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约与穆雷的哑剧时代

 

网坛的哑剧与歌剧。...





死亡的方法有千万种,溺水大概是最痛苦无助的一种,你仿佛能看到生的光芒,但一番挣扎后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之光消失。

如果把网球竞技场看作战场,那么每一场战役必然是你死我活,因为就根本没有平局。但是每一个战士,他应该有各种各样可能的死法,比如被炮弹炸死、被子弹崩死,或者掉到河里淹死了。

相信淹死是最憋屈,也是最绝望的,现在的男子网坛流行淹死,尤其是顶级选手之间,将这种死法玩到了极致。



随着德约在男子网坛的强势崛起,以及穆雷的“长大成人”,所谓德穆决已经完全取代了费纳决,成为男子网坛的压轴大戏。无论是他们“杀死”对方,还是相互对垒,这种以消耗为主的溺死战已经成了一种主流,你已经很少看到对手轰轰烈烈地死去。

作为目前男子网坛最强选手,德约是一堵似乎永远都不会被击倒的墙,他总能将防守覆盖到你能想象到的任何一个角落。而这一点,在他最大的对手,现世界第一穆雷身上,也可以同样找到,他们两个人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其战术打法有太多相似之处。

网球如果要划分时代,那么可以归结为发球上网时代和稳守底线时代,前一个时代的宗师是桑普拉斯,后一个时代玩到极致的标志人物则是德约。



当然用一个已然退役的球员来同现役当红球星比较,显然没有什么意义,那么同时代形成对抗并公认为王的则是费德勒和德约。当一个人的能力过于强大成为霸主的时候,就会有了独裁的味道,这个世界的逻辑和旋转方式就要因他而写。

当年的费德勒就是如此,瑞士人自2003马德里输给费雷罗后曾对世界前十连胜24场,直至2005澳网半决赛被萨芬终止;而德约更不用说,他状态最好的时候几乎是横扫前十如卷席。



尽管他们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展示了强权,但时代的特征却完全不同。费德勒的时代相对开放,德约时代则相对闭塞。费德勒自2003年温网夺冠后,一度开启无敌模式,但转年纳达尔就在迈阿密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只是那时候的马洛卡小子羽翼未丰,在前四年中只能在法网给费天王上一课。

法网几乎盛满了费德勒关于网球的所有遗憾,在最为意气风发的前四年半中,萨芬还在2005年澳网半决赛中上演史诗般的阻击。一直扛到了2008年,纳达尔先是攻陷温网,2009年在澳网赛场气哭费德勒,完成了对费德勒的逆袭,“费纳决”从此叫响。



在公开赛年代,费纳时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越了桑普拉斯和阿加西的竞争。相比前辈球员,费纳决中的两大主角风格迥异,费德勒进攻节奏快线路多变,纳达尔则把旋转和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之间的对决是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由费纳决擦出来到伟大火花,直到今天都让人回味悠长,它集合了南半球午后的狂风暴雨,以及北半球冬季的漫天大雪。所有看过费纳决的人,都是见证体育历史的幸运儿,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核战争,其他球手在他们面前自惭形秽,这是世界网球史上最牛逼的双边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费德勒廉颇老矣,纳达尔伤病缠身,如今德约和穆雷成为舞台的新主角。但是他们的打法同质化倾向严重,几乎都是稳守底线的拉锯战,每一分都会耗尽对手的体能和耐心,完全是防守反击式的网球。

其实从打法上看,德约和穆雷可以被认为是纳达尔打法的一种延续,只是他们把防守的成分变得更大,对手的绝望感似乎更强。以往纳达尔强势压制费德勒的时候,还有些硬地高手用快节奏的进攻可以抑制他,偶尔还可以在大满贯中阻击西班牙人,但现在这种戏份几乎不可能发生在德约和穆雷身上。

在2011的那个井喷赛季,德约的进攻一度还算犀利,从发球开路到制胜得分,一度让人感觉无人匹敌。在实现了全满贯梦想后,德约反而开始保守起来,他显得动力严重不足。伦德尔回到穆雷的教练团队,安迪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原以为苏格兰人可以轻装上阵打得挥洒自如,没想到他看上去在比赛中也有一些心理包袱。



在德约和穆雷的带动下,如今的网坛多拍拉锯的打法大行其道,偶尔只有瓦林卡会上演一把荆轲刺秦王的戏码,但你总不能指望着瓦林卡天天荆轲刺秦王吧?

在费德勒时代,无论他打出多么壮丽的攻势网球,总有一个纳达尔与他琴瑟相合,世界前两位就是一场歌剧。而德约和穆雷碰在一起,很多回合往往就是为消耗而存在,两人演出的仿佛是一出哑剧。



在商业体育时代,选手们固然有选择打法的自由,但当网球沦为一种体力消耗,完全为了最终比赛结果而存在,选手们也就成为了网球工业化的一部分,缺少了竞技中应有的个性与灵魂。放眼当今时代,并不存在萨芬那样才情横溢并且偶尔制造惊喜的天才,之前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究竟哪里去了......

剩下的都是各种以体能和顽强著称的肉搏网球,德约和穆雷已经占据了世界排名前两位,他们这种“左右互博”的打法也太不可能贡献出一个风华绝代的网坛盛事,而有可能是一个数字时代。




    关注 好动网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