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两城间 移步不换形

 

两座城的气质,融入了梅家父子,也造就了梅派的艺术观。反观今日中国,能同时打通南北双城气脉,融会贯通于艺术作品和个人修为,进而独创一派,还能反哺社会的艺术大师,确实再也难得一见!城与人,是顶级艺术的共谋。...



梅葆玖先生的第22个徒弟姜亦珊,具有“双重”门派。她既唱梅派又唱张派——这在门户清晰的戏曲界实为罕见。按说,她应该先退了张派的师门,再去拜梅葆玖。可是当年七十多岁的梅葆玖不同意。他认为,早先正是因为张君秋先生也曾拜梅兰芳为师,这才有了后来的张派。他对姜亦珊说:“我就是喜欢你,你完全可以既唱梅派又唱张派,这样你就是在唱你自己。”

基于传统、融入个性,正如梅派得以传世的道理,其精髓是“移步不换形”。这句精髓的意思是,在确保京剧基本筋骨不变、“不换形”的情况下,可以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而“移步”。这也应该是当下戏曲改革创新的“座右铭”之一。



姜亦珊拜师梅葆玖的仪式 
起初,梅兰芳提出这一概念之时,得到的反馈是:“梅派,就是‘没派’。”此话既可以理解为贬义,也可以理解为褒义。“没派”似乎“不正宗”、“不入流”;“没派”也可以是“包含了所有的派”、“特高级”。事实最终证明,梅派以“移步不换形”的特质,成为“特高级”。

“没派”近乎“包含了所有的派”,还有一个同义词:海纳百川。梅葆玖出生在上海。哪怕他随着父亲1951年一同迁往北京,他和父亲的户口也是在1958后才迁离上海的。梅葆玖一有机会就来上海,一来上海就会去思南路上如今已经成为思南公馆的旧居。那是他学会上海话的地方,也满载着故乡与童年的回忆,以至于思南公馆的员工都留有与他的合影。


梅葆玖在思南公馆留影
梅派孕育于上海、成名于上海。梅葆玖在上海读的是教会学校。出身于京剧唱腔绕梁三日的家庭中,梅葆玖却也煞是喜爱英文歌、流行歌,收集了迈克尔·杰克逊的CD以及邓丽君的全集。中西文化,在他身上能合璧,是因为身处上海。有趣的是,听他说北京话,完全没有上海口音。听他说上海话,也丝毫没有北京口音——说起话来,也堪称“没派”。到了北京,他又自称“我就是一个北京城逛街的老头”。他住90平米的房子,养着六七只猫,每个月为流浪猫花4000元……



两座城的气质,融入了梅家父子,也造就了梅派的艺术观。反观今日中国,能同时打通南北双城气脉,融会贯通于艺术作品和个人修为,进而独创一派,还能反哺社会的艺术大师,确实再也难得一见!

城与人,是顶级艺术的共谋。


    关注 新民艺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