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沟通利器——关键对话》预热材料[职播NO.2]

 

“有话直说,有话好好说”,真就那么难?点这里,看看闪老师给大家的预热材料,热身一下,也许就没那么难了。...

| 预热材料 |  From 闪燕老师

阅读以下文章,带你提前了解关键对话的内容,带着自身困惑听明晚的分享,学习收获倍增。

强烈推荐完成文末的《小测题+提问》,闪老师讲什么,由你决定!


A公司总经理鲍力正在召集公司高层经理召开一个紧急会议。因为他刚刚收到一个来自客户高层的投诉,一个重要的合作项目没能按时按质完成,客户已放下狠话,后续合作的希望将非常渺茫。更令鲍力生气的是,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而且每次发生都会给公司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

在会议上,鲍总拍着桌子大发雷霆,而大家只是面面相觑,屏息静气,正襟危坐。但等到紧急会议结束,鲍力一出会议室,大家马上三三两两地展开了热烈讨论。

项目经理陈默说:“我早就说这项目得出事,你们看,果不其然!”老马忙附和道:“第一次开项目讨论会时我就觉得不靠谱。大家根据工作量估计至少得3个月才能按时按质完成,但向鲍总汇报时,他说客户只给45天的时间,所以必须压缩一半时间。”诸葛接着说:“咱老板根本就不了解情况,经常项目开始时拍脑袋做决定,最后出了事又拍桌子骂人,苦了咱们,挨骂还得收拾烂摊子。看着吧,公司这样的事以后肯定还会有,不知道下次该谁遭殃了。嘿,走一步,看一步呗!”

鲍力碰巧折回会议室,无意中听到了这场“事后诸葛”之间的对话,顿时既愤怒又郁闷。回想当时启动会上,因为客户方面的时间压力,他确实要求把项目周期压缩到45天。但当他和项目组沟通时,没人说不行;更没人明明白白地说清楚差距和风险到底有多大,需要什么额外的资源或特殊支持。每个人都说会尽力,听大家这么说,自己也以为只要加把劲就能挺过去,谁知道会这样!现在出了问题,大家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倒统统把责任推到领导头上,早都干什么去了?

A公司的这一开会情景并非个例。事实上,类似情形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也并不少见。导致该类事件的原因可能很多,但非常核心的一点就是缺乏公开、坦诚的沟通艺术。

据MBA教案中一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管理问题中,沟通导致的问题比重约占80.5%。杰克·韦尔奇也曾说:“企业领导人的工作成效,与能否同他人有效沟通具有成百上千倍的正效用。我80%的工作时间是与不同的人说话。”

现在,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也都在大力倡导公开坦诚的沟通文化,希望实现真正的上情下达、下情上知,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最终形成有效决策、提升执行力。可经常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中外企业,公司所倡导的与员工实际的行为之间总是有差距,甚至相距甚远。

那么,推进公开、坦诚沟通的难点究竟是什么?有没有相对应的解决路径可以依循?

聚焦关键时刻下的关键行为

由于公开和坦诚是非常抽象的要求,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这就可能导致每个人的理解和标准有所区别,与公司的要求也因此大相径庭。所以在很多公司,公开、坦诚的沟通文化更容易成为挂在墙上的口号,而不易落实为员工们实实在在的行动。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聚焦关键时刻下的关键行为。

国际著名培训公司Vital Smarts(以下简称VS公司)长达30多年的研究发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的时刻,一旦适当的行为得到落实,就能带来所需的成果。反之,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种特殊的时刻,即沟通中的“关键时刻”,它主要具有以下三要素:
而关键行为,是指具有高影响力、高杠杆作用的行为,这类行为一经落实并固化,就能带来你希望的结果。在那些特别容易出错,但同时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能够有意识地采取关键行为积极应对,就可以大幅增加其成功概率。同时它非常符合20/80法则,即这些时刻可能总的占比不高,约20%,但如果你能聚焦能量有效应对,它会对你事业和人际关系的成功起着80%的作用。所以,聚焦关键时刻下的关键行为,可以事半功倍,使成功概率大幅增加。

很多时候,这种关键行为体现为一种关键时刻下的沟通,我们称之为“关键对话”。VS公司在长期的调研中发现了“关键对话”定律:每当你感到受困时,你都会发现问题往往涉及关键对话,也许是因为你没有开展关键对话,或者关键对话进行不当。

那么,什么才称得上是恰当的关键对话呢?中国人有句大白话——有话直说,有话好好说,这为关键时刻下公开、坦诚的沟通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所谓“有话直说”,是指将问题摆在明处,不打哑谜,不积攒问题,不回避矛盾。但“有话直说”并不意味着语言简单、语气粗暴,还需要注重技巧,即“有话好好说”。“有话好好说”是指沟通的方式方法要有理性和建设性,用让别人可以接受的方法进行沟通,让他人感受到尊重和共同目标。这两个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的行为,却体现出辨证统一的智慧。

但仅仅能够聚焦关键时刻下的关键行为,似乎还是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有话直说”和“有话好好说”。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关键对话”的技巧,实现公正、坦诚的沟通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真正落地?

明确“有话不直说”的消极影响在开展关键对话之前,我们需要首先真正意识到“有话不直说”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从而加强行为转变的动力。

有的人喜欢“以和为贵”,重视和谐的氛围和关系,所以经常在关键时刻选择回避问题,粉饰太平,以避免冲突,维护关系。但事实上,这样的行为只能暂时掩盖和淡化问题,并不能解决和消除问题,未来很可能会面临更艰难的选择和长久关系的危机。

有的人喜欢说话含蓄,让别人自己琢磨和领悟,方显自己高明。岂不知世上知音难寻,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领悟,更多的人是从“悟”到“误”。

如此种种,都可以归纳为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如果理性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利”往往是暂时的,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其实为自己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本来当时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果只是消极应对、掩饰忽略,就会逐渐演变为更为复杂、破坏力更强的炸弹。原本希望维护的和谐关系,最终甚至可能面临彻底摧毁的危机。

因为人们当面不说,就难免背后议论;会上不说,会下说;之前不说,个个事后诸葛。当这些议论、抱怨传到当事人耳朵时,很容易夸大和扭曲,双方的误会将越来越深,从而严重损害彼此的关系和信任。

而且,人并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很多事虽然嘴上没说,但你的身体语言和语音语调已经泄露了你的想法,导致他人会歪曲和放大。

另外,关键对话没处理好,事压在心里,影响自己的心情,也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家庭关系,最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与其待小问题积累成大危机,不如之前就鼓起勇气,掌握方法,在最佳时间有效应对。

掌握“有话直说,有话好好说”的落地方法我们可能天生不是关键对话的高手,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们“有话直说,有话好好说”,从而既可以规避可能带来的关系受损、冲突加剧,又可以推动事情往前一步迈进。

VS公司在30多年行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对比关键对话高手的行为,总结和提炼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方法论,并在2002年出版了畅销书籍《关键对话》。在该书中,它将整个关键对话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一:对话开始前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积极应对的时刻,关注自身因素,聚焦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换言之,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从心开始”,厘清自己在沟通中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并坚持在沟通的整个过程中聚焦于此,不偏离、不转移。同时,我们还需要做好情绪控制。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主导自己的故事来控制情绪,并利用改变后的情绪来帮助我们回到健康的对话环节中。

阶段二:对话过程中

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利用STATE法陈述自己的行为路径,同时鼓励对方也这么做。STATE法是VS提出的一种陈述方法,包括分享事实经过(Share)、说出你的想法(Talk)、征询对方观点(Advice)、做出试探表述(Try)和鼓励做出尝试(Encourage)五个元素。由此,双方可以通过共享信息来丰富语意库。

另外,在对话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特别留意导致对话不安全的信号——例如沉默或语言暴力。当发现这类信号时,我们应该去努力去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动机,并积极应对。

阶段三:关键对话结束

如何结束对话与如何开始一样重要,我们需要把共识转化为行动和结果。所以,我们需要形成行动计划,决定何人在何时做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跟进。同时,还需要设定检查时间、将任务细节一一记录,并按时进行检查。除此之外,不要忘记督促行动者,保证他们可以为做出的承诺与承担的任务负责。

关键对话,从自己做起沟通本身就是需要双方乃至多方参与的行为。因此,要掌握“关键对话”的技巧,需要从自己做起,大家相互提醒和促进,从而逐渐在团队内形成开放和坦诚的沟通文化。

回到我们在文章一开始的A公司案例,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从自己做起:当客户提出希望缩短一半项目时间时,如果鲍力能够马上与项目组开展一场健康的关键对话,鼓励大家打破沉默,讨论可能的风险、问题、所需的额外资源和支持,在事实和数据认识清晰和统一的基础上再共同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结果可能大不一样。

当老板布置了一个在现有资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如果有人能够“有话直说”,说明可能带给公司和客户的风险,也说明需要超常规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源,同时注意不光站在自己的角度,也站在公司和老板角度建立共同的目标,“有话好好说”,也可能衍生出不一样的结果。

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事前公开和坦承沟通可以让最终注定失败的结果衍生出多种可能。另一方面,当项目执行过程中偏差越来越大时,也隐藏着关键时刻;如果大家能及时沟通,寻找解决方案,也许可以挽回部分损失。

除此之外,当最后接到客户高层的投诉电话时,依然是一个关键时刻。大家可以选择纷纷做事后诸葛亮,私下评头论足,等待悲剧的下一次轮回,也可以选择坐下来开诚布公,进行沟通和复盘。这样,失败将不会循环往复,看似注定的结果也会衍生出多种可能。

最后,希望我们的工作中少一些鲍力(暴力)总,少一些陈默(沉默)同学,少一些马后炮,事后诸葛转变为事前诸葛,大家能在“有话直说”上增添了更多的勇气,在“有话好好说”上找到落地的方法和技巧,让公开、坦诚的沟通成为我们企业真正倡导的文化和力行的行为,更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成功助推器。
想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

或者,有问题请教老师?

请点击此处《小测题+提问》


    关注 思酷职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