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母校:一所盛极而衰的乡村小学

 

平日里我们都忙着往前走,忘记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直到有一天,即将迎来十八岁生日的她烟消玉殒了,这镇痛才又勾起我对那段我们一起走过的美好时光的回忆。...






2016年8月20日

走进宏昌小学

断壁残垣

杂草丛生

只有风声雨声

没有了读书声

昔日的热闹不再!


学校倒闭后的第一个夏天,
周围风景仍是那么好。


远远望去,篮球场只剩下一块篮球板。还有人在球场上修了几排猪圈并养起了猪。



教学楼前,顽皮的小孩系上绳索,玩起了荡秋千。



走进图书室,书散落了一地,像碎片,像垃圾。



有学生感慨,当初读书时老师都不舍得给他们看的显微镜。

现在,
被无情地扔到了台阶上。




门虽还有锁锁着,但已被损毁如狗洞。



图书室,一块匾额特别显眼,那是1997年宏小竣工开学时隔壁学校老师送的贺礼。那时候,谁能想到这所学校的生命会定格在18岁呢?



宣传牌稳稳地贴在墙上!

昨天、今天、明天,

在时间面前,我们是那样的无力。
悼念母校:一所盛极而衰的乡村小学
平日里我们都忙着往前走,忘记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直到有一天,即将迎来十八岁生日的她烟消玉殒了,这镇痛才又勾起我对那段我们一起走过的美好时光的回忆。

前些天与堂弟通话,无意中他话锋一转告诉我:“宏昌小学倒闭了,老师和学生都被遣散了”。本想向他仔细了解此时母校的现状,可是他话锋再转又去谈其他正事了。都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几年前村里的老百姓都预测到了这所学校气数将尽,只是不知道她飞升仙境的具体时刻。尽管这个结果我此前也料想得到,但听闻后不免悲从中来。毕竟这是我学习生活了五、六年的小学,这里承载了多少成长的往事。

我的家乡位于贵州西部,与云南接壤的一个小村庄。哪里崇山峻岭,道路险阻。人口分布比较分散,行政区划面积较大,加上学校数量有限,因此通常几个村甚至是与隔壁乡镇共用一所小学。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民组里只有一所民办学校,学校仅有两名教师和一、二年级,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就需要徒步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去公办小学上学。1997年,一阵清风徐来,村民个个喜笑颜开,村里终于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小学了。村里一位靠煤矿发家致富的老板鉴于孩子求学路程远,路途安全问题突出,于是自己出资一部分,再向政府申请一部分经费,当地村民出工出劳,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在一个小山坡上修建起一座漂亮的小学,以这位乡镇企业家的名字为小学取名为宏昌爱心学校(。虽然建校时我还小,但那时村民们挖地基、背石头、跳水、和混凝土等干劲十足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无数人喜迎她来到人间,现在十八岁的她又无奈地选择了离开,可曾经她是那么天真活泼,是那样的惹人喜爱。

还记得开学典礼那天,政府许多大领导到场。这位乡镇企业家还特意邀请自己尊敬的老师到场并亲手为其佩戴花环以表对老师的敬重和对教育的关心。从此,这个学校取代了那个只有一、二年级的民办学校,我们被并入新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不用长途跋涉去上学了。

建校后每次学校期末考试成绩在前乡名列前茅,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吸引了周围乡镇的村民把孩子送来就读。那时候经常看到一个场景,许多学生家长来学校为孩子转学进来读书求情。一时间,学生人数多达五六百人。由于只有六间教授和两间办公室,因此每个年级一个班,一个小教室几乎有差不多100名学生。本来可以两个学生用一张桌子,后来加了两张凳子,这样就每张桌子三四个学生。那时候我们经常为了挤位置划“三八线”而小打小闹。每天放学后或是周末来学校里打篮球、乒乓球、跳皮筋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学生在放牛、打猪草、干农活途中都要到学校玩会儿。那时候的宏小成了村里文化交流活动中心,俨然一副盛唐气象。

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高,教学质量好,学校和老师受到学生及家长的信任和敬仰。我想学校如此兴盛,除了学生数量大对学校需求高的大势所趋,还在与当时校长治校有方,与教师人格魅力极高有关。学校建成后乡里远近闻名的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的孙武阳老师当第一任校长,由他来担任校长一职师生及家长都是极为信服的。在他的带领下,全校学生每天放学时都要全体集合,老师要通报当天的教学、行政、安全等事宜,树立教学典型,敲安全警钟,批评不良现象等。那时我们不想集合,总想早点回家,但现在想来集合是很有必要的。这一做法“杨正气,促和谐”,凝聚了全校师生共同推进学校发展。孙校长还时常组织老师聚会,进行乒乓球、篮球等文体活动,教师们都团结起来热心搞教学。每年腊月村里每户人家都要杀过年猪,村民总是相争着到学校来请老师们去他们家吃杀猪饭。许多村民提前几天就邀请了老师,当天还没放学又赶到学校,放学后不让老师回家,非得要拉到家里吃杀猪饭不可,这是村民每年一次的向老师表达谢意和敬仰的盛宴。不知不觉间,村民和老师打成一片。平日里村民们也会不请自来,他们带到学校打听自己孩子的学校情况,特别是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周围人山人海,学校被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家长都自发来看孩子们是如何过节的。儿童节这天是村里每年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天孩子们会得到许多零花钱,家长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大家心底乐开了花。

可叹时过境迁,如今计划生育政策初显“成效”,独生子女人数增多,学龄儿童数量相比90年代大幅减少。打工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部分孩子随着父母到打工地求学,这又使得乡村小学学生数量锐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高,家长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提升,家庭条件较好的人家几乎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孙校长退休时学生人数还有三四百人,孙校长退休后学生人数剧烈减少,从400到300到200,最终甚至不到100人。到了2014年,听说全校只有三个班,学生人数还不到50人,剩下的学生多是家庭条件不好的人家的孩子。这时人们已意识到这所学校大限将至,除了上述原因外,村民暗地里说:“孙校长退休后有能力的老师没有当上校长,没能力的老师又争权夺利拉关系当了校长”,他们认为学校走到今天倒闭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与孙校长退休后学校领导不力和发展战略混乱所致。他们的推测正确与否我不得而知,不过后来的一件亲身经历让我觉得村民的判断或许是正确的。

2013年寒假,我在大学里组织了一批同学并且邀请到外国朋友,打算到我曾经就读的小学义务支教,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外语环境,提高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我联系了这所小学,校长不仅不主动为学生创造条件到教育局为我们这次支教申请,反而漠不关心、推三推四,以学生安全等问题来搪塞。当时村民听说我要邀请外国朋友到宏小支教,他们都主动地到我家咨询我父母,与这些家长相比,学校领导的行为真是让人冷心。也难怪村民会把学校的倒闭归于校长的领导不力。

其实,很多家长把孩子转走,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人格魅力下降,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在后期,学校部分教师不自重,酗酒,赌博,甚至与村民发生不快,这些教师在人民群众中失去了口碑,其他好教师因此也跟着遭殃。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在,加上新世纪人们不在像之前那样对教师“迷信”,所以村民对教师也不那么尊敬了。

这所学校犹如一位妙龄少女,从开始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后来女大十八变吸引了众人的眼球,最终一着不慎烟消玉损。我们不希望学校命运如此,因此会去做各种假设和猜测,然而历史是不可以假设和猜测的。我们只能得出一些破碎的结论:农村的希望在教育,但乡村教育任重道远。学校没有有力的领导,没有忧患意识主动作为,没有解决危机的能力,学校危矣。教师失去人格魅力,学校亦危矣。

一些乡村小学倒闭或许是大势所趋,可是苦了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前我们的前辈读书要跋山涉水,经历了滑坡、泥石流、过河等险阻。如今我们的后辈又要回到当初的起点,万事万物,缘起缘灭,不知这是大自然的轮回或是人的神力所致。

我每年过年时才回家一次,今年回去母校肯定书声不再朗朗,那时想必只剩断壁残垣和无尽的感慨吧。(此文写于2015年10月)

  • 曾经在宏小工作过的老师和上过学的同学们,看了此文是不是也很有感触呢?相信你与宏小有着不少故事吧,不妨开动记忆闸门,动笔写写,在怀念母校人和事的同时,也算是给自己的人生历程一个小小的总结。


  • 母校已逝,不要让我们记忆的遗产再失传。如果来稿数量够多,我们可以组成一本文集,发放给各位老师和同学存念。
欢迎赐稿!

邮箱:lucifer_ning@126.com



    关注 小光哥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