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母亲回娘家

 

一个家族的老人走了,总有梁倒屋要散的感觉。而健在的长辈,无一不是病恹恹的老态,不胜惜惶!...

——“我们在一起”2017年春节影像公益活动
拍摄地点: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韩集乡
1
2017年正月初七,立春。

这是我第一次陪母亲转娘家。以前小,是母亲带着我,后来我上学、工作,由于时间原因,基本都是和母亲错开去。而这次不同,因为母亲老了,需要我照顾了。

母亲的娘家在韩集乡,距离我的老家汉岔乡也就是70公里路。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农活都要她一个人干,母亲以前很少回娘家。我记得基本上一年两次,都是骑自行车去,一次是夏收结束之后,来去三天时间;一次是正月过年,时间略长几天。而近十年,她只去过两次。最近的一次是两年前外爷去世,她乘顺车急匆匆赶去看了一眼,当日返回。如此不近人情之举,却是实属无奈。

去年五月初,父亲在医院下达病危通知12年之后离开了我们。多亏了母亲,让父亲的生命延续了这么久。也正是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母亲的这十多年备尝艰辛。

现在,母亲闲了,有大把的时间,老家和舅家的亲人多次极力邀她去散心,她不去。这次六舅过完年上来看她,说起二舅身体不好,恐怕时日不多,于是,她决定要去看看。
2


踏上去外爷家的路,我的心绪也不平静。

常言说,父母大,家就在。如今外爷、外奶都不在了,这里还会是母亲的娘家吗?

记得小时候去外爷家,热闹是必须的。那时姨未嫁,舅未婚,表兄表妹正年少,人多还特别和睦,虽然家家日子紧巴,但处处都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家家一样亲。而现在,大部分人已经很难碰到,在外工作或打工的,出嫁的,随子女离开老家的……留在家里的寥寥无几,而且全是老弱病残。尤其悲痛的是,我的两位外爷和两位外奶,还有我大舅、三舅和三妗子以及四妗子等七位亲人已经去逝。一个家族的老人走了,总有梁倒屋要散的感觉。而健在的长辈,无一不是病恹恹的老态,不胜惜惶!
3
在我看来,我姨舅家的生活状态是当今中国农村的缩影。农村家庭目前普遍衣食无忧,但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空巢问题。离开农村的人们关门告别故土,从此成为异乡人。留下的人只能用有限的社会资源来应对自身的养老问题,比如有些老人暂时还能自己动手做饭,但终有一天会无法自理,到那个时候,谁来照顾他们,谁来送口饭?都是难题。很多家庭的婆媳矛盾便是由此而生出的。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根本给不了答案,我惟一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亲手给他们留下一张照片,不至于让他们的音容在百年之后太早地模糊。



【母亲和马岔姨】左边是我母亲,1952年生,照片右边的是马岔姨,1962年生。除小儿子正在实习外,大的两个儿子都在城里打工,她和姨夫也离开了老家平时在定西带孙子。这次是特意与我们结伴同行去的娘家。马岔姨和姨夫先后查出都患有糖尿病,疾病是他们全家的头号问题。



【大妗子】(大舅妈):1939年生,两儿三女,已经四世同堂,怀里看着的就是她的重孙。大妗子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前半辈子与贫穷和饥饿斗,后半辈子与疾病和婆媳关系斗。



【东坡姨和姨夫】东坡姨1954年生,儿子在金昌打工并买房安家,两女嫁到外乡,两个女婿都是老师,生活都不错。



【庞家老湾姨】1942年生,这姨不是我亲姨,但胜似亲姨,和母亲都是一个锅里吃饭长大的。她生了六个女儿之后,以45岁高龄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等来”。期间夭折了三个男孩。



【庞家老湾姨夫】1941年生,曾为民办教师,退休前转正,现在老家生活。六个女儿有两个在新疆,一个在兰州,另外三个在当地,儿子在天水安家。和很多老辈人一样,他难免有重男轻女思想,据说他当年抱着侄儿玩耍,自己的女儿在坑上无人照管,头发都被屎尿糊了,而现在全靠几个女儿照料生活。



【二舅】:1940年生,一儿三女,唯一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白银工作,他和二妗子(二舅妈)在老家生活。二舅在家族及村民当中有些威望,他的为人是我心中的楷模。初六那天,他以近八十岁的高龄拖着病躯走访了他舅家的亲戚。疾病和养老是他和二妗子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妗子】



【五舅一家】小女儿、大女儿、五妗子、五舅、儿子。(从左到右)

五舅是我的亲舅中唯一一位还住在老家的。五舅家也是我每次“转舅家”的大本营,另两位舅舅,一位退休后去了景泰儿子那里生活,另一位大学毕业后在兰州工作。这次我浪完亲戚拍完照片准备回程了,才想起要给五舅一家照张合影。他的两个女儿已出嫁,儿子今年大学毕业。他工作后,即使他们全家可以凑到一起,而我不一定也能赶上。而且,他将来要是随儿子去了外地,舅家从此便只是一个记忆了。



【赵岔姨夫一家】

赵岔姨夫1935年生,三儿三女,退休职工。八十多岁、四世同堂的姨夫,去年经历了人生最悲痛的事,11月先是我姨去世,一个月之后40岁的小儿子因脑瘤离世。我们去他家时无人开门,打电话联系时,才知道当天正好是他小儿子的七七纸,烧完纸后天气不错,孩子们把他接出去,正在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散心。

最右边的是小儿媳妇,也就是丈夫刚去世的那位;右二是小女儿,右三是二女儿;左一是大女儿,左二马岔姨,左三赵岔姨夫,左四是我母亲。前排左边是重外孙女,右边是孙女。



【赵岔姨夫是我父母的媒人】

其实赵岔姨夫也不是我的亲姨夫,只是和我们同村,离得近,走得勤;而且他还是我父母的媒人。那时我父亲在大队当文书,而我这个赵岔姨夫本来在县上工作,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到我们村当村支书,和我父亲成了同事,他看我父亲老实,就把我妈介绍给我父亲了。



【母亲和马岔姨在五舅家】姐还是姐,弟还是弟,屋子已经翻修过几遍了,父母也都不在了。



【母亲在东坡姨家】散淡的话题,总有共同的回忆。



【送别】见面总觉时间太短,有无数的话说也说不完。从左往右:马岔姨、二妗子、母亲、二舅。
(完)


作者刺猬
本活动直到2月12日(正月十五)才截止,如果你现在正身处农村,欢迎拿起相机或手机加入我们志愿者的队伍。为天南海北的农村老人拍摄肖像或全家福,“我们”将把你的照片制作成明信片从北京寄给被拍摄对象。
/活动详情及往期回顾/

送你一张明信片 ǀ 我们在一起2017春节影像公益行动

回家拍照季——春节图虫活动回顾

春节回村拍照报名通道
↓点击二维码填写报名表,我们的小伙伴会尽快与你联系↓
/本期其他志愿者作品/

用手中的相机来记录

把内心写在脸上

上葵村光阴的故事

高空的蓝不止远方还有家的上空,记得抬头仰望
公 益 支 持
2016年年底,“我们在一起”获选壹基金公益创新平台“我能实验室”的第三季项目。
“我们在一起”项目介绍


女摄影师焦冬子2012年发起,为西部家庭和老人免费拍照、送照片的公益影像项目。“我们在一起”的志愿者们至今为宁夏、甘肃、内蒙、青海、贵州、四川等地的一百六十余座村庄制作照片一万四千余张,让许多的家庭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张全家福,数位老人拥有了第一张也可能是最后一张真正属于自己的影像记忆。
用影像关注西部农村,有深度有温度的传播
欢迎投稿荐号,直接留言或者微信联系PengPengRachel


    关注 我们在一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