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厦大文科第一号本科毕业证书,它的拥有者来头可不小哦!

 

关于他的事迹,那可不仅仅是厦大文科第一位毕业生这么简单~...

传说中的厦门大学第一号文科毕业证

◆ ◆ ◆
▲ ▲ ▲
这是小夏能找到的厦门大学文科第一号文科毕业证哦!在毕业证最右边依稀能看到标有繁体字“第一号”的字样。该毕业证的持有人是林惠祥。关于他的事迹,那可不仅仅是厦大文科第一位毕业生这么简单。
他有多不简单?
   林惠祥(1901—1958)
◆中国最早期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之一。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创建者。

◆国内系统科学研究台湾原住民第一人。

◆厦大人类学学科基础的奠定者。

说起厦门大学的人类学专业,因为过于冷门,大多数厦大人可能还是头一回听到。20世纪80年代,由陈国强教授牵头创办了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研究所。1986年,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人类学被撤系,2006年复系,2007年招收复系后第一届人类学专业本科生。从此,人类学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不得不提的是,厦大的人类学拥有多项特色:
厦大

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几个开设本科专业高校之一

是“南派”人类学的代表之一
是最早恢复人类学专业的高校之一
  下面,就随着陈国强教授一起回忆林惠祥先生的二三事吧~


◆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在绿树掩映的厦大校园中有一座普通的楼房——“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这所博物馆是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中唯一的人类学专科博物馆。它的创建人, 就是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
有真才便好, 何需资格文凭
林惠祥自幼就勤奋好学, 十二岁入福州东派学堂, 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 后因家贫, 又嫌学校的教学进度太慢, 便在家中自修。“有真才便好, 何需资格文凭。”这是林惠祥的信念。他自修二年, 晨夕勤课, 达到中学毕业水平。后随父前往菲律宾, 仍坚持自学不已。他从报刊上读到一个马车夫通过自学, 取得成就的事迹, 非常感动, 引为自己的榜样。所以, 他身在米厂工作, 却始终坚持自学。后来, 陈嘉庚先生捐资创办厦门大学,学生可免学膳费。听到这个消息, 他无比高兴, 考入读书。
◆林惠祥先生年轻时


在厦大学习期间, 他虽因成绩优良而获得两次甲等奖学金, 但仍不敷日常生活费用, 只好于课外兼任中学教学, 每日步行数里赴校, 路上尚需翻越两个山岭, 十分劳苦。他就是这样艰苦学习四年, 终于获文学士学位。厦大毕业后, 考入菲律宾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 学习期间费用自负。他常以面包就冷水为餐, 生活极为穷苦。因他勤奋学习, 一年后即获人类学硕士学位, 提前毕业。
只身赴台湾,考察原住民
十分了得的武艺铸就传奇故事


1929年,受“中央”研究院委托, 化名林石仁, 扮作商人持中国护照,单独深入日本侵占下的台湾, 作实地调查研究。

林惠祥在台湾进入原住民聚居的山区, 历尽艰险, 搜集原住民风俗文化标本一百余件。当时山中交通十分不便, 他曾买到一条樟木制成的独木舟, 雇原住民偷偷运出, 路过一条铁索桥时险些坠入探渊。而日本警方曾怀疑他是中国特务, 派人跟踪, 险些出事。他置生死于度外, 终于将文物全部带回, 并将调查研究结果, 写成《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此行收获, 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 受到极高评价。
◆ 林惠祥先生制作高山族人像模型


1935年林惠祥在厦大任教时, 为了倡办人类学标本陈列馆, 增加更多的文物标本, 于暑假中第二次赴台湾深入原住民地区调查。当他抵达基隆时即被日本警方扣留。后虽然释放, 仍受日本特务严密监视。但他巧妙周旋, 工作两星期, 终于获得台湾原住民刀、枪、弓、箭、衣、饰、雕刻物、船模型、石器以及音乐柞等器物数十件, 返回大陆。林惠祥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台湾原住民的学者。
◆ 林惠祥模仿猿人姿态教雕塑工制作猿人模型
著书立说,自筹博物馆
自1928年起, 林惠祥就开始从事人类学(包括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博物馆学等)的研究。他在厦门大学担任教职时, 深感人类学书籍太少, 就自己动手搜集中外有关材料编写讲义。数年中写成《文化人类学》、《神话论》、《世界人种志》、《中国民族史》等书。其中《文化人类学》是当时国内有关人类学方面的重要著作, 材料丰富全面, 对人类学总论、略史以及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宗教艺术、语言文字等方面, 都作了详细全面的论述, 是研究人类学, 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 林惠祥文集


在积极从事人类学研究和教学的同时, 林惠祥述深感实物标本产重不足, 而当时政府又不拨给经费, 于是他省吃俭用, 用自己节省下的薪金和稿费, 在厦门大学西侧建造一所两层楼房, 开辟了第一个人类学标本陈列所。他把自己自费收集到的及南洋华侨热心捐赠的标本, 共计三、四百件陈列其中。后来又在陈列室的基础上创立了厦门市人类学博物馆筹建处, 供厦门大学历史、人类学教学使用, 并欢迎中小学师生参观, 以宣传普及人类学知识。
◆ 庆祝厦大建校95周年时摄于人类博物馆


2011年,在林惠祥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分发的纪念品中,有一座林惠祥先生的微型雕塑。先生的这副神态和打扮,俨然不是象牙塔里专啃文字的老学究,反而增添了一份闯荡社会、饱经风霜的干练气息。
◆ ◆ ◆


鲜为人知的是,在厦大思源谷旁边的小山顶上,林惠祥先生的墓地静静地坐落在那里。每年的清明节前夕,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师生们都会带着祭品前去为先生扫墓,这已经变成了系里面的一项传统。缅怀逝者之时,也在重温林惠祥先生创造的伟绩。先生之志,催人奋进,厦大人类学学科的发展重任,落到了新一辈人类学师生的肩上。先生勤奋治学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一代代人类学者们身上,并不断传承、发扬下去。


 
夕阳映照在林惠祥先生的墓地
厦门大学

整理:林钰琼

文字部分来源:厦门大学报

毕业证提供方: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责任编辑:林钰琼



    关注 厦门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人类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