叆叇?古人竟能预见今人"爱戴"眼镜?

 

叆叇-爱戴,这谐音真是绝了!当您戴起眼镜的时候,不要忘了这里面也有古人的一份功劳!...



很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古人近视怎么办?有眼镜戴么?” 确实,如今一般认为眼镜纯粹是西方的产物,但据考古发现,眼镜并不完全是“进口”而来,我国其实拥有非常精湛的制镜技术,也存在历史悠久的制镜业。



史料和考古发现


明代流传一首打油诗:“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事谁?日透窗柩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籍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13世纪末到中国旅行,曾在1260年记录下了一些中国老人佩戴眼镜阅读图书的画面。

清赵翼《陔余丛考》载:“古末有眼镜,至明始有之,此物在前明极为贵重。或颁自内府,或购自贾胡,非有力者不能得,本来自外洋,皆玻璃所制,后广东人仿其式以水晶制成。”

近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扬州地区甘泉山,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荆的墓中清理出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只小巧玲珑的水晶放大镜,这支放大镜是一片圆形的水晶凸镜,镶嵌在一个指环型的金圈内,能将非常小的东西放大四五倍。

而据史料记载,宋朝赵希鹄所撰《洞天清录》记:“老人不辨细书,用叆叇掩目则明”。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曾提到“满洲加出叆叇”。

何为叆叇?难道这就是眼镜的古称?这个字又怎么念呢?



叆叇

眼镜的古称

“ai四声dai四声”



叆叇 [ài dài] 原指云彩遮住太阳,《一切经音义》卷三引文说:“云覆日为叆叇也” ,后被古人借用此词作为眼镜的书面语。

叆叇--爱戴,甭说,这谐音真是绝了!大学生如今几乎一人一镜(近视率90%),这“爱戴指数”确实逆天......



言归正传,下边讲一下中国古代的制镜业:



古代眼镜的构造




古代眼镜结构的演变



较早期的眼镜没有眼镜腿,只有两个镜片中间的鼻梁可以折叠(像现代的折叠老花镜但没有鼻拖)。左右镜片各打一孔用线打个圈结挂在耳朵上。元、明朝眼镜工匠发觉用线不方便,慢慢就改良用蚱蜢腿(明清朝时期眼镜腿最后一节弯曲插到辫子里作固定作用)。到了清末民初革命后剪去辫子就不用蚱蜢腿,改成类似现代眼镜的金丝、银丝细腿。







材料



早期眼镜用白铜、黄铜、玳瑁、犀牛角、漆器纸、牛角等材料制成,在民间的纯手工作坊加工制作。后来开始讲究做工和材料的精美,用14k~18k黄金、白银作镜架材料。白铜、黄铜镜架也采用雕花和镂空技术。以天然茶晶、白色水晶等天然材料研磨制作镜片。







眼镜盒



眼镜盒材料有漆器、纸板、竹子、牛角、鲨鱼皮、玳瑁、红木、犀牛角、象牙、丝绸、布、牛皮、铁、铜、铝等。







两人.一地.一书


在历史上,随着我国个体手工业的发展,眼镜行业在明清时期开始兴起。我国眼镜行业的发展当离不开“两个人,一个地方和一本书”



孙云球和褚三山





孙云球是明末著名的发明家,江苏吴江人士,生于明崇祯初(1628年),卒于清康熙初(1662年),享年仅34岁。经过他自己的潜心探索,他掌握了“磨片对光”的技术,创造了磨片制镜的牵陀车。他先后发明了存目镜、万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幻容镜、夜明镜、千里镜(望远镜)等各类光学制品,为江苏的制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褚三山是继孙云球之后的另一位制镜的人才,苏州人士。生活于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他进一步发展了制镜的技术。



(图为孙云球)



苏州







苏州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正是因为江苏出了孙云球和褚三山两位大师,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苏州当地的眼镜制作工艺,间接为中国眼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1735年,苏州已经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






《镜史》







《镜史》是孙云球根据自己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所著的一本书。里面记载了多种眼镜,二十四种昏眼镜,二十四种近视镜和二十四种童光镜等等,为后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可惜的是,《镜史》有一部分失传,至今难窥其全貌。



(镜史书影)



书中部分眼镜类型



小编列出书中部分的眼镜类型,供大家参阅。

(图为孙云球的眼镜展览)

昏眼镜


凡人老至目衰,视象不能敛聚,一如云雾蒙蔽,惚恍不真。或能视钜而苦于视微,或喜望远而不能视近。用镜则物形虽小而微,视之自大而显,神既不劳而自明也。

近视镜


凡人目不去书史,视不逾几席,更于灯烛之下,神光为火光烁夺,则能视近而不能视远。又有非由习贯,因先天血气不足,视象不圆满者,用镜则巧合其习性,视远自明。

童光镜


此镜利于少年,俾目光不随时而损,西士谓之存目镜。成童即用,十数年后去镜,目终不衰,至老仍如童子。则目司为一身精气所聚,存养瞳神,可以延年永寿,岂小补哉?



眼镜文化


眼镜虽是小物件,但也能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文化特点。眼镜的发展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直接体现出不同时期佩戴者的身份、社会地位等信息。









镜片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镜片的质量和材料上,古代制作镜片的材料由等级制度决定,大到皇帝和贵族、小到平民百姓,都不尽相同。水晶、黄玉、紫晶等均可用来磨制,皇帝和贵族还会用一些”进口“的材料。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就有提到镜片从阿拉伯”进口“。









(此为玳瑁眼镜)

我国古代有着非常灿烂的图案文化,制作眼镜时古人也会把这种图案放在镜架上。古代的镜架上往往刻有福、禄、寿、财等花纹图案,体现着“福在眼前”、“福寿双全”、“官运亨通”、“四季发财”等价值内涵。同时,梁架上往往还雕刻着店名、字号、人名、含金量等。 依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帝王、达官贵人所用镜架多用金、银、玳瑁、象牙等贵重材料,而普通百姓所用眼镜多用铜、铁、钢、木等材料。

现如今很多人认为眼镜是一个西方化的东西,殊不知我国古人也为眼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眼镜行业自古就有,今时尤盛。当您再次戴起眼镜的时候,不要忘了这里面也有古人的一份功劳.......当然,爱戴叆叇非所爱,还待双目独立来......

如无特殊标注,“还原社”所有发文均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还原社(hysociety)
神机威四方!人类史上第一支枪炮部队到底有多牛?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来由你知道吗?

为什么说中国人最聪明,看了这些你就明白了!

你见过吗?古代真正的钱币是这样的!

古人也爱“高尔夫”?


    关注 眼镜行业

0
分享 2017-03-27 15:39:17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