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写蓝田(002):玉山好

 

玉山好,却并非三教九流都爱。有美玉之心,游玉山必有所得;无,最好别生俗念,见有人来,便也附庸风雅。玉山不喜欢势利人。...

玉山好
孔明


常有西安人发愁:春秋想游,没个去处!又有三五成群,去游黄山,九寨沟的。我就想不通:眼皮底下就有好山好水,为何少有人去?有人翻了白眼问:“你所谓的好山好水,今在何方?有何看头?”我鼻子眼睛都想笑,反问道:“阁下想看什么”?语塞的多,强词夺理的少。我说:“不信的跟我走!”居然有人愿往。



▲从我老家场畔看玉山。孔明摄于2013年8月3日黄昏

出西安城,东走数十里,有一脉山醒目,挺拔而俊秀,清高而静默,顺公路绵延直上,至许庙拐个大湾,踅向北去,与横岭连为一体,此即玉山。传说古时候,有个孝子叫杨伯镛的,死了父母,葬之山麓,依傍大路,并搭了棚子,日夜守墓。有一年大旱,过往行人,渴毙无数。杨伯镛于心不忍,就早晚从深山里挑水,供路人饮用。骊山老母闻之,大为感动,乃乔装打扮成乡村老妪,亲临杨伯镛棚子,见水就喝,喝了一桶犹不解渴。伯镛虽然惊讶,但始终微笑侍候。去时,老妪丢下一包石籽,嘱种于山下,留言日后有善服。伯镛从之。渭北徐氏有好女,芳龄十六,欲择良婿,放开话去:“献美壁一双者,即可婚配。”豪门大户纵有万贯家产,也是一筹莫展。伯镛仅有破棚遮风挡雨,自然不生非分之念。一日,好奇心生,去挖种过的石籽,竟然挖出美玉来。伯镛欣喜若狂,立即自制了美壁一双,想碰碰运气。徐氏有言在先,更无悔婚理由,一桩美玉良缘,就这样成了千古佳话。伯镛种玉之山,也得了个玉山的美称,此即玉山的由来。唐人宋之问慕名而来,陶醉于高山流水,生了隐居之念,乃于玉山腹地、辋川之畔,修起蓝田山庄,惹得文人骚客逆水舟游,纷纷前来,不到山庄不回头。后来的王维看上了这一处风水宝地,据山庄为已有,扩而建之,号称辋川山居。大诗人杜甫也不甘寂寞,来到玉山一睹风采,他登高一呼,遂成千古绝唱:“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好个诗圣,两句话吓得后人不敢再游玉山。



▲从灞河边的公路上看玉山。孔明摄于2013年5月11日中午。

走遍天下,名山看了不少,总觉还是玉山好。华山、庐山,人皆趋之若鹜,把好好一个清凉界,闹得乱哄哄的,让人看了不自在。本来是游山玩水,倒像是去赶集开会,你拥我挤的,偷半日闲不可得,甚至适得其反。相形之下,玉山有其名,却不为名所累,操守清闺,洁身自傲,纵然寂寞,亦我行我素,这在当今,已经难得。群峰坐落有序,有高有低,有肥有瘦;高不露峥嵘,低不显小气,肥而不臃肿,瘦而骨肉匀。有登山之趣,无后顾之忧。游三日不腻,游半日不倦。坐于山下,山自清明心自闲;立于山涧,山自豁达心自宽;白云山上悠,清泉玉上流。少了人文的景,多了自然的韵。山里有山,天外有天,走一里是一里的境界。乍入山涧,壁险而恶,石大而蛮,四顾狰狞,望而生畏;渐入山腹,锋芒内敛,静若处子,柔若少妇,犹抱琵琶半遮面,楚楚可怜。自低处仰望,群山如罗汉,各有姿态;自高处俯瞰,众峰似孕妇,仰卧而眠。朝雾夕露,浸润着峰峦,使林苔花草,永远新鲜。春有杜鹃,夏有翠竹,秋有凤仙,冬有松杉;水与玉一色白,鸟与树一色绿,看不见世俗气,闻不见脂粉气。



▲登蓝关古道,南望玉山。孔明摄于2014年5月18日。

玉山里有条河,人称玉川,常年川流不息。沿河有玉,与水有姻缘。玉不见水,与石无异,一旦见水,美不胜收:玉中有清凉意,有山水色,有奇花异草,有美人形态,明人心志,摄人魂魄。

玉山好,却并非三教九流都爱。有美玉之心,游玉山必有所得;无,最好别生俗念,见有人来,便也附庸风雅。玉山不喜欢势利人。

(《西安晚报·经济周刊》1997年3月5日)



▲站在玉山上回望人间。孔明摄于2014年5月18日。


    关注 孔明散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