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不觉人生寒》:二 窑变之禅

 

------二 窑变之禅------



在英文里,中国是China,瓷器也是china。不过小写的china是百姓的日用之物,而当这一切汇聚成一个大写的字母,就是我们在世界上的名字。一个民族为何寻找这样一个符号,为自己代言?

景德镇的艺术家是勇敢的。釉里红,美人醉……这些美轮美奂的尤物,一开始都是不能掌握的。窑变常常失败,一旦成为珍品,又堪鬼斧天工。看各色釉体在窑火中缤纷,听老艺术家念叨:“入窑一色,出窑万变。”我有种特别的痴情,开始领悟,人生的种种可遇不可求。窑变是人生之一种,妙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完全失控的人生是一种失败,而完全可控的人生则是另一种无聊。行走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才是创造。所以,敢于承受失败的人,才能相逢最大的惊喜;敢于在失败中一次一次摸索的人,才能真正有所得。

所以,我怀疑,陶瓷自有一种思维的血液。陶瓷是不怕失败的。祭红的泣血娇艳,霁蓝的澄澈纯净,三阳开泰的吉祥祈愿,还有青花的文士心性,不同的窑变成就多彩的釉色。这不只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信念。人只有相信,才能安顿。我们今天的惶恐,很多来自于怀疑。

陶瓷还能讲故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火、水、风”佛家的四元素都在陶瓷里。陶瓷以高岭土,高温或是低温,经由我们的笔触,最后呈现出来的整体,一定承载着一份秘密的观念故事。

静坐在陶瓷大家的身边,我总有种想流泪的情愫。他们的一生伴随中国,饱经风雨,历遍沧桑,脸上却看不出丝毫愤怒、焦虑,言语中也听不见只字抱怨、攻击,永远一派磊落祥和,谦逊感恩。

那天在御窑厂的发掘现场,我第一次拿着小铲,一点一点拨开土层,看到斑驳的青花,再抹去泥土,终于触摸到温润如玉的白瓷。甜白釉,听着它的温润、甜蜜,人心中那份温暖,终于安顿于泥土的祥和。

不可思议的窑变,始终如一的坚信,便是最朴素的生活禅。

国学小站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可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华民族文化史。

新石器时期,那些陶塑的猪、牛、狗,模仿着打猎而来或者豢养而食的动物形象,演示着人们与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记录着先民生存的愿望;秦兵马俑,那张扬着力量和神勇的军阵,展现着秦国军队风卷残云、吞吐日月、横扫大江南北的军威;“唐三彩”的瑰丽多姿、恢宏雄俊的格调,生动再现了唐代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的时代之音;还有宋代陶瓷艺术的俊丽清新,明清陶瓷艺术的斑斓与柔丽……

“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珠。”灿烂的陶瓷艺术品以“泥的精神,玉的品质”承载着中国人强烈的生命热望和对美的追求与塑造,令人叹为观止。

清 石涛《吟诗坐苔石》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751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三 明朝有意抱琴来------

在中国的文化里,琴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典雅细腻、缠绵婉约。不止于此。还有“琴心剑胆”、“书剑飘零”,文人善琴,但也是背负书囊,腰佩长剑,行走天涯的。所谓“千古文人侠客梦”,这里有豪迈,还有激越。

我们习惯于《二泉映月》,习惯于琴弦上流淌的忧伤,习惯于沉浸在一片迷离朦胧的情绪之中。一把琴,可以千军万马吗?可以千山万壑吗?可以千古纵横吗?所有这些辽阔的概念,不是只有一个管弦乐队才能做到。

比如“魏晋风度”,弹琴要到山巅之上,“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一个人的琴弦响了还不够,要让千山万壑随之瞬间天籁合鸣——这才是最好的交响乐。所以,拨动琴弦的人其实是一位指挥家,将自己的人间音乐注入天地大美,而不言。

千年前,陶渊明不解音律,生活潦倒,还是给自己制了一把“素琴”。“素”到什么程度?一根琴弦也没有。他把每天仅有的钱都拿来买酒,呼朋唤友听他抚琴,只弹得涕泗滂沱,万千之念都倾注到了琴上。最后,醉得不省人事,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喝多了,你们都走吧。几百年后,转到李白,续写了这段风雅。“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两三好友,对山喝酒,喝得天真,喝得自在。这才是陶渊明真正的知音啊。

古人的琴是他们心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和自然沟通的默契语言,是他心游万仞的一双翅膀。

山峦中听琴,呼吸之间,渗进鸟鸣松峰,初夏的阳光洒下来,正是天地大音。而当我们从琴声上听到一种优雅、浪漫,听到一个人对自然倾诉的情怀之时,所有的激荡、低回、婉转,在我们的心里,就唤醒了一种默契和懂得。

琴音,无所不在。

国学小站

中国古典音乐的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D、E、G、A五个音阶。之后,又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七声音阶。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也即现代音乐中的C、D、E、F、G、A、B。而古典音乐的七声音阶,主要是以雅乐和燕乐为载体。

不论是雅乐还是燕乐,都是建立在单音体系之上的。皆因中国古代美学观,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虚、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人的心理处于虚、静的状态,不受外界干扰,才能认识世界。二是“中和之美”。《论语》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空灵”、“中庸”,才是中国古典音乐的至美。

明 仇英《佳人抚琴图》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751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理财小说 《有梦不觉人生寒》

作者:于丹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有梦不觉人生寒”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3751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