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计划进清华》:第一节 绝版高三

 

------第一节 绝版高三------



度过了高考后那个长得几乎永恒的暑假后,我上大学了。

有新的课本等着我去翻开,新的生活等着我去熟悉,新的友谊等着我去珍藏。大学,这两个字眼带着无数的新鲜与忙乱,猝不及防地向我袭来,令我几乎忘记了之前一年在曲阜小小县城中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直到“十一”放假归家,偶然翻开同学录,才突然回忆起那本应牢牢刻在骨髓中的两个字:

——高三。

那一年,那个我们所有人的

——绝版高三。

〔我最好的朋友说,到了高三,真不知道说是伤感多些、无奈多些还是期待多些。〕

高三是充满无奈的。

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被父母和老师明令禁止了,似乎我们的生活中只剩下了学习这一件事,同学之间交谈的话题也从过去的五花八门渐渐转变成了单一的“这道题怎么做?”“你这次考了多少分?”……这样的生活太过琐碎而重复,以至于之后回想起来,整个高三的生活可以概括到具体的某一天,而这一天又可以概括成一个词,叫学习——刻板而且冷硬,灰扑扑的,连带着我关于那一年的回忆都模糊起来。幸好,在那绵延的灰中总有一些暖色在穿插,在孕育,逐渐吞没掉那些灰色。

它们是朋友,是期待。

高三是充满期待的。

所有人都不清楚自己的真实实力与水平,于是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觉得头顶上的那一片天地很美好,畅想着有朝一日在井外的日子。从寒冷的东北哈尔滨、吉林、到炎热的岭南广州、深圳,从湿润的沿海杭州、厦门到干燥的内陆西安、兰州,所有人都在描绘着自己的理想之地,刻画着梦想中的大学生活。期待着有一天离开这个居住了十八年的曲阜小县城,期待着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城市去。每个人都默默地把理想与现实作了比较,然后为此而更加努力。然而,在一群人学习的间隙中围在一起大谈理想时,总会有人突然提起一句:

——以后就要分开了呢。

然后气氛就突然伤感下来。

高三是充满伤感的。

所有人都知道六月走出考场后我们可能倾尽一生也见不到另一些人了。十八年内我们的坐标都挤挤挨挨地待在这个小城市,朝夕相处亲如骨肉。然后在下一个九月我们就像蒲公英一样迅速地分散到全国各地去了,有的生根发芽,有的继续漂泊,但相见总是遥遥无期。高三期间,所有人都很有默契地不谈分别的事。但这个话题总是会在某一个角落突然蹦出来,令我们措手不及。

“很怕分离,跟你,跟高中,跟人生。”

“为什么不能一直一直地走下去,不去烦恼,不必担心。”

“我到底还能不能再见到你。”

……

高三,无数个同学在我的同学录里如此写。

〔从初中起就在一个班的同学说,你永不会独行,你的身边始终有我。〕

高三的心情,还可以用“苦闷”两字来概括,只不过别人只需苦闷高考,我却还要加上一个自主招生考试——一次次的在理科生都不会做的奥数题前撞得头破血流;一次次的在同学们狂背文综时看一些高考永不会用到的冷门知识;一次次的在别人安心复习时奔波于一个又一个自主招生的考场上。好不容易回到教室,看到厚厚一叠没做的卷子,看到自己的学习进度比别人慢了一截,忍不住要哭出声来——毕竟那时我为此付出了太多时间和精力,而自主招生的结果对我来说还是个未知数。

心情不好,就干脆放纵一下自己吧!在自招考试前的某一天,我拉着一个好朋友逃离了教室里声音僵硬的英语听力,在校园里一圈圈地转。看着初春寒风里盛开着的迎春花,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后来干脆连花都不看了,只是在操场上漫无目的地走着,聊着高三的辛苦与劳累,聊着自招的付出与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回报,聊着对未来的期盼与害怕……聊到暮色四合,才最后终于心满意足地回到教室。最后的印象,是这个好朋友在进教室前对我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你想倾诉,我一定在你身边。

自主招生的结果下来后,这个好朋友在我的同学录里写到:现在回头看看那天的场景,我们是否有些可笑?

但在关于高三的好多记忆都已渐渐模糊的时候,我却仍能清楚地记得:曾经有一个晚上的话语,温暖了我高三的整个冬天。

〔我的同桌说,Yes,we can!〕

等自主招生尘埃落定,也就是我能真正静下心来、不管不顾地学习时离高考也只有50天了。

彼时春已到来,万物复苏,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聊理想大学的声音渐渐小了,大家都懂得了最重要的是抓紧高考前的每一分每一秒。老师已经不用再像过去那样督促着我们学习,同桌在桌子上贴满了励志的标语,并把她最喜欢的几句认真地写在了我的同学录上。

Yes,we can!是的,我们一定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在那时,我们突然都迷上了在风中、在夕阳下读书。晚饭后我和几个好朋友总是结伴来到学校操场,默契地分散开来、挑一个不会打扰别人也不会被打扰的地方,开始大声地背诵那些几十天后就会用到的知识。春去夏来,白天一天天的被拉长,我们在操场背书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踢球的学弟散去了,聊天的学妹也散去了,操场上只剩下我们高三这些马上就要进入人生转折点的人们,就着夕阳的余晖、进行着至今为止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学习拼搏。——直到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我们才成群结队地走回教室,交流着刚刚的学习心得,询问着自己迷惑的地方,等回到教室后又马上沉默下来,进行着新的作业与复习。我们都相信自己能成功,或许是因为知识日益巩固,或许是因为教室中的四个大字:天道酬勤。

高考前我和同桌一起负责打扫卫生,我们把承载着记忆的标语都撕下了,把曾经为之骄傲的卫生红旗取下了,把教室里的桌椅都摆成了陌生的样子。拿到准考证后我们拥抱了一下彼此,高声为对方,也为自己加油。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同桌。我记得她的座右铭是——追逐梦想,永不停息。

〔一直以来的竞争对手对我说:希望万事如意,生活美满幸福!〕

高考完骤然空虚了一阵,然后又投入到忙碌的填报大学志愿中。不停地和同学们联系,交流着彼此获得的最新情报,用一切手段和方法——电话、QQ、短信、邮箱……交流得过于频繁以至于我恍惚认为我们还没有毕业,这只不过是高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暑假,九月初开学我们还会聚在一起,依旧那么亲密无间。

我和竞争对手一直交集很多,高三一年我们一直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也会因对手的某一门功课考过自己而暗自不服气;也会因自己的某一科考了第一而欣喜;也会偶尔闹闹小别扭;也会在一起嬉笑打闹。成绩上也一直是轮流当文科第一,但均只比对方高一两分的程度。也不是没有如果对方不存在自己独占鳌头的想法,但在最后要分别的时候却也难过得想哭——想起高三时一起讨论问题,想起每次考试前均一起祈祷题不要太变态,想起我们每时每刻的暗暗较劲……

谢谢你!给我前行的压力与动力。

谢谢你!无论何时何地,都一直陪伴着我。

〔他们都说,不要忘了我!〕

终究还是要各自奔天涯。

最好的朋友和她的欢喜冤家一起去了一个远到“十一”长假都回不了家的城市。所有同学都兴致勃勃地打赌他们能否在一起。

一个好朋友以一分之差进了另一所学校,但联系时说在新大学混得也蛮风生水起,语气间满是洋然自得。

竞争对手和我到了同一个城市,但两学校相隔甚远,单是车程就要两个小时。终究远了,回不到过去。

有些同学选择了复读,宁愿再拼一年换取更高起点。

……

这次,真的是分离了。

下次同学相聚不知是何时。

进大学已有月余,高三的一些记忆已慢慢淡忘。但只要翻开同学录,看到那些依旧鲜活的文字,就似乎又回到了那间教室,周围是熟悉的人、熟悉的笑语、熟悉的感动。

“一直有个念想,想把老师们的讲课录下来,同学们的趣事拍下来,那些不可再重来的经历记下来。多年后会不会看着画面中的自己和伙伴们的笑脸、哭出声来。”

“生命里每一秒,都是绝版。”

那是我们,不可复制,不可重来的

——绝版高三。

山月不知心里事

每次看电视剧,剧中人物动辄大起大落历经人间悲欢离合,让人长叹人生多么阴差阳错,命运多么爱开玩笑——正如我怎么也想不到,我会在做小学奥数时突然灵感迸发写出一篇文章,从而走上写作这条道路一样;正如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过,我会踏在这条路上进入清华园一样。正如连月都不知,这条道路对我来说,是布满荆刺和汗水的路,还是充满荣耀与光辉的路一样。

山月不知心里事。

山月·我歌月徘徊·遥远的高一高二

我写作与发表文章始于小学三年级,但真正开始频繁参加各种比赛却是从初中毕业才开始。作为学校优秀学生,却遇到中考的失利,这让我的父母突然意识到,他们孩子的人生中,还有更大的一道关——高考要经过。蒋方舟清华给予高考60分优惠的事迹,更让他们发觉,我一直当作自然而然爱好的写作,也许能成为让我前进一步的重要推力。而这一推力,仅靠在五花八门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更有分量的东西,比如——全国作文竞赛。

这就是父母和老师坚持让我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的最重要的缘由之一。创新作文大赛是由北大中文系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联合主办,特等奖和一等奖会有包括北大在内的30多所全国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利。高考,残酷却真实。

那还是2009年,我刚上高一的时候,那时清华还没推出“新百年计划”中的“拔尖计划”,全国各地的大学还没有给文学特长生更大的优惠,蒋方舟的大额降分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那一年,我刚获得“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和“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两个荣誉称号。那一年,我还和所有的高一生一样,认为高考离我们很遥远,对于学习唯一的目的只是拿到一个听起来尚可的名次,也仍会随心所欲的写一些文章,甚至长篇小说,过着浑噩却快乐的生活。

高一参加的创新作文大赛对于我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打击。说挑战,是因为我之前很少参加现场写作的比赛,尤其是它还要经历初赛、网络复赛、现场决赛三个流程。另一方面,从初中到高中我的文风有了自然而然的转变,而高一远不是文风和写作技巧已经成熟的时候。初赛时我绞尽脑汁才写出一篇比初中还幼稚的小说,自认为更上一层楼的文章,复赛时我曾因与自己文风完全不相符的题目和过于紧迫的时间要求而痛哭。终于一路坎坷来到决赛,结果却是,完完全全的一个打击。

——二等奖,和一等奖是一字之差,但它已注定了我没有获得一些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其实之前已有预感,因为为数不多的现场写作的紧张;因为写时脑海里的一片空白,远没有复赛后半部分的文思泉涌;因为我过于糟糕的字体。但在二等奖的行列中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也忽然有种某些东西与我擦肩而过的错觉。高中尚在玻璃瓶中的我,已经可以隐隐感觉到现实残忍尖锐的棱角。知道是二等奖的那个晚上,我问自己:这只是一次作文比赛,失手也没什么,但高考呢?

幸好,我还有第二次机会。高二的暑假,我再次经历了同样的程序,踏着盛夏的蝉鸣声走进了北京大学“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决赛现场。让我松一口气但又有点暗暗失落的是,这次决赛的题目很适合我的文风。

一等奖,换句话说,我已经有了北大等30余所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但也只是资格。

创新作文大赛,这可谓是我高一高二最接近高考的时刻,所以未免会有几分沉重和压抑。但比赛外的其他时间,可以说是比较丰富多彩,甚至年少轻狂的。比如在高一时几乎永不停息的写小说;比如每个晚自习在迅速解决完作业后总会拿出来的小说;比如因为热爱某部小说而把它从头到尾抄下来;比如会在某个休息日去和同学肆无忌惮地玩上一整天。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整个高一高二,犹如在歌中度过。在高考后那个长的几乎凝固住的暑假,我和妈妈在谈起那些时日时,总会有点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多关注一点学习而把基础打好,这样我或许就不会在高考时做错数学大题的最后几步,不会忘掉文综的知识点。但与此同时,也会扬起一抹笑意。总有一些岁月是用来挥霍的,总有一段人生是用来年少轻狂的。多少年后想起这段岁月,我们会微笑,青春竟是这般模样。

不知·梦里不知身是客·梦中的高三

上了高三妈妈就对我说:“你该拿出十二分的劲学习了。”

那时我刚搬到学校附近租的小屋内,过去常看的课外书几乎全伴着暑假一起留在了舒适温馨的家内。租的小屋里只有几件很简陋的家具,让我开始时几乎睡不着的硬板床,一切似乎都预示着真正的苦日子即将来临。

高二分科时我们为正在临近的高考紧张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到嘻嘻哈哈的懒散状态。直到高三分班,我们才真正听到高考一步步走来的脚步声。

我被分到文科最好的班,有了据说是全校最好的师资配备,但我深知,在上一届文科状元跟清华、北大分数线还有40分距离的小县城,最好的班与省重点学校的普通班比起来,也难以望其项背。老师们想到了自主招生,但自招只会让我们和济南、青岛的学生差距更大——他们可以从高一就学习自招内容,而我们连一个可以指导自招的专业教师都没有。抱着仅存的一丝希望,我报了学校推荐的一个老师的数学班,从开学到自招结束,每周不间断的学习,难度堪比奥数的自招数学。

那是一段我至今不愿回忆的经历,全校学自招的由开始的100多人迅速降到10多人,仅剩我一个女生兼文科生。和那些理科男们一起学以后可能永不会用到的奥数,也曾有过被点名却答不上的尴尬与无奈;也曾有过想把笔记撕了的气愤;也曾有过因做不出题蒙着被子哭的痛哭。不停学数学,导致我看到历史政治都倍感亲切——那时的我,因为高考的限制,早已被妈妈勒令不准写作了。这一切持续到寒假,自招笔试开始。

有人说自招初审就是要广泛撒网,于是我向一个又一个大学寄去了资料。清华、北大、南开、山大、中国政法……一个又一个初审通过,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又一个笔试。这意味着我必须在同学们刻苦背书的同时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为的只是高考能多一份筹码。第一个笔试的是南开,我走上考场时踌躇满志,却在走进考场的一霎那间我知道我落选了——题型和身体的不适,太多参加自招的考生,而我是来自考题以容易闻名的山东的一个教育不发达的县级市,南开对文学特长生也没有更多优惠——后果如我所料。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收到了山大抛来的橄榄枝——校长推荐,免笔试、仅面试。

山大面试结束后便是清华、北大的笔试,这时我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清华、北大同一天笔试。换句话说,二者我只能择其一。全家人陷入了激烈的讨论中。这时,清华的未来发展计划吸引了我——通识教育。在大学前两年,我不必像其他中文系学生一样仅专研文学理论,而是可以同时学习文、史、哲三方面的知识,大三再依据兴趣挑选专业。这对于喜欢历史小说的我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另外,我在清华通过的是较为特殊的“拔尖计划”自主招生,这意味着清华对我这个文学特长生有更大的优惠,最终,在笔试的那一天,我毅然走进了清华的考场。

距高考还有80天的时候理应是我们全力拼搏的时候,却也是我最为幸福和焦虑的时候——我收到了清华的通知,让我去北京参加接下来的面试。

很久以后我觉得自招其实苦于高考,高考只需要平时勤勤恳恳的准备和最后决定命运的一次考试,但自招是用无数难度非同寻常的题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你的信心,又用在全国各地考试的疲于奔命消磨你的意志,屡次把你的注意力从学习上引开。但如果时间和精力安排的好,它可能会改变你未来的道路。未来的几天,妈妈让经历过公务员面试的舅舅粗略模拟了几次后,我推开了清华面试的大门。

清华的面试比山大难的多。不是小组回答问题,相互补充,而是单人进入面对六七位老师连珠炮式的质询。老师们的问题都很尖锐,容不得你片刻喘息。尤其是正中间一位老师,每当我回答完一个问题他就马上根据我的回答提出下一个问题,其中一些是我从未思考过的。最后我完全忘记了羞涩和紧张,开始和他争论起来,声音逐渐变大,语速逐渐变快,以至最后有点像吵架。直至他突然停止了追问,我茫然地望着他,听老师们说:“面试时间到了。”走出教室,看着凌晨刚降下的白雪,我突然有种自大梦中醒来的感觉,不敢相信刚才那个与老师争论的是一向内向的我。直至高考前,我还会在梦中突然想起面试的情形。

距高考还有50天时我收到了清华高考优惠50分的通知,多么可爱的巧合,再加上山大降至一本线的承诺,我走一个好大学已经不成问题。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心里还是惴惴不安的,担心加上50分仍上不了清华,担心自招耽误了我太多学习时间。整个高三的压力与恐慌爆发在我一次数学考差后的大哭声中。但这次宣泄后很快我就神奇地调整了情绪,开始按部就班地去复习从前遗漏的内容,甚至还能挤出一点时间来看看电脑放松一下。最后几十天的高三生活,于我反倒是记忆最不清晰的一块,就像在梦中看别人的生活,在水中看别人的倒影一样。唯一记得的,只有高考最后一场考完后与老师微笑着告别。

高考中文综有些失常,少考了10多分,也许还是因为最后复习时间太少的缘故,假期里妈妈问我,你高考用到十二分劲了吗?我说,九分吧,一部分是因为自我感觉不会的太多而不知从何下手,一部分是因为自招加分后心里莫名的懈怠心理。

自招,我以总成绩自降近20分为代价,换来了清华的50分加分。但不管如何,我看到了荷塘月色。

心里事·心有千千结·旅程刚刚开始的大学

假期一直在抱怨,假期就是一天天无聊的重复,但临近开学,才发现假期还是太短了。

心里一直很紧张。毕竟常说:“半国英才聚清华”。在由各个省汇集过来的人杰中,我这个靠加分走进清华的人能否一直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待商榷。独在异乡自己照顾自己,对从未住过校的我也是一个挑战。大学的课程和高中几乎截然不同,难度也突然增加,比如竖排繁体的《春秋左传注》,比如全英文的西方经典哲学,比如不知为何文科生也要学的大学数学,比如响应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而每周进行数次2000米跑的体育课……

不过,也会因在《春秋左传注》中不时出现家乡“曲阜”两字而会心一笑吧。

不过,也会因大学数学和自招数学有相同的内容而偷偷怀念起高三吧。

不过,也会和刚认识不久的同学就军训这一话题而聊的火热吧。

巧合的是,面试时和我争论不停的老师现在成了我的班主任,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高考结束是一段人生和一段记忆的结束,而大学的生活,是另一段崭新旅程的开始。旅伴不同了,目的地不同了,可能沿途的风景也不同了。但无论如何,它应该是美丽的,纵使这一旅途平凡单调,我们也会尽力把它过的精彩。

为此,也请所有人,在自己所处的那段旅程上,继续努力吧!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963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理财小说 《拔尖计划进清华》

作者:韩雨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拔尖计划进清华”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3963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