梅已达6000余株,品种50多个,已成为西湖最大的赏梅胜地。


和灵峰相比,来自小编故乡余杭的超山梅花就更加厉害了,一座小山包以为上面无数的梅花和历史古迹被评为了国家AAAAA级风景区。更是通过超山梅花节让更多人对其漫山遍野的梅花憧憬不已!

超山梅花 超山位于浙江余杭县内,风光旖旎,植梅名闻天下,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誉。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游人。



超山北坡方圆数里,尽是梅林。梅开时节,雪海香涛,蔚成奇观。梅林之中,有两株古梅,一唐一宋,尤为名贵。超山赏梅以“宋梅亭”和“浮香阁”的山坡处为最佳,游人可以尽情领略“不知何处香,但见四山白”的景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约个假期找个小伙伴一起去超山赏梅哦!

好啦!

感谢大家的阅读哦,小编一直希望能带给大家最优质的内容,希望各位同学在评论里写下对周三植物专题的意见或建议,小编都将认真的一一回复!

排版及内容:大头嘿嘿嘿


    关注 文理生科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