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电影 永恒不变的“作”“编”博弈

 

蓑翁观影...





微信ID:ourreader 读一本书,走一段路,认识一群人. 悦的读书,您的户外书房

在一个阅读需要被提倡的时代里,一部描写作者与编辑之间故事的电影,似乎注定了不会有太高的票房。尽管如此,新近上映的这部《天才捕手》对于作者和出版界人士来说,却能够激发足够多的共鸣。每一位读书人、作者和出版行业的从业者,或许都应该走进电影院,看看在这部英国电影里,能否找到自己的影子。

无论是在报社、杂志社还是出版社,编辑都处于内容把关与生产的中心位置,他们负责将风格、气质和质量各异的作品,转化为符合所在媒体定位的合格出版物。正基于此,西方的各类媒体机构普遍采取编辑中心制或者所谓编辑负责制。这些媒体机构里的编辑,往往是经验最丰富,也最受人尊敬的岗位角色。尽管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读到一部精彩的作品,记住的往往只是作者的名字,但是默默无闻的编辑在幕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却是一点也不能小视的。正如片中所展现的那样,没有麦克斯的高超编辑与策划,沃尔夫的第一本书很难一炮打响,“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在科层制无比发达的西方社会,好的编辑,往往会对自己所在出版机构的定位、风格和特长熟稔于胸,因此他们拿到任何作品,都会本能地按照自身机构的需求,以及对于作品市场效益的判断,对于作品提出各种各样的修改和完善意见。正是由于编辑在科层制的媒体机构当中的不可或缺,编辑本身也深受科层制的影响,他对作品的任何判断和修改意见,都浸透着自身媒体机构的理念与取向。

反观作者,作者之于作品,完全是类似于父母与子女一样的亲密关系。几乎所有的作者,都会对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品,视作自己的孩子,敝帚自珍的情结在所难免。
当个体化、个性化的作者,遭遇体制化、职业化的编辑,两者之间的冲突与博弈在所难免。好的编辑可以成就作者、塑造作者,但是这种成就与塑造,无论是基于作品的市场效益,还是基于作品的体制化、媒体化的改造,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作一种异化和他者化。正如片中展现的那样。大编辑麦克斯将沃尔夫的第一本书《噢,迷失》改名为《天使望故乡》,从而获得大卖。问题是,这本大卖的《天使望故乡》还能完全被视作沃尔夫的个人作品吗?从迷茫阴暗的“噢,迷失”到充满营销和噱头意味的“天使望故乡”,沃尔夫的作品在编辑的修改与包装之后,其意蕴就没有被扭曲吗?

这就是作品从私人文稿到出版物的转换历程当中,所不可避免遭遇到的尴尬与矛盾。片中对麦克斯和沃尔夫两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也恰恰跟两人的角色定位完美对应。麦克斯恪守公共道德,循规蹈矩,重视家庭生活,平时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绅士模样;而沃尔夫则放浪形骸,喜怒于形,典型的极度自我的性情中人。沃尔夫的自我与不羁,能够成就其才华横溢的文字;但这些文字只有经过麦克斯这位体制化人物的加工与包装,才能变得符合大众口味的公共文化产品。伴随着麦克斯对于沃尔夫作品的改造与修饰,麦克斯的性格在与沃尔夫发生冲突的同时,也开始潜移默化地对他产生影响。
然而充满悲剧意义的是,当沃尔夫开始反思和质疑自我的时候,往往也就意味着他作品特质的消逝和创作生命的终结。电影当中,沃尔夫在内心极度自我冲突的情况下,迎来了绝症,自己的生命匆匆逝去。在死亡到来之前,他给麦克斯留言: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更好的人。

问题在于:如果沃尔夫也变成了一个像麦克斯那样严肃、规矩、标准的绅士型男人,他还能够写出那些才气十足、气质独特的作品吗?

答案在风中飘。

2017.3.11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即将刊发于《江海晚报》的“文化视点”专栏,配图来源于豆瓣网电影频道。)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作者:江海一蓑翁。

转自微信公众号:蓑翁论书微信ID:wengonbooks

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9292659@qq.com

请关注并分享我们的公众号
请用手长按此二维码三秒钟
使用二维码识别后关注我们
微信ID:ourreader
欢迎加微信9292659,以获取悦的读书更多信息
投稿、批评、建议、意见等各种掺和都请联系:9292659@qq.com



........如果今天的分享让你有所收获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号

........并推荐给身边爱读书的朋友

........让我们一起用阅读

........汇聚碎片时间

........点亮品质生活


    关注 悦的读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