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为人的延伸 ---祝晓峰讲座回顾

 

讲座一开始,祝晓峰老师从园丁鸟切入话题。园丁鸟的巢本身是个结构,是建筑。人懂得建造自己的延伸物并完善它,园丁...





讲座一开始,祝晓峰老师从园丁鸟切入话题。园丁鸟的巢本身是个结构,是建筑。人懂得建造自己的延伸物并完善它,园丁鸟也一样。有一种园丁鸟可以做出完整的有覆盖的房子。与人类的早期建筑没有太多区别。有支撑有覆盖,需要隐私就再有墙。



接着祝老师将建筑与手机做比,他认为建筑不像武器与汽车一样有很容易直接感受到的变化。建筑像手机一样给人带来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人的一辈子有超过50%的时间是待在建筑里的,可见建筑对人的影响之大。

人最初是居住在洞穴里,然后才延伸出了建筑,人喜欢待在建筑里。人通过建筑感到舒适,安全之后才能更好的去认知社会。人通过原型长出各种各样的建筑。人应该作为社会与自然的媒介而不是障碍。

由此祝老师提出“建筑本身是人的延伸”这一想法,在他看来,“建筑作为人的延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理解:1.本体的延伸:建筑与原型 2. 身心的延伸:建筑与自然  3. 交流的延伸:建筑与社会。随后祝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近年来他的建筑探索,通过九个作品作为案例更加深入地阐述了自己对建筑与社会与人的关系的见解。

本体的延伸:建筑与原型

谈到原型,祝老师表示“原型不是人天生就能发明的,人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得原型。千万不要忽视原型。这么几千年下来,人们形成了这么多的原型,原型不是死的,是活的。”

胜利街居委会和老年日托站



居委站是在转折角建立的一个建筑。这个建筑场地附近有剩下的残破建筑,它本身留下了许多建筑师设计不出的孔隙空间,是可呼吸的空间。于是祝老师和他的团队就小心翼翼地寻找建筑与周围老建筑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委托方要求新建筑不要过于现代,建筑通体采用杉木材质,唯一有区别的是一面山墙。这个建筑的山墙在水的旁边,没有消防问题,又考虑到是公共空间,就用木结构做了个玻璃幕墙。

谈到设计这个建筑的空间设计时,祝老师说:“实际上你发现,你的注意力在空间上时,你对实体就不再关注了。比起奇形怪状的建筑,这个空间可以让人思考。”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团队在设计这个建筑时想用现代的语言与现代的建筑看看可以将庭院转变为什么。它的区域内有两棵市级保护级别的老树。基地之前是个庙的后院所以非常安静,两棵老树可以自由生长。后来东北方向的水源被后建的银行金库掐断后其中一棵老树就开始枯萎,另一棵向反方向疯长。这颗树成为了设计的主要切入点。

祝老师讲到他和他的团队在一层做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验,二楼则是走廊式的空间可以观看古镇真实的风景。封闭的中庭有些开洞,会有光线进入,诱惑你走向拥有天光的中庭。因为二层被打散成了一个个小体量,所以建筑面积被大大缩减,故能看到和周围比较好的关系。树的环境在我们的建筑建成后成为了新的一种宁静的所在,给了树的可能性。

成都双年展多层公寓





前一个案例中是祝老师对孔隙空间的解读。现在的这个多层公寓则是对那种解读的扩大。这个方案是10年成都双年展做的多层公寓。如今的上海的人数的增长量是十分可怕的。这么多人住在城里,需要可持续的密度,与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所以高层建筑的出路是一个问题。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简单的道理,在高层建筑中,绿色植被的上层空间被浪费。于是对建筑进行错动,将公共空间加入到错动中的孔洞空间中。在保证了容积率的同时,还提高了公共空间率。

身心的延伸:建筑与自然

谈到自然与建筑的关系,祝老师表示:“如果讲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应当讲的是身心的延伸。西湖西堤的汾阳别墅中的一个小码头,是我认为的借景的极作。到这里之后你会发现人类的一个共同的原则,如果你想要很好的欣赏风景,你需要一个小尺度的,很安静,很安逸的空间。就像这个码头一样,在27平米的空间里,你感觉拥有了整个西湖。”

金陶村村民活动室





“我们把很好的风景归纳为六个方向,然后把他们装到一个结构里。总的看来是做了一个六边形的空间。因为考虑到村民可能会觉得奇怪,便用了传统的材料。庭院中间有棵树,现在树很矮,是建筑保护树,希望以后是树保护建筑。空间的前后都有窗,可以控制空气的流通。”

华鑫展示中心







“第一次到场地时,我们注意到场地内有六棵大的香樟树。感觉香樟树在环境中自然的力量慢慢地抵挡不住。走到树下,却还是能感受到树能庇护你。”

所以祝老师寻找到了一个平面,可以通过不同的Y字形进行连接,把底层空间开放出来给公众。然而这么建就会势必离树很近,为了保护树木就尽量少立柱子。采用剪力墙结构支撑起整个平面,剪力墙则被镜面不锈钢包裹后消失了,不锈钢倒映着周围的树木绿化,建筑是真的从视觉感知上漂了起来。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建筑,他的团队还研究了基础。出于要做浅的基础,浅就需要大板,下雨时就阻碍了树对水的吸收,于是就将基础做了孔,让水可以渗过去。

“我们在被结构引领后,在设计的最终阶段又会成为建筑的主导者。整个设计是建筑与自然合作完成的作品。”

东海公园咖啡馆

在讲解此案例时,祝老师开了个引起全场哄笑玩笑“因为做了华鑫中心,可能外面就觉得我们是一个为树做空间做得很好的团队。”

然后祝老师又谈到了他们的概念的源头“其实我们能看到猴子很聪明,他们会充分利用树的空间。在小的树枝上会独处,在大的枝干交接处会有社交空间,最后得到了概念。”

祝老师的团队希望把结构和家具结合起来,去生成空间。网状的钢结构片墙作为结构的同时成就了书架空间。同时运用交错楼梯将建筑水平向拉住。这个建筑难以完成的是板子要薄。水平力可以通过楼梯进行传递。

交流的延伸:建筑与社会

大沙湾海滨浴场





本来这个方案最下洗澡,中间吃喝,上层住宿。三个平台就解决了。但是祝老师觉得不应该就这么完了,人之间应该有更多交流。

海浪中,不同浪之间会形成交叉。所以就用Y字形的空间可以进行穿插与交织。通过一个路口的多向可能性,他们会出发遇到不同的人。

“如果外地无法操控的地方可以借鉴这个案例。虽然有些细节并不如我们所看,但在太平洋的体积下,细节可以被忽略了。”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幼儿园





谈到幼儿园的生成过程时,祝老师说道:“这个设计反过来质问我,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应该考虑这个场地里我们能做什么。只是把庭院做在一层,小朋友们必须下楼才能玩耍,对小朋友是不公平的。如果能将庭院做在班级旁边就会更好。所以我建立了一个两个班共享一个活动场地。最后在每层中做了四个单元。六边形达成了四边形所完成不了的任务。在六边形的空间内行走,走廊设置在边沿,便会自动走的慢下来。从自己的庭院开始也可以到其他班进行活动。”

祝老师在谈到这个方案中很有趣的细节时又一次展现了他的幽默:“我们专门设计了两个高度的窗户。下面的窗户是做给小朋友的,上面的窗户是通风采光用的。下面的窗户本来我们设计的是让小朋友出去玩的,可以滚着出去的。但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打开。我放这张照片是想说明小朋友出去的渴望。”

万科绿地中心

投资方希望实现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于是祝老师及其团队将展厅做在周围,中间做了个中庭。因为考虑到地铁在地下,团队又很想要底层通透的空间,于是便制作了三个支点。但考虑到地震力,便又添加了防曲支撑。这又是一个结构带给设计新的启发点的例子,防曲支撑的V字形正好围合成扇形报告厅空间。祝老师风趣的说:“王石(万科老总)最喜欢这个空间,因为这恰好是个V型(万科vanke)”引得全场哄笑。

提问环节
1.问:您觉得什么是空的秩序?

答:秩序是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单个空间里,就是尺度和材质,形成的一种秩序。另一个层面是通过空间的组织。它并不是在庭院中能体验的事情,而是经过了一定路径后形成的整体印象。这个节奏影响的感知。是对秩序感知的方法。

2.问:建筑建成之后的后期使用都会跟馆长有关系,建筑与社会活动难以实现,我们能做什么使之得以实现?

答:我们不能因为老是面对这些管理者。所以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就像幼儿园中,后来的集团进来后本来想的上海天气冷,他们就想在走廊四周加入玻璃。但我们本身的设想就是让小朋友去体验天气,也很幸运,最后集团赞许了我们的想法。同样,我们做的建筑的元件,我们做的柱子窗什么的是激发人的兴趣。我的观点是建筑要做到“八分饱”,让使用者的使用填到100分,而不会过度。但是后期建造完成后,我们还要进行评估,这样才能进步。

文字| 刘晓光


    关注 未来建筑师协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