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天使在人间!(张晓惠)

 

一个女人可以美丽一生一世吗?...



张晓惠专
长篇纪实文学

《维纳斯密码:撼动心灵的30位杰出女性》

连  载  之 十四:
天 使 在 人 间


盐城/张晓惠“女人的美丽不是表面的,应该是她的精神层面——是她的关怀、她的爱心以及她的热情”。

  ——奥黛丽·赫本(1929—1993)
是那个穿着芭蕾鞋,在练功房中挥汗如雨的瘦伶伶的大眼睛女孩,怯生生的;是那个在T台上,迈着猫步的细高个儿的少女模特,纯真娴静;是那穿着白衬衫大摆裙,将长波浪剪成了短发的安妮公主,在《罗马假日》中的那个有喷水池广场的阶梯上微笑,倾国倾城;是那位背着非洲难民瘦骨伶丁的儿童的母亲,慈爱又美丽……这就是奥黛丽·赫本,全世界的人都喜欢的公主,永远的天使。


1.改写了好莱坞美丽标准的公主

好莱坞从来不缺少女人,好莱坞更不缺少美女。可当这个习过芭蕾舞、做过模特的比利时女孩奥黛丽·赫本,出现在《罗马假日》的片场里,所有的人都为其纯真的美丽、毫不做作的表演给征服了。1953年她与好莱坞著名影星格利高里·派克一起主演了《罗马假日》,该片瞬间风靡世界,她扮演的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令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与此同时她还因在百老汇戏剧《翁丹》中的表演荣获托尼奖。

从哪里跑出这样一个女孩?是天使降落了人间?奥黛丽·赫本犹如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迅速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和领略了这样一个有别于好莱坞女神们的美丽。是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好莱坞有着许多所谓“性感女神”的存在。尤其是在男权社会的男性眼光中,那些“性感小猫”、“艳妇”、“贵妇人”等等,她们都如出一辙地按照当时流行的审美眼光,细细的眉毛,整齐的牙齿,甚至还有拔掉臼齿而整修过的纤细下颚,再坦露着半爿的波涛汹涌的胸部。

当这位一头黑色短发,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的赫本,白衬衫一直扣到脖颈最上一粒扣子的赫本,在金发性感女郎风行的年代,一瞬之间全部改写了好莱坞要求美女的标准,也改变了世人对好莱坞女星的认识:她不是靠身体以性感取胜的演员。奥黛丽·赫本吸引了全世界观众的目光。

1957年的《滑稽的面孔》也是同样的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使她又一次提名奥斯卡奖。之后的三次提名分别得益于《修女的故事》,《窈窕淑女》,《蒂芬妮早餐》。上个世纪50年代她主演了许多影片,表演质朴而富于激情。如《战争与和平》、《滑稽的面孔》《下午的爱情》、《绿色公寓》、《萨布瑞娜》。 60年代初期,她的主要作品有《不能忘记》,《蒂芬妮早餐》,《孩子们的时刻》,《愤怒的巴黎》,《字迷》,《窈窕淑女》等。后期有《爱神》,《怎么偷一百万》《等到黑暗》,之后曾长期息影,复出后又拍摄了《罗宾和玛丽安》(1976年)、《血统》(1979年)、《他们都笑了》,(1981)《总是如此》(1989年)等影片。

好莱坞拥有全世界最出色的电影女演员。但有了奥黛丽·赫本,自此,大家却公认,天使只有一个——奥黛丽·赫本。一位具有优秀素质和人格魅力的真正的明星,她更是优雅的同义语,是天使的化身,她是会走路的梦、是电影史上永远的纯真女神。她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没有任何人能够再现,她为世界影坛创造了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的形象。

2.偶遇点燃的时尚神话

束腰的大摆裙,简单的黑色小洋装、无领无袖洋装、黑色高领毛衣、格子围巾,平底鞋、大框太阳眼镜……这么多年来,一直喜欢这样的着装风格——赫本风尚大半个世纪仍然得到很多人的喜爱永不过时,这一切,不能不感谢奥黛丽·赫本与设计大师纪梵希一次偶遇点燃的时尚神话。

午后的阳光,明媚又慵懒地洒在窗口。一个年轻的女子,纤细高挑,有着小鹿般的大眼,短短的黑发,水手帽上还扎着一条红色的缎带,脸上带着顽皮的笑容,站在了世界著名时尚设计大师纪梵希的工作室门前。当时,已经贵为法国高级时装界著名设计师的纪梵希,突然在工作室接到一个电话,介绍人跟他说,赫本小姐正在巴黎,想与他见面,讨论一下能否在下一部电影中展开合作。 约会很快就定下来了。纪梵希却很忐忑,因为他一直以为自己将要约会的是大名鼎鼎的凯瑟琳·赫本,而不是刚刚以《罗马假日》一夜成名的年轻的奥黛丽·赫本。

当纪梵希打开大门的时候,却发现站在他面前的不是想象中的凯瑟琳·赫本影后:“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她实在太瘦太瘦了,就像一只脆弱的小动物,一捏就碎,虽然她不施粉黛,但双眸的明亮让人过目不忘。”事隔几十年后,纪梵希依然记得与奥黛丽·赫本会面的那一刻,因为无论是对于他还是她,这甚至都可能是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不过,当时年仅26岁的纪梵希,却不知道这个陌生人竟会是自己日后创作中的缪斯女神。他当时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小姐,我很乐意帮助你,但我的服装太简洁了,不适合做戏服的,而且我正在准备下一季新的展览,我实在是不能为你设计服装了。”

但赫本只是笑笑,因为她早已在两年前就留意到纪梵希的才气,更重要的是,她了解服装的魔力并相信自己敏锐的时尚判断力。于是赫本便开始在他混乱的工作室中挑选自己想要的戏服,她挑中试穿的第一件衣服,是一件灰色的羊毛套装,是为另一位著名模特量身定做的。

然而,当赫本穿上后出现在纪梵希面前时,他甚至有点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她穿着那件灰色套装缓缓走来,真是神采飞扬,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纪梵希说,“她的大眼中充满了兴奋,她说这正是她想在电影中要的装扮。”纪梵希开始意识到,面前的这个姑娘将是自己设计的服装最合适的主人。而赫本也从这次试衣中,确认了一种被自己一生奉行的时装品格。

赫本和纪梵希之间的友谊与艺术上的合作持续了终生,他们的亲密关系一直不曾改变,他们的友情甚至比起她和任何一任的丈夫都来得长久。在《萨布丽娜》之后,纪梵希为奥黛丽设计的戏服包括了《滑稽面孔》、《午间的爱》、《蒂梵尼的早餐》、《谜中谜》等等,甚至还包括第二次结婚、儿子受洗时她所穿的礼服等。

而伴着纪梵希设计的服饰,赫本的名字开始与“高雅”和“时尚”画上了等号,就连温莎公爵夫人、杰奎琳·肯尼迪以及摩纳哥的格蕾丝王妃这些最富有与最知名的女性,都开始身穿纪梵希的时装。60多年后的今天,一如我前面所说,赫本风尚仍然并未过时,因赫本所流行的服装时尚元素依然是好莱坞各路明星们的至爱。当然,在赫本的口中,是纪梵希这个“个性塑造者”创造了这种风格;而纪梵希,也非常感谢赫本一直扮演了他创作上的缪斯女神角色,不断地鼓舞着他。

这不能不用一句中国的老话:惺惺相惜。两位在艺术与气质上非常相通也非常敏锐且才华横溢的人,他们两者所共同追求的一些特质成就这种风格——将一种发自于古希腊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美精华,在工业化时代演绎成大众接受的审美类型;他们都是在鼓励女性去发掘与强调自己的优点,而不是追随所谓的“潮流”盲目改变;他们也一起建立起一种“去性化”的性感标杆,在打破梦露式丰满性感对当代审美标准垄断的同时,提供了一个将女性从追求丰乳肥臀的男权审美观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

不过,以上这些归纳和分析,仿佛还是未能完全解释赫本风尚的魅力之谜。或许,美总是不可解释的,甚至仅是一种巧合,就如那个有着明媚慵懒阳光的下午,赫本遇上纪梵希那样。可遇而不可求。

3.爱人与被人爱

有着从小执著地寻找生身父亲经历的赫本,渴望爱也渴求被爱。赫本这样的美丽优雅的女影星,身边追求者众。她遵循着自己感情的走向,在“爱我的、我爱的”之中进行着选择,先后有过几次婚姻;但直到与英俊的罗伯特·沃特斯邂逅。1980年,在共同的好友家中,赫本结识了罗伯特·沃特斯,后来被赫本称为“灵魂伴侣”的男人。当时的沃特斯沉浸在丧妻之痛中难以自拔,与婚姻失败的赫本同病相怜,他们很快对彼此敞开心扉。互相了解之后的二人惊讶地发现彼此有如此多的共同语言,有如此多的相通相同的地方,对事物对人生对情感,俩人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

赫本曾对朋友这样形容沃特斯:“我已经找到精神上的双胞胎,愿意与此人共度一生”。在之后的岁月里,赫本和沃特斯真正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是如此和谐,甚至从未想过用一纸婚书来维系伴侣关系。1985年沃特斯搬到赫本住的瑞士托洛许那村,他和赫本的儿子共同照顾赫本直到终老,一往情深。赫本一直到人生晚年才遇见和自己爱对方一样,深爱着自己的一个男人,她得到了一段最后的幸福,一如她自己所说,她和罗伯特·沃特斯是“精神上的双胞胎”。

罗伯特·沃德斯,这位深深地爱着她、陪着她走过生命最后13年岁月的人,很中肯地评价赫本“信守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早早便确定了她自己最适然的状态。她的风格来自于她不愿妥协,并对基本与真实的事情专注投入。她对于外在的影响显得相当顽固与抗拒,对于最自然与自在的事情总是坚持到底。她的正直与教养可以和她的幽默及讽刺兼容,不会让她太过严肃,但总是对事情相当地认真”。在鱼龙混杂、价值观异常多元的娱乐影视界,顽固抗拒外在的影响,坚持最自然与自在的事情,秉持这样的特质非常的不易。想来,这也是奥黛丽·赫本具有异常魅力的根本所在。

收着奥黛丽·赫本许多的照片,张张漂亮。其实,用“漂亮”来形容这样一位天使实在份量太轻。而看过这样的一张照片,她的形象在心目中更加丰厚:晚年的赫本,背着一个非洲儿童,依旧是大大的眼睛,光洁的额头,依旧是那魅力无穷的笑容,只不过是,这笑容里更多出一份母性与慈爱。在与罗伯特·沃特斯最后十三年相守的这段幸福日子中,赫本作为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多次赴非洲开展慈善与救助活动,她不但以其光彩的银幕形象,也以其高尚的人格情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她恪尽职守,以爱心以自己在世界上巨大的影响,持续给世界上不幸的孩童们灌注她不啬惜的爱。

为了表彰奥黛丽·赫本对世界电影艺术的贡献,法国政府于1987年授予她法国最高褒奖——骑士荣誉勋章。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位美丽善良的“安妮公主”。赫本晚年贡献了很多时间给许多非洲及中南美洲的贫苦儿童,赫本是位伟大的母亲,她将伟大的母爱贡献给了人道主义事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了纪念奥黛丽··赫本为贫困孩子们所做的贡献,专门为她在纽约总部树立了一尊以她名字命名的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奥黛丽精神”,并于2002年5月举行了揭幕仪式。而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国邮政总署则发行了她的的纪念邮票。


写到赫本,不能不提到她的终生好友,好莱坞著名男影星葛利高里·派克。

其实,我们最初认识赫本,也是和派克密不可分的。两人在那部拍摄于1952年经典影片《罗马假日》中,互为衬托相得益彰,将一段安妮公主与年轻记者一日间的邂逅而产生的朦胧爱情,演绎得那样美好纯真荡气回肠。当时的派克已经是影坛巨星,而赫本,不过是一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第一次见面,派克就注意到了那个俏丽的女孩,而赫本,也被对方的绅士风度所吸引。

在拍摄的过程中,派克很照顾这个缺乏演出经验的女孩,拍摄之余,两个人也常在罗马的街头漫步,这样的一对,总是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于是,绯闻就这样产生了。然而,那时的派克,已经是有家室的人了。于是,两个人从此保持着一种不是情人,却是知己的关系。在之后的几十年中,赫本每次到美国,一定第一个到派克的家,她和派克的家人相处也非常融洽。

1993年,赫本回了天国。77岁高龄的葛利高里·派克带着妻子,千里迢迢来到瑞士送别赫本。他在赫本的棺木上轻轻印下一吻,说了一句话:“你是我这一生中最爱的女人……”身旁的人一片唏嘘。10年后,在派克去世的那一年,一家著名的拍卖行义卖赫本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那枚晶莹闪亮的蝴蝶胸针——那是派克当年送给赫本的,在首饰盒里,陪伴了赫本40年。老年派克又一次买下了那枚蝴蝶胸针。如今,两个人均已作古。而这样的一份感情,让人感动又回味无穷。
奥黛丽·赫本是一个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女人。

可爱、忠诚、优雅、甜美、开朗、值得信任等这些美德融聚一身,这样的完美,人世间真的难寻难觅。一如葛里高利·派克所言:每个人都很容易爱上她。她是我见过的最迷人和优雅的人。谁不喜欢她呢?全世界的人都会爱上她的。

奥黛丽·赫本作为一名演员,她具有少见的特质——观众缘,让每个人都不得不注视着她。她可以流利地说许多国家的语言——英语、荷兰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或许还有我们不知道的语言。她是一个情感丰富,一生渴望“爱人与被人爱”的女子,这可能为她在晚年投入慈善作一个很好的注释。而更令人钦佩的是她这样的一种特质,作为一名女性,她身上所表现出的执著尤其是“固执地抗拒外来的影响”,不管是在其价值观还是审美观上,这样的秉持内心的真实,纯净文雅又简单朴素,这也许是赫本永远是赫本的重要原因。

这样一个令全世界的人都喜欢的女子,让我们听听她的心声,也是她一生所坚持的人生及生活态度:

1、要有吸引人的双唇,请说好意的言语。

2、要有美丽的双眼,请寻索它人的优点。

3、要有纤细的身材,请与饥民分享你的食物。

4、要有亮丽的头发,请让小孩每日触摸你的头发。

5、要有自信的态度,请学习你不曾学过的知识。

6、人之所以为人,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并非向人抱怨。

7、请记得,如果你需要帮助,你永远有你的手可以自己动手。当你成长后,你会发觉你有二只手,一只帮助自己,一只帮助他人。

8、女人的美丽不存在于她的服饰、她的珠宝、她的发型;女人的美丽必须从她的眼中找到,因为这才是她的心灵之窗与爱心之房。

9、女人的美丽不是表面的,应该是她的精神层面,是她的关怀、她的爱心以及她的热情。

10女人的美丽是跟着年龄成长。

一个女人可以美丽一生一世吗?

以前我不相信,但是智慧的奥黛丽·赫本让我相信了。

(下周二呈献的是:《
那一束永恒的蔚蓝
》,敬请关注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表示感谢!)
总编:骆圣宏

特邀编辑:李建丽



文/张晓惠

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书香盐城形象大使,全国三八红旗手。发表散文、随笔、报告文学五百多万字,出版《坐看云起》《维纳斯密码》《北上海》《碧血雨花飞》等十多部散文、纪实文学作品集,先后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全国纪实文学作品一等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市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每周一期     周二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田紫嫣专栏

行者无疆(盐城/田紫嫣)

王青梅专栏

忙里偷闲也观春(兰州/王青梅)

王卫东专栏

含饴弄孙忘鬓华(南通/王卫东)

邰映红专栏

一盘棋的启发(成都/邰映红)

张晓惠专栏

天使在人间(盐城/张晓惠)

范光春专栏

双喜临门(重庆/范光春)

王丽华专栏

走不出灵魂的牧场(天津/王丽华)

上期回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田紫嫣专栏

生命的原色(盐城/田紫嫣)

王青梅专栏

没有什么了不起(兰州/王青梅)

王卫东专栏

毕业班当须警惕伪勤奋(南通/王卫东)

邰映红专栏

难得人间四月天(成都/邰映红)

张晓惠专栏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盐城/张晓惠)

范光春专栏

追悼会上的不速之客(重庆/范光春)

王丽华专栏

人间四月天(外一首)(天津/王丽华)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欢迎在文章后点赞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关注 人民作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