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中的相机来记录

 

我离开家乡的这20年间,农村的变化非常大,很多的变化我无法用文字描述,只能尽量用手中的相机来记录。...



——“我们在一起”2017年春节公益活动
拍摄地点:甘肃省陇南市徽县银杏树镇刘河村

初一到初四,我都在我们村过年。

本来想趁着在外的游子们都回村了,我来给村里的每户人家都拍一张全家福,谁知这事办成并不容易。首先天气不给力,整天的阴着脸;其次就是乡亲们有点不理解,老问我为什么要拍照,拍照能干什么,要不等明年了再拍……

其实在我们那里的农村,好多人是没有照片的,有些早先结婚的人,夫妻俩甚至没有一张合影。家族也很少有全家福。

但在我的努力下,还是为几户人家拍摄了全家福。

今年村里第一张全家福是在邵耀东家。



邵耀东(最后排右二)他家是我们村最大的家族,他的父亲邵守仁老人今年83岁,年轻时曾参与了五十年代青藏公路的修筑。平时儿子孙子都在外边工作。今年除了一个孙子没能回家,这次难得家里人能这么齐。



邵守仁老人



姚凤祥(后排右二)是个上门女婿,他的岳父岳母都是80多岁;岳母从小眼睛就看不见,去年因为又生病耳朵也不好用了。姚凤祥本来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可是四年前的一次车祸导致他没法下地干活;儿女大了都进了城,儿子在上班要结婚要买房要还房贷……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了女主人的身上。



姚凤祥的岳父岳母



杨国德的儿子是一名军人,所以过年时家里就只有老两口。



郑彦龙一家



张忠一家



杨李红一家

杨国喜两口子,这是迄今为止他俩唯一的合影。



家住水阳镇的王成是一名聋哑人,却能自食其力,他会理发,而且干了三十多年。他每次理发的价格是8元,顾客们是那些收入很低的人群。其实,王成这个名字是和他一起干活的“同事”告诉我的,关于他的年龄和其他情况,别人也不知道。





在王成干活的市场上,我遇到从青泥村来采购年货的周燕荣老爷子,当时老两口看上了一件50元的丝绒上衣,老伴上身试穿的效果很好,老爷子要给老太太买下,可是老太太嫌贵,犹豫再三最终也没有买。



张建云是一位来理发的顾客,看见我在照相就让我也给他拍一张。他说他曾拍了好多照片但是都没有拿到,我就跟他确认他的通邮地址,他回答说:“我给村上的书记说一下,你给邮递到我们书记家,我闲了去取。”他是多么想要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啊!



这是我们一家,从左到右是我二叔一家,我父母、我和妻子,我三爸一家,前排中间是我奶奶。我父母和奶奶一直住在村里,我在村里长到18岁离开。我奶奶今年90岁了,整天不闲着,每天还是起早扫院子,没事了就提上笼子去割准备喂猪的青草。我父母也是这样的勤劳,这几天家里没有自来水了,父亲就很早起床去别人家里担水,母亲一直在厨房里为一家老小做饭。平时,父亲的兄弟们(我的叔叔们)都在城里工作,只有过年时,我们才能聚到一起,也终于有机会拍个全家福。







我离开家乡的这20年间,农村的变化非常大,很多的变化我无法用文字描述,只能尽量用手中的相机来记录。

(完)


作者卢小鹏
本活动直到2月12日(正月十五)才截止,如果你现在正身处农村,欢迎拿起相机或手机加入我们志愿者的队伍。为天南海北的农村老人拍摄肖像或全家福,“我们”将把你的照片制作成明信片从北京寄给被拍摄对象。
/活动详情及往期回顾/

送你一张明信片 ǀ 我们在一起2017春节影像公益行动

回家拍照季——春节图虫活动回顾

春节回村拍照报名通道
↓点击二维码填写报名表,我们的小伙伴会尽快与你联系↓
/本期其他志愿者作品/

把内心写在脸上

上葵村光阴的故事

高空的蓝不止远方还有家的上空,记得抬头仰望
公 益 支 持

2016年年底,“我们在一起”获选壹基金公益创新平台“我能实验室”的第三季项目。
“我们在一起”项目介绍


女摄影师焦冬子2012年发起,为西部家庭和老人免费拍照、送照片的公益影像项目。“我们在一起”的志愿者们至今为宁夏、甘肃、内蒙、青海、贵州、四川等地的一百六十余座村庄制作照片一万四千余张,让许多的家庭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张全家福,数位老人拥有了第一张也可能是最后一张真正属于自己的影像记忆。
用影像关注西部农村,有深度有温度的传播
欢迎投稿荐号,直接留言或者微信联系PengPengRachel


    关注 我们在一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